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完書之後,根本沒有什麼改變,那就代表白讀了。

如果看完書之後,根本沒有什麼改變,那就代表白讀了。

01

比爾·蓋茨(Bill Gates)、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還列出他們深受那些書感動,甚至影響一生。

但是我們對此一直抱持疑慮:如果真的像他們講得那麼簡單,那為什麼每年那麼多暢銷書、勵志書、工具書被出版,成功的人還是那麼少?

原因很簡單。

  1. 成功的道理確實就是那麼幾條,你看到了,你做到了嗎?
  2. 看完書之後,你有改變自己的行為嗎,哪怕是一點?
  3. 你有沒有好好閱讀一本書,並且真正將其化為自己所有?

如果看完書之後,根本沒有什麼改變,那就代表白讀了。

比爾·蓋茨的原則是:一旦開始,就要把書看完,他從不讓自己去讀那些讀不完的書。

為了堅守這個原則,蓋茨在挑選書籍和閱讀書籍之前會考慮再三,唯有精選出最值得閱讀的書籍並深度吸收,才不會浪費寶貴的時間。

如果你總是買了一堆書,卻從來沒有閱讀完任何一本,不妨嘗試培養比爾·蓋茨所建議的閱讀習慣。

與其只追求快速讀完大量書籍,不如好好閱讀一本書並深度吸收。

只有這樣才能讓閱讀的每一本書,都成為專屬於自己的珍貴財產,而每一分鐘的閱讀時間,都不是浪費。

如果看完書之後,根本沒有什麼改變,那就代表白讀了。

02

在這個閱讀周,我們不僅細細品味了閱讀的美妙之處,也明白了從深淺、優劣、種類區分書籍的方法,更知道了書不可不讀,更不可濫讀。

尤其重要的是,唯有訓練自己攻克艱澀的書籍,適應多本並讀的方式,大腦的容量才能變大,我們才能輕鬆地換擋變速,並留出充裕的時間來進行思考。

可是,到底書該怎麼讀,才能最大程度地讓他們成為屬於自己的財產呢?

偉人之師徐特立先生有一句名言:不動筆墨不讀書。

深以為然。

對閱讀的理解自然是因人而異,與人們對所有事物的理解一樣,最深入人心的也許有兩個極端。

一種是回想起小時候的“寒窗苦讀”階段,一個字一個字的背誦,歸納段落文章中心思想,半懂不懂地回答各種奇奇怪怪的問題……怎一個枯燥了得。

另一種則是像曬包包一樣的心態。

慵懶的午後,陽光灑進來,喝著咖啡、半躺在沙發上,隨意翻看一本書,偶爾讀到一些優美的觸動人心的字句,摘錄出來發個朋友圈,這時候鏡頭裡最好還有一隻喵星人,以顯示一種生活品味。

對於真正的愛書人來說,這些都不是真正的讀書。

今天我想來講一講,閱讀這件重要的事情,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動筆、動口、動腦。

如果看完書之後,根本沒有什麼改變,那就代表白讀了。

03

開車的時候、走路的時候聽書,或者慵懶地在午後陽光下看書,這些讀書方式也是很好的,它們就像餐後甜點,裝飾著我們的生活,它們是生活的調味,是一種娛樂。

如果真的希望從書中汲取智慧,第一條便是:動筆。

你可以做批註、寫讀書筆記,可以列提綱、記錄要點,這些都是最基本的讀書方式。

善於閱讀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寫讀書筆記的方法。

而更高階的方式,自然就是寫作。

每個人在讀書的時候都很容易收穫一種滿足感,因為領略了書中的知識和道理,我們會產生一種錯覺,人們會覺得,這是自己寫出來的話。

實際上真正開始動筆寫的時候,哪怕是複述,人們才會尷尬地發現自己的淺陋。

看上去已經很明白的道理,寫的時候就不是那麼回事了,邏輯鏈條在很多地方都是斷裂的,你會發現,你只記得文中的隻言片語,甚至會發現,你本來覺得已經get到的重點其實已經跑偏了。

