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精选书摘:记录阅读时的美好

每日精选书摘:记录阅读时的美好

《山月记》

最初那种盲目的野兽般的痛苦消失后,更为清醒的人的痛苦开始了。困难的是,随着不能自杀这一点逐渐清晰,除了自杀之外没有另一条路可以逃离苦恼和耻辱这一点也逐渐清晰起来。伟丈夫太史令司马迁于天汉三年春死去了,在他身后,继续写着他未完的史书的是一个既无知觉也无意识的书写机器—他唯有强迫自己这样想。修史的工作必须继续下去,这是绝对的。为了修史的工作能够继续,不管多么不堪都必须活下去。而为了活下去,他必须一心相信自己的肉体已经消亡了。

“活着只为这一件事,当这件事结束时,就是生命完结之刻。就像一直以来的梦想,突然实现了,也突然迷茫了。”

《君主论(拿破仑批注版)》

如果一个人想要在人们当中维持一种慷慨的名声,那么必然免不了各种挥霍,以致一位君主总是在这类事情上耗尽他的财力。最后,如果他想要维持一种慷慨的名声,他必然就会格外地加重人民的负担,横征暴敛,为了获得金钱无所不用其极。

“慷慨赠予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劫掠。”

《德川家康2:崛起三河》

做家臣没有烦恼,因为生命和生计都已托付给主君但一旦成为大将,就完全不同了。武道兵法自不消说,还必须研习学间,学习礼节。要想拥有好的家臣,还必须将自己的美食让给家臣,让他们感觉到温暖和放心。

“做一把手的责任。不是一把手,做好自己的工作即可,做了一把手想的更多的应该是团队的共进退。所以,能力越大,未必责任越大,但责任越大,能力必须越大。”

《美的历程》

道家却比儒家以及其他任何派别都抓住了艺术、审美和创作的基本特征:形象大于思想;想象重于概念;大巧若拙,言不尽意,用志不纷乃凝于神。儒家强调的是官能、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审美与情感、官能有关),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亦即审美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的规律。如果说,儒家对后世文艺的影响主要在主题内容方面;那么,道家则更多在创作规律方面,亦即审美方面。

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重要性恰恰是其审美规律。

“审美,在于以其内在的规律判断何为美。人们常常追随“主流”的审美,导致整个社会都追求趋向性的美、单一性的美、复杂性的美,不符合其美的标准就焦虑万分。美不应有标准,美该是多样的、自然的、纯粹的。更该以自己为美。”

《自在独行》

世上万物,既然能存在,必有赖以存在之价值。河中石片,有的可雕香炉,置于案头香火缭绕,有的则作茅房垫石,供肮脏臭气熏蒸。各有用处,用处不同,但不分高下,其本质都是一样呢。虽璞中有玉不纯,但无璞则玉无所依。满月为月,缺月亦为月。如果因玉在璞中而弃则便不可得玉,缺月而否定是月,则每月只有一夜明朗。如此推论,人为万物之首,为何不是如此呢?

“缺憾也是一种美!不过作者文末却反问道‘人为何不是如此呢?’。我倒希望人也是如此,不自卑也不自负!”

《醒来的女性》

孤独并非渴望陪伴,而是渴望友善。友善是指人们能看到你的本性,那就意味着他们要有足够的智慧、敏锐和耐心,还意味着他们能接受你,因为我们看不到我们不能接受的东西,我们抹杀它,我们迅速把它塞进装着陈规陋习的盒子里。我们不会去看那些可能动摇我们精心建立起来的精神秩序的东西。

“通常情况下,其他人是没有耐心去仔细观察我们的本性的,因为我们对于其他人而言,并非那么重要,因而他们也不愿为我们多费力气,但本性对于我们自身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意味着最真实的自我,所以,我们自己一定要耐心点儿,寻找并且尊重自己的本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