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在秦人五百年的努力奮鬥之後,瞬間轟然倒塌

大秦帝國,在秦人五百年的努力奮鬥之後,瞬間轟然倒塌

01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由戰國時期(東周)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的第四個王朝,也是中央集權制下的第一個大一統朝代。從此,中國進入“帝國”時代。

《禮記·王制》記載:“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 鄭玄注:附庸者,以國事附於大國,未能以其名通也。

早期的秦人由於給周王室養馬有功,就被周孝王封在了秦地附庸(今陝西櫟陽一帶),秦成了秦人的正式族稱。櫟陽是戰國時秦獻公在位時的都城。秦獻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國遷都櫟陽。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國營建了咸陽城。並在秦孝公十三年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市)。

《東周列國志》又載:“秦爵雖附庸,然習於戎俗,其兵勇悍善戰,犬戎之所畏也。”這說的是秦人最早的發跡就是從西征犬戎開始的。

西周末年,周幽王時期犬戎攻入鎬京(西周都城),秦襄公因為保衛周王室東遷洛陽(東周)有功,正式被封為諸侯國,秦成為國號。當時周平王將岐山以西的土地賜給了秦國,但實際上都被犬戎佔領。

至秦穆公時,任賢使能,虛心納諫,滅國十二,稱霸西戎,國力日盛。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繼位,重用商鞅兩次變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振興,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

秦王嬴政即位後,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統一大業。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稱帝,史稱“秦始皇”。

大秦帝國,在秦人五百年的努力奮鬥之後,瞬間轟然倒塌

02

自秦國的第一位國君秦襄公(前778年即位),至秦始皇嬴政稱帝統一全國(前221年),秦人用了557年的時間,然而,秦朝僅二世即亡,只用了15年。這不得不讓後人對秦朝,尤其是秦始皇的評價出現了兩極分化,一則將秦始皇譽為“千古一帝”,二則斥之為暴君、獨夫。

然而,這就是歷史吧?!很多事情看似偶然,實則必然。簡言之,秦統一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時代長達五百年的列國紛爭,似乎是民心所向;然而,秦始皇統一之後大興土木,強化集權,又使得民怨沸騰進而速亡。但是,楚漢相爭四年後,漢朝建立,再一次大一統中國四百年。

漢續秦制,雖然秦始皇不在了,秦二世也不在了,但是之後兩千餘年的中國,卻無限延續了下去,以中央集權制、官僚制、郡縣制為基礎的皇權專制體制,卻無限延續了下去。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嬴姓,趙氏,《越絕書》作秦平王,《史記·索隱》記載名渠梁。秦獻公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61年至公元前338年在位。

當年,衛國人商鞅在公叔痤死後聽聞秦孝公的求賢令,便攜帶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孝公。商鞅先以帝道、王道之術說孝公,孝公聽後直打瞌睡並通過景監責備商鞅。商鞅再以霸道之術說孝公,孝公聽後改變態度但沒有重用商鞅。商鞅最後暢談富國強兵之策,孝公聽後大喜,兩人暢談幾日後毫無倦意。

在商鞅的勸說下,秦孝公決定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

大秦帝國,在秦人五百年的努力奮鬥之後,瞬間轟然倒塌

03

公元前359年,商鞅輔佐秦孝公,實行變法,使秦國在戰國時代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

在中國的“偉大改革家”序列裡,商鞅及與他同時代的李悝、吳起等人,是祖師級的人物,是“推動歷史進步”的偉大人物。

但實際上,其人不過是一個冷血的“國家資本主義”打手,是一箇中國曆史長河中從未消失過的恐怖幽靈。

商鞅的變法理念有三:1、剷除“仁義和平善良”,國家才會強盛;2、人人互相監視互相告密,國家才會強盛;3、必須“弱民”、“愚民”,國家才能強盛。這三條,無論是放在今天,還是放在兩千餘年前,都是歷史的反動。

據《史記·商君列傳》載,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有三:1、按軍功受爵;2、強制百姓互相告密,有“奸”不告者腰斬;3、百姓只許務農,從事其他職業者,以及懶惰而致貧困者,全家沒收為奴。這三大內容,正對應著商鞅的上述三大變法理念。

作為商鞅這樣的典型“百家”人物之一,我們可以管中窺豹,實際上,五百年的“百家爭鳴”也可以看作是各色“人才”在統治階級的“現實”需求下的各色上演,但是,同時代真正的“大才”孔子、老子、墨子卻是無人問津。

繼續之後兩千餘年的歷史,這樣的事情還會一再的上演,也許,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問號,而是一個驚歎號!

