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錫美村唱響民間戲曲藝術——木偶戲

潮州錫美村唱響民間戲曲藝術——木偶戲

廣東訊(圖文/羅成) 每年農曆三月廿九,是潮州錫美村古廟內供奉的“感天大帝”(“伯益公”)神誕,俗稱“伯公生”。自古至今,每到這一天,村裡傳承“鬧熱”習俗,遠近的親朋好友都會前來串門聚餐“吃炒麵”(意在消災解難,祈求平安、長壽、吉祥)。今年“鬧熱”,由村裡老人組牽頭,請來了木偶戲班助興,搭棚唱響了民間戲曲——木偶戲。

潮州錫美村唱響民間戲曲藝術——木偶戲

潮州地區的木偶戲,俗稱“紙影戲”,是中國木偶藝術的稀有品種,因採用三段鐵枝裝在木偶人物背後和雙手的竹孔上進行動作操縱,後定名為“鐵枝木偶”。它歷史悠久,廣泛流傳於粵東以至閩南一帶,表演技藝精湛,頗具特色。長期以來同人扮演的戲劇(潮劇)相併行,是潮州民間戲劇藝術的一朵瑰麗之花。2006年,潮州鐵枝木偶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戲劇類。

潮州錫美村唱響民間戲曲藝術——木偶戲

據木偶戲藝人肖朝強介紹,木偶戲起源於漢代,盛於唐宋,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鐵枝木偶戲無書可循,初學者全靠藝人口述和手把手教而世代相傳。他自小就跟著父親學藝,先示範動作和臺詞,然後跟著學、練,每一個神情,每一個動作,慢慢地練出感覺。傳統的鐵枝木偶戲班由9人組成,操縱、演唱、伴奏各3人,劇種角色多的時候,操縱和伴奏的人也要兼演唱。木偶戲班大多由家庭組成,大班多時有10多人,小班也有五六個人。基本表演手法有:推、拉、提、撥、抖等,演出時根據人物行當和劇情的需要,表演飛天、入地、點火、射箭、騎馬、張扇、划船、武打等動作,呈現獨特的操縱技藝。

潮州錫美村唱響民間戲曲藝術——木偶戲

鐵枝木偶戲具有三個特點:1.濃郁的鄉土氣息。2.優美的唱腔音樂。3.獨特的表演藝術。鐵枝戲的偶人頭部用泥土雕塑,軀幹四肢以木刻制,手用紙紮鐵線作成,一般的身長八寸 ,老醜和彩旦一尺二寸。服裝以綢緞繡金花線,顏色鮮豔顯目。表演木偶的操縱桿有三支,主杆置於偶人背後的中部,稱“背線”,側杆分置於兩臂。表演時,左手中指、無名指、小指緊握背線,支撐著木雕軀幹,拇指、食指則夾捻木偶左臂鐵線,右手操縱木偶右臂鐵線。如果一個人同時表演兩個木偶,則一手操縱一個,拇指和食指兼顧木偶左右手的動作。在表演騎馬作戰時,另加一枝鐵線插在馬的背部連同偶人的背線一起握住。鐵線木偶的雙手錶演特別靈活,能開扇、搖扇、撐傘、弄甕、射箭、舞劍、打虎、拿書、寫字、斟酒、旋瓶、燒香點燭等動作,活潑優美,精練細緻,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三尺生絹作戲臺,全憑十指逞詼諧。有時明月燈窗下,一笑還從掌握來”。誰都擋不住歷史的進步,隨著時代的發展,電影、電視、手機等文娛載體的興起,愈來愈取代了木偶戲,以民間藝術為謀生的戲班已逐步減少,很多木偶藝人也紛紛轉行,技藝傳承後繼乏人。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木偶戲在其上千年的傳承過程中,凝聚了大量的宗教、歷史、文化和藝術因子。雖然,當前木偶戲的舞臺生命力漸漸弱化,但以其豐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戲劇類中仍佔有一席之地。有望政府、社會、個人等多方面來扶持與關注鐵枝木偶戲,為更多民間木偶戲班(團)提供廣闊的表演舞臺,讓木偶戲這千年技藝重新煥發生機而傳承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