特朗普對歐盟再揮關稅“大棒”背後:欲重塑國際貿易體制

特朗普对欧盟再挥关税“大棒”背后:欲重塑国际贸易体制

特朗普

4月9日,特朗普的一條推特讓面臨困難的美歐經貿關係再度陷入緊張氣氛。在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於前一天指責歐盟對空客的補貼行為後,特朗普作出決定,要對歐盟110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加徵關稅,其中包括飛機零部件、紅酒和奶酪等產品,涉及法國、德國、西班牙和英國等多個歐洲主要經濟體。

歐洲飛機制造商空客的發言人立即表示,美國把徵稅矛頭指向空客缺乏法律基礎,他還警告美國此舉會進一步導致美歐之間在飛機制造行業的緊張關係。

另外,路透社報道稱,一名歐盟委員會高級官員表示,美國提出的“反擊措施”程度“太過誇張”,他表示,反補貼報復措施的力度唯有世界貿易組織(WTO)仲裁者可以決定。他同時也透露:“歐盟將會要求WTO指派的仲裁者來決定歐盟對美國的報復力度,歐委會正在做相關準備,以便仲裁者做出決定後可以立即採取行動。”

在復旦大學歐洲研究中心主任丁純看來,特朗普此舉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石三鳥”,首先針對歐盟,同時也對法國以及WTO的多邊貿易體制有所“敲打”。

“大棒”掄向歐盟,美歐積怨已久

在特朗普的推特發出之後,不少歐洲媒體表達了對美歐貿易關係的悲觀看法。英國《金融時報》稱,特朗普的做法“急劇惡化”了雙方的關係。而法國則有媒體直接聲稱,美國針對歐洲“開闢了貿易戰的新戰場”。

“首先,中美貿易磋商現在已經取得了一定進展,特朗普將注意力轉移到了歐盟身上。美歐雙邊貿易額巨大,美國是歐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而他此前一直覺得WTO關於飛機補貼的裁決傾向於歐盟,對美國飛機制造商不利。”丁純分析道,“在特朗普看來,空客所獲的政府補貼使其具有價格優勢,近來獲得一些來自國外的大單,因此選擇了飛機行業下手可以‘敲打’歐盟。”

在特朗普於週二宣佈徵稅決定後,美國駐歐盟大使桑德蘭也“告誡”歐洲,要求其進一步向美國開放市場。“歐盟應該用更加戰略的眼光來看世界,而不是採取無益的、保守的姿態。”桑德蘭稱,“如果歐盟想要在世界舞臺上保有其競爭力的話,(對美國不利的)監管措施和非關稅壁壘、以及遮遮掩掩的反美思潮都是不可持續的。”

自2004年開始,美歐就相繼在WTO內指責對方補貼飛機制造業。法國《費加羅報》10日回溯這一歷史時稱,雙方此前一直在打一場“無休止的嘴仗”。美國在2004年率先向歐盟發難,認為其補貼政策違反了美歐1992年簽訂的相關雙邊協定,於是向WTO遞交了申訴,而歐盟也反過來提交了類似的申訴,稱美國違規補貼了波音。文章認為,這種“嘴仗”沒有什麼意義,因為對於航空工業的政府補貼在世界範圍內“並不鮮見”。相反雙方的航空工業存在相互依賴關係,光法國就有超過三十家公司為波音供貨,美歐若就此“大打出手”,有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其實,在選中飛機制造業之前,特朗普已借鋼鋁產品的反傾銷稅“敲打”過歐盟。去年3月,美國宣佈將對進口鋼鋁產品徵收反傾銷稅,但給了歐盟一段至6月1日到期的臨時豁免期。然而,在美歐雙方仍在談判時,特朗普在6月1日“準時”對歐盟進口鋼鋁產品分別徵收25%和10%的進口關稅,迫使歐盟隨後對美國商品徵收報復性關稅。

2018年7月25日,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與特朗普會談並在會後發表共同聲明,雙方同意通過談判解決貿易糾紛。其中一項重要共識是雙方同意建立“零關稅”框架。但歐洲輿論對這一共同聲明的前景並不十分看好,認為美歐並未找到從根本上解決貿易摩擦的方法,這只是“暫時休戰”,而特朗普的反覆無常也令人懷疑協議在多大程度上有效。

劍指WTO,欲重塑多邊貿易體制

除了具體的補貼問題,美國與歐盟在貿易領域的分歧也體現在對WTO的爭端解決機制的立場上,而美國則被認為對WTO採取了明顯強硬的態度,以至於此前甚至有歐美媒體猜測特朗普退出WTO的可能性。

“美國對WTO的仲裁機制有所不滿,”丁純分析稱,“而飛機補貼僅僅是引發他不快的原因之一。此前美國政府與WTO其他成員間就其上訴機構法官人選的問題爭論不休。”