《史記》裡說,商鞅變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似乎效果很好,但實際情況是:老百姓所受的盤剝比重非常之大,始終在生存線上下掙扎,因為商鞅認為:“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按商鞅的邏輯:百姓貧窮,就會有求富的動力;富有之後,就會“淫”(商鞅所謂的“淫”,指的是求智欲);“淫”了之後,國家就會有“蝨”,就不能強盛。

所以,國家必須想辦法在百姓富裕後“合理”拿走他們的財富,讓他們再度陷入貧窮。如此,才會重新激發百姓的求富動力,他們為生存疲於奔命,沒有精力求智,國家也不再有“蝨”了。這種讓國家富有而讓老百姓保持貧窮的治國方法,可以使國家雙倍強盛。

商鞅的“法家”思想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商鞅主張全農的經濟政策,為此他頒佈了《墾草令》,制定出二十種重農和開墾荒地的辦法。一方面直接或間接的刺激農業發展,一方面打壓工商業。

其次,商鞅主張重刑厚賞。商鞅認為人的本性是趨利畏罪的,只要重刑厚賞,就可以很好的治理人民,使國家安定。為此商鞅一方面制定嚴酷的刑法治理人民,一方面重賞立信。

第三,商鞅主張重戰尚武,具有軍國主義思想。最後,商鞅主張國家應統一民眾的心智,制定統一的制度,實現統一的目標。

商鞅死後(實用性和功利性,成就了秦國,卻毀了自身,但最終也毀了秦。嘆!嘆!),法家經過發展逐漸形成一門學派,名為商學派。商學派經過建立、開拓、發展、定型和後勁五個階段,配合秦的歷史,逐漸成為主宰秦國乃至秦朝的思想主流。

很遺憾的是,雖然“暴秦”很快的滅亡了,但是“法家”的思想“精髓”卻完美的被歷史繼承了,並且改頭換面,讓孔老二“背了鍋”。

大秦帝國,在秦人五百年的努力奮鬥之後,瞬間轟然倒塌

04

秦腔,別稱梆子腔,中國西北地區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古時陝西、甘肅一帶屬秦國,所以稱之為“秦腔”。因為早期秦腔演出時,常用棗木梆子敲擊伴奏,故又名“梆子腔”。至今,在秦腔中還有一出保留劇目《商鞅變法》。

李悝,嬴姓,李氏,名悝,魏都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戰國時期魏國大臣、政治改革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早年師從子夏,魏文侯以為相國,主持變法事宜。經濟上,推行“盡地力”和“善平糴”的政策,鼓勵農民精耕細作,增強產量。國家在豐年以平價購買餘糧,荒年以平價售出,以平糧價;主張同時播種多種糧食作物,以防災荒。

政治上,實行“法治”,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世卿世祿制,獎勵有功國家的人,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強國。李悝彙集當時各國法律編成《法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現已失傳。其“重農”與“法治”結合的思想對商鞅影響極大。

而商鞅的變法就是從李悝這兒學來的,但是,商鞅不是完全的照搬,而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主要的思想與措施也有一本書叫《商君書》,但是這本書的內容現在基本上已經找不到了。

不過,其核心理念我已在上一小節中基本闡述了,最大的特點就是以軍功論爵位,全民皆兵,最大程度上提升了秦國的戰鬥力,而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征伐六國,在戰國紛爭時代,恰是最重要的。

商鞅在改革軍政的同時,在行政上廢除了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全面推廣小農經濟,廢除井田制、授田制,開阡陌,土地成為平民私有,還可以買賣、轉讓,這倒是一項劃時代的舉措。

但是,其同時實行嚴刑峻法的“恐怖”政治,直至發展成秦始皇時期的“暴政”,也為秦朝的速亡埋下了種子。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後,商鞅被公子虔(秦惠文王的少師)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屍身車裂,全族被殺。

其實,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在秦始皇后來成就“千古一帝”的大業之日,也是天下百姓熬到了最後之時。《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勝在發動起義時就說:“天下苦秦久矣。”

大秦帝國,在秦人五百年的努力奮鬥之後,瞬間轟然倒塌

05

秦莊襄王(前281年—前247年),又稱秦莊王,嬴姓,趙氏,本名異人,後改名為子楚,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戰國時期秦國國君。

子楚早年曾在趙國邯鄲作質子,後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成為秦國國君。

當年,衛國大商人呂不韋在邯鄲做生意,知道了異人的情況,認為他“奇貨可居”,決定進行一次政治賭博,於是就去見異人遊說:“我可以光大你的門庭。”異人回笑說:“你還是先光大你自己的門庭,然後再來光大我的門庭吧!”