學習的本質裡說,學習的過程就是遠離平衡態的平衡態,遠離穩定性的穩定性,而真正的學習是一種持續的不均衡狀態,你需要打破,然後重建。

學習的起點,就是找不自在。

而寫作就是一種很大的不自在。

從人類的語言歷史來看,口語跟文字形成鮮明的對照,口語自然脫口而出,文字則完全是人為的。

任何人只要沒有身體上的障礙,都能夠自然而然地學會說話。

如果說話是一種自然行為的話,那麼書寫則屬於一種對自然的人為偏離。

因為在寫作的過程中是需要一種外化的,你需要將自己與自然環境甚至自身進行剝離,在書寫的過程中你通常可以觀察到自己,無論是思緒變化還是情緒起伏,都被清晰地記錄下來。

而覺察,是一切的開始。

人們要想對自己有更多的瞭解,一味靠近和追問反而不得要領,而分離提供的視角卻可能更為清晰。

這種人為的分離也就是寫作,它比其他任何東西都能夠對人的思想意識施加影響。

如果說這是文字對人的意識產生的作用的話,閱讀,則會使人獲得客觀審視自己的嶄新視角。

客觀地審視自己和事物的那種能力並非與生俱來,它是種必須經過訓練才能掌握的技能。

閱讀和寫作是相對的,寫作把瞬間凝固,閱讀把瞬間延綿。

但有一點是相通的:它們,都可以讓人們暫時地與生活和自我分離。

如果看完書之後,根本沒有什麼改變,那就代表白讀了。

04

一個人是不是喜歡讀書,其實很容易判斷。

閱讀能力強的人與閱讀能力差的人,談話和交流的質量也會截然不同。

可以斷言,有一點是存在很大差別的,即與人對話時思路脈絡是否清晰,語言表達是否順理成章。

不讀書的人往往有這樣一種傾向,說起話來就好像從嘴裡一個一個地吐單詞。

當然,掉書袋也是不可取的,如果一個人說話時不時冒出一些名人名言而無法用自己的語言說出道理,那也是一件尷尬的事情,這隻能說明,他並沒有真正讀懂。

讀書就像聽一場演講,他們本身會有很多有趣的內容,也會有讓人深有感觸的點,但是通常讀完了聽完了就放下了。

等到和朋友介紹起來,也許你興奮地說,對對對,那本書(那場演講)真的很棒,極力推薦!

可是等朋友再問一句,嗯那你覺得哪裡最吸引你最有意思呢,你會發現自己竟然無法回答。

這裡就說到一個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閱讀後馬上覆述。

一本閱讀之書如果你剛讀完或正在閱讀,那麼它的內容—般來說都記得很清楚。

也就是說要趁著那些知識還沒被淡忘,必須趕緊對對別人說出來。

要知道,時間過得越久,人的記憶就越模糊。

如果讀完—本書馬上就告訴別人你讀了些什麼,那麼你的記憶就容記憶就容易生根。

如果可能的話,同樣的話題最好跟三四個人各自說—遍。

這一點只要做到了,那你的記憶將會變得非常牢靠,將來一旦需要用到這些知識的時候隨時都能夠回想起來。

這種複述還能帶來另外的好處:鍛鍊自己的演講能力。

這個時代既強調感染力和故事性,又看重縝密而嚴謹的邏輯思路。

我們需要既言簡意賅又富有強烈節奏感的口語表達能力,閱讀和複述,則是最好的鍛鍊方式。

如果看完書之後,根本沒有什麼改變,那就代表白讀了。

05

動腦,結合在動筆和動口之中,因為無論是寫作還是複述,都需要你有自己的想法,還需要語言組織,要有充分的主動性。

主動性是最重要的。

人類的心智有很奇怪的一點,這一點是劃分了我們心智與身體的截然不同:我們的身體是有限制的,心智卻沒有。

在力量和技巧上,身體不能無限制地成長。

到了30歲左右身體狀況就達到了巔峰,隨著時間的變化,身體的狀況只能越來越走下坡。

最多可以延緩,但無法阻止。

但我們的頭腦,卻能夠無限地成長與發展下去。

當然心智就像肌肉一樣,不常運用就會萎縮。

很多人將心智的發展附著在外物,好一點的比如工作。

但是工作是有年限的,所以就造成了很多工作忙碌的人一旦退休之後就會很快衰老,因為工作是支撐他們的唯一力量。

更有電視、互聯網帶來的天天圍繞在我們身邊的娛樂和資訊,這些也都是人為的支撐物,它們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在動腦,但是他們最大的特點是,人們接受的是一種被動刺激。

它們會抑制我們內在的生命力量,讓人沉迷於外界的刺激,心智卻停留在原地。

而主動的閱讀和思考,則是讓心智成長的最佳方式,也是人生最美妙的體驗之一。

在閱讀的過程中,人的智慧會得到培養,並逐漸修煉成寵辱不驚的冷靜而堅韌的性格。

經過閱讀修煉的人,總是能讓周圍的人感覺到一種冷靜的睿智四射的氣場。

書讀得越多,一個人就越容易養成一種獨立於自己主觀之外的,既冷靜又客觀的就事論事的姿態。

如果看完書之後,根本沒有什麼改變,那就代表白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