WTO的上訴機構由7名法官組成,由於在人選問題上美國與其他國家存在爭議,美方動用了否決權,目前該機構僅餘三名法官,且其中兩人的任期將在今年12月屆滿。如果WTO成員仍無法在年底前就法官任命達成共識,WTO上訴機構將面臨“停擺”危機。

特朗普對以WTO為基石的現有國際多邊貿易體制的不滿由來已久。彭博社今年1月27日報道稱,WTO準備就美國總統特朗普對價值2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關稅展開調查,將判斷美國徵稅是否違反WTO關於成員之間需相互給予同等關稅待遇的要求,這引起美國的反對。

3月28日,WTO發佈了針對波音公司補貼案執行情況的上訴機構報告,裁定美國華盛頓州政府以減稅方式每年向波音公司提供約1億美元的違規補貼。這為特朗普對WTO的不滿情緒再添了一把火。

上海外國語大學歐盟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上海歐洲學會學術研究部主任忻華對澎湃新聞表示,特朗普想通過極限施壓政策,迫使歐盟在雙邊貿易關係中向美國作出讓步。

“這也顯示出美國打算重塑國際多邊貿易體制和全球經濟治理機制。它們將由美國主導,並保障美國獲得最多的商業利益。”忻華表示,“為此,美國對歐洲盟友希望維護現有國際多邊貿易體制的訴求,考慮得越來越少。特朗普看出來了,歐盟正迫切希望與美國重開雙邊自由貿易談判。”

繼德國後,法國又被盯上

自從特朗普對歐洲的鋼鋁產品加徵關稅以來,德國一度成為美國專注的目標。美國商務部2018年5月曾以國家安全為由啟動對進口汽車及零配件的“232調查”,並威脅加徵關稅。歐盟貿易委員馬爾姆斯特倫隨後表示,如果美國對從歐盟進口的汽車加徵關稅,歐盟將立即停止同美國的貿易談判。

“此次針對110億美元的歐盟商品的徵稅,涉及飛機零部件、紅酒和奶酪,也有一些‘劍指’法國的意思。”丁純表示,“此前關於對汽車徵收的關稅,更多的是針對德國產品,現在輪到了法國的產品。”

在美國的徵稅決定作出之後,法國經濟部長勒梅爾是最先作出反應的歐洲國家部長級高官。“美國和歐洲的利益都在於如何友好地達成協議,而不是打貿易戰。”勒梅爾週二表示。此外,專注經濟報道的法國主流報紙《回聲報》10日分析稱,特朗普針對歐盟的一系列加稅行為或將影響今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全球經濟本已有所上調的增長預期。

事實上,特朗普也點名提及了在法國擁有大型工廠並僱傭大量員工的空客公司,稱歐盟對空客的補貼“讓波音公司在全球市場上失去300架飛機的訂單”。《回聲報》在10日刊發了一篇題為《飛機制造是法國的戰略產業》的解釋性新聞,稱“德國有汽車,而法國有空客,以空客為代表的飛機制造業是法國工業的名片和對外出口支柱。”

在法國去年的貨物貿易出口額中,飛機制造業就佔據12%的份額。根據法國外貿部門公佈的數據,去年法國向國外交付了347架空客飛機,價值283億歐元。儘管2018年法國的貨物貿易赤字總額增加,達到了600億歐元,但飛機制造業卻為法國帶來了271億歐元的順差,相比前一年提高了14%。根據法國國家統計機構(INSEE)的數據,飛機制造業的出口額達到了當年全法GDP的3.2%。作為比較,飛機制造業的出口額佔德國和英國GDP的比重僅為1.3%和0.7%。

除了飛機制造,美法之間在其他產業也存在貿易立場的分歧,而特朗普提到的紅酒、奶酪等也是法國對外出口的重點產品。

“美法之間此前就有一些齟齬,早在歐盟制定共同農業政策的時候,美國就對法國推動的農產品補貼行為不滿。”丁純表示,“爾後在TTIP(編注: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談判階段,美法之間也出現了分歧,例如有關‘文化產品例外’的爭議。”

法國是歐盟內的農業大國之一。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法國政府開始實施大規模農業補貼政策,對產品直接實行價格保護,農產品的保護價高於國際市場價格。美國等國認為法國和歐盟對農產品的價格補貼違反WTO規則,屬於不正當競爭。而在文化產業方面,法美也曾圍繞電影等文化產品是否應納入自貿協定的所謂“文化例外”問題一度吵得不可開交。

“在雙方的政治關係方面,近期特朗普和馬克龍之間還發生了一些先‘秀親密’,後‘唱反調’的小插曲。所有因素加在一起,讓美法之間的經貿分歧開始浮出水面。”丁純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