呂不韋說:“你是不知道的,我的門庭是要等到你的門庭光大之後才能光大。”異人明白呂不韋說話的含意,就引呂不韋與他坐談,談的內容非常深入,兩人達成了政治同盟,異人許諾如果計劃成功,將以分國作為答謝。

呂不韋於是拿出五百金送給異人,作為日常生活和結交賓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買珍奇玩物,自己帶著西去秦國遊說,先拜見華陽夫人的弟弟陽泉君和姐姐,把帶來的東西統統獻給華陽夫人。

順便談及異人聰明賢能,所結交的諸侯賓客,遍及天下,說“我異人把夫人看成親母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

華陽夫人非常高興。呂不韋乘機又讓華陽夫人的姐姐勸說華陽夫人認異人為養子。華陽夫人就趁安國君(當時為秦國太子)方便的時候,委婉地談到在趙國做人質的異人非常有才能,來往的人都稱讚他。

接著就哭著說:“我有幸能填充後宮,但非常遺憾的是沒有兒子,我希望能立異人為繼承人,以便我日後有個依靠。”安國君答應了,就和夫人刻下玉符,決定立異人為繼承人,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賜送厚禮給異人,並請呂不韋當他的老師,因此異人的名聲在諸侯中越來越大。

秦昭襄王五十年,秦國派大將王齮率師圍攻趙國都城邯鄲,作為報復,趙孝成王想殺死異人洩憤。異人與呂不韋密謀,拿出六百金賄賂守城官吏逃出趙國,通過出徵的秦軍返回秦國。

因為華陽夫人是楚國人,呂不韋事先叫回國後的異人穿楚國服裝面見夫人。華陽夫人果然大為感動,正式收異人為義子,並改名子楚。

趙國又想殺子楚的夫人和兒子(即嬴政),因為子楚的夫人是趙國富豪人家的女兒(一說為呂不韋的姬妾趙姬),被隱藏起來,母子二人得以活命。

前251年,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王,是為秦孝文王,華陽夫人為王后,子楚為太子,趙國也護送子楚的夫人和兒子嬴政回到秦國。

秦孝文王元年(前250年),孝文王正式即位三天後就死了,子楚即位,是為秦莊襄王。前247年,莊襄王薨,享年三十五歲。子嬴政繼位,是為秦始皇帝。

大秦帝國,在秦人五百年的努力奮鬥之後,瞬間轟然倒塌

06

秦始皇,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39歲就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初步奠定了中國本土的疆域。

十年後,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於東巡途中駕崩於沙丘(今河北邢臺)。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開疆拓土,修築萬里長城,開建直道、馳道通達全國,修築靈渠,溝通水系。

但是到了統治後期,秦始皇夢想長生,差人到處求仙訪道,大肆徵用民力修建阿旁宮和驪山陵墓,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最終,於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釀成了陳勝、吳廣發動的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起義。

大秦帝國,在秦人五百年的努力奮鬥之後,瞬間轟然倒塌

07

反秦鬥士陳勝有三句話流傳千古:“苟富貴,勿相忘”,“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三句話被後世的農民起義軍引用、轉載不可勝數。

公元前209年夏,秦政府徵集900人到漁陽(今北京密雲)戍邊,陳勝和他的好兄弟吳廣也在徵發名單上,而且還當了屯長這樣的領導崗位。

結果,半路上,遇到大雨,耽誤了期限。按照司馬遷的說法,秦法規定,“失期,當斬”。不過從出土的秦朝文獻看,根本就沒這回事,耽誤行期,頂多就罰點財物,沒有殺頭那麼嚴重。

至於是司馬遷給陳勝找臺階下,還是陳勝藉此忽悠不明真相的群眾,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陳勝借這件事,煽動他人造反,而且造反的理由相當充分:“橫豎都是死,不如拼死一搏。王侯將相,難道就是天生的嗎?”

不得不承認,陳勝這一把賭對了。當時,秦王朝階級矛盾尖銳,一觸即發。陳勝登高一呼,應者雲集,各地豪傑紛紛揭竿而起,猶如星火燎原,秦王朝瞬間便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不過,數月後,秦將章邯就率軍攻破了起義部隊的根據地,陳勝被迫轉戰城父縣(今安徽蒙城),大勢已去,人心思變。苟富貴,就相忘!整個起義部隊中,能換來“富貴”的也就是陳勝的項上人頭了。

果不其然,陳勝的車伕莊賈為了保命,殺了陳勝降秦。“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看了陳勝的傳記,才瞭解,“志”在陳勝眼裡也僅是“富貴”二字。

實際上,就歷朝歷代的改朝換代來講,真正由農民起義推翻前朝建立新朝的很少,但是這不意味著秦朝的宿命。

項羽,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項羽勇猛好武,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率軍渡河援救趙王歇。公元前207年,鉅鹿一戰,項羽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最終領軍滅亡秦朝。自稱“西楚霸王”。

