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何为一国之宝?齐威王和魏惠王各自发表观点,高下立现

温馨提示

本头条号专注于历史、国学、古典文化艺术相关内容,定期会推出不同系列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点击右上方红色按钮关注,方便阅读后续更多精彩内容。

故事内容

《资治通鉴.周纪》中曾记载了一则齐威王和魏惠王在郊外会猎,然后各自发表了对国宝看法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已经过去了数千年,然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今天,结合一些资料,重新对这个故事做了一个整理和编排,以供大家去体会。

公元前355年的一天,齐威王和魏惠王在郊外会猎,突然,魏惠王高声问道:“齐国有何国宝?”齐威王摇头微笑:“惭愧得很,不知惠王所指国宝为何物?”魏惠王随即说道:“天下财货,聚于王室。天下富贵,莫过国王。王富而国富,王有宝而天下安。这王室藏宝就是国宝,国宝就是国力。”

齐威王仍然摇摇头:“齐国没有这种国宝。”

魏惠王慨然一叹:“不管齐王所言真假,本王都让你看看我的国宝。你来看,”他用手一指那辆光华四射的王车,“我魏国虽小,立国也堪堪百余年,但却有镇国之宝,十颗夜明珠!你知道这种大珠宝么?每颗直径一寸,其光芒在夜晚可以照亮十二辆战车。你看,眼前我这辆王车镶有两颗夜明珠,足使这辆车价值连城。”

说完,魏惠王轻蔑笑道:“齐国曾富甲天下,难道可怜得没有一件国宝?”

齐威王依旧微笑:“我的国宝不一样。”

魏惠王一怔,“噢?还是有嘛,愿闻其详。”

齐威王爽朗笑道:“田因齐以为,国宝者,国家栋梁之才也。田因齐不才,数年来寻觅这种国宝,筑起稷下学宫召集天下名士,也才堪堪觅得几位可称镇国之宝的人才。目下的齐国,南有大将檀子镇守,南部十二小国对齐称臣,楚国亦不敢北犯我边界。西有郡守田盼镇守高唐关,赵国人再也不敢随意到齐国水面捕鱼,反而与我修好。北边有能臣黔夫镇守滕城,民众安居乐业,燕国七千民户迁入齐国,我增加人口十万。临淄都城有仲首做司寇,齐国盗贼消失,夜不闭户。”

魏惠王面色难堪,而齐威王愈发直抒胸臆:“齐国至宝,光耀万里,岂止照亮十二辆战车而已。本王以为,财货应交于商人,换来粮食兵器充实国力。珠宝藏于王室,徒然四壁生辉,有何价值可言?魏王头上一颗明珠,虽价值连城,然顶于王冠,于国何益?于民何益?”

一席话,魏国君臣默然无语,而齐国军士则振奋欢呼。

究竟何为一国之宝?齐威王和魏惠王各自发表观点,高下立现

齐威王

这则故事在《资治通鉴.周纪》中有详细的记载,原文摘录如下: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钟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资治通鉴.周纪》

究竟何为一国之宝?齐威王和魏惠王各自发表观点,高下立现

魏惠王

延伸思考

这则历史上少有的精彩对话,魏惠王以物为宝,洋洋得意,而齐威王以人才为宝,高瞻远瞩,两位国王的气量格局,可谓高下立现。

从历史事实来看,魏国从文侯武侯时期的强盛,到魏惠王中后期逐步走向没落,与魏惠王醉心于珠宝而对人才漠视的这种心态不无关系。

战国初期,魏国开文明风气之先,有识之士纷纷以到魏国求学游历为荣耀,特别是文侯之世,魏国群星璀璨,文武济济,仅见诸史书的才士便有:

  • 政治大才: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赵仓唐。
  • 儒家名士: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
  • 故旧能臣:翟璜、魏成子等。

至少,魏国初期一举拥有了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这四个大政治家,实在是天下奇迹。以至于秦国想攻伐魏国而被人劝阻,理由是:“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然到了魏惠王时期,大才纷纷流失,魏国一个也没有留住。魏惠王前中期,从魏国流失的乾坤大才就有四个:商鞅(卫人,魏国小吏),孙膑(齐人,先入魏任职),乐毅(魏人,乐羊之后)、张仪(魏人)。在所有流失的人才当中,最令人遗憾者,是商鞅。商鞅后来的惊世变法直接改写了整个战国的格局,而其本来的志向,是选择在魏国实现抱负。历史的遗憾之处就在于,当商鞅被丞相公叔痤推荐给魏惠王时,魏惠王丝毫没有上心,甚至连杀这个人的兴趣都没有。对人才麻木若此,夫复何言?

究竟何为一国之宝?齐威王和魏惠王各自发表观点,高下立现

商鞅

时代警醒

人才,才是最大的财富,齐威王的“人才至宝,光耀万里”的论断可谓至理名言,光耀古今。放眼当今,竞争日益激烈,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当今的超级大国美国为何能称霸全球?想打谁打谁?想制裁谁就制裁谁?很多人说是美国的科技、军事、经济实力太强大,我觉得倒不如说是人家掌握了全球的人才资源。单我泱泱天朝,每年都不知道贡献了多少人才。

一个不重视人才的公司,倒闭是迟早的事;一个不重视人才的国家,也注定是没有未来和希望的。这似乎是一个基本常识,但常识往往容易被忽视。重视人才不能只是干打雷,不下雨,关键还是要落到实处,这个值得深思。

参考材料

  1. 《资治通鉴》
  2. 《大秦帝国》
  3.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