大秦帝國,在秦人五百年的努力奮鬥之後,瞬間轟然倒塌

08

也許,大秦帝國可以講的歷史太多了,但是又似乎因為它的太過短命,而讓人產生更多的應該是思考。

“焚書坑儒”可謂是秦始皇的“暴政”之一了,這是扼殺民智,毀滅思想的歷史倒退行為。我以為,這也與李斯繼續發揚光大“法家”的政治理念是分不開的。

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汝南上蔡(今河南上蔡縣)人。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李斯早年為郡小吏,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學成之後,入秦為官,丞相呂不韋以為郎官,勸說秦王嬴政滅諸侯、成帝業,任為長史。

秦王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遊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以為客卿,在秦滅六國事業中發揮重大作用。秦王政十年(前237年),進上《諫逐客書》,阻止驅逐六國客卿,遷為廷尉。

秦統一天下後,李斯聯合王綰等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禮儀制度,拜為丞相。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燬民間的兵器;反對分封制度,堅持郡縣制;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諸子學說,禁止私學,以加強思想統治。

參與制定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的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皇權專制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後,勾結內官趙高偽造遺詔,迫令公子扶蘇自殺,擁立胡亥為二世皇帝,後為趙高所忌。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李斯父子被腰斬於咸陽,夷滅三族。

李斯在他生平的後期,再一次將法家的思想推向了極端化。結果與商鞅一樣死況慘烈。曾國藩曾說,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這說的是李斯毒殺韓非一事,早年韓非子也可謂是一位集法家思想之大成者,但是因為李斯嫉賢妒能,謀害了他。而最終,他被趙高所殺,也算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

李斯的書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被後世稱為書法鼻祖。我不禁聯想起北宋末年的蔡京,同樣是書法大家,卻也伴隨著大宋王朝的最後一抹盛世景象,亂政禍國,背上千古罵名。

《史記·李斯列傳》載:斯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一代權相就此隕落,可悲可嘆!

大秦帝國,在秦人五百年的努力奮鬥之後,瞬間轟然倒塌

09

唐代文學家杜牧《阿房宮賦》雲: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阿房宮賦》寫於唐敬宗寶曆元年(825年),杜牧二十三歲。杜牧所處的時代,政治腐敗,階級矛盾異常尖銳,而藩鎮跋扈,吐番、南詔、回鶻等紛紛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國,已處於崩潰的前夕。

杜牧針對這種形勢,極力主張內平藩鎮,加強統一,外御侵略,鞏固國防。為了實現這些理想,他希望當時的統治者勵精圖治、富民強兵,而事實恰恰和他的願望相反。

唐穆宗李恆以沉溺聲色送命。接替他的唐敬宗李湛,荒淫更甚,“遊戲無度,狎暱群小”,“視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進見”。又“好治宮室,欲營別殿,制度甚廣”。並命令度支員外郎盧貞,“修東都宮闕及道中行宮”,以備遊幸(見於《資治通鑑》)。

對於這一切,杜牧是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文章題記中明白地說:“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可見《阿房宮賦》的批判鋒芒,不僅指向秦始皇和陳後主、隋煬帝等亡國之君,而主要是指向當時的最高統治者。

所以,不僅是秦朝的歷史,中國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就是一種輪迴吧?!

大秦帝國,在秦人五百年的努力奮鬥之後,瞬間轟然倒塌

10

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的驪山北麓,佇立著一座巨大的皇陵——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

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鬥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佈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坑。

《史記·始皇本紀》雲:“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司馬遷估計是既看不上秦始皇,也不感冒漢武帝的,所以,成為了一代大史家。

儘管,秦朝僅僅延續了15年,但秦始皇確立的“人治”的巔峰——皇權專制卻一直延續了下去。秦始皇是中國2000餘年中央集權制王朝的奠基者和主要設計者,影響之深廣,為任何其他帝王所難以比擬。

幾千年來,中國歷史形式上是孔夫子,實際上都按秦始皇辦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卻又是大儒荀子的學生。這,也算是中國歷史的另一種意義上的循環吧?!

大秦帝國,在秦人五百年的努力奮鬥之後,瞬間轟然倒塌

11

在西方,人們常把秦始皇與羅馬帝王愷撒相提並論。大體說來,羅馬帝國與秦統治時期的人口、面積差不太多。但比羅馬帝國統治時間短,愷撒死後,帝國分崩離析。秦朝則不然,這是秦始皇獨具影響的原因。

也許,現實就是制度,制度也就是現實。但是這種我稱之為“制度性”的制度,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從來就不是順風順水的,直至兩千餘年後,帝制終被推翻。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長城之稱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是長城最通用的稱謂。

《史記·楚世家》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彼時修築。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西周時期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佈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萬多千米。

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萬里長城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如今,它已成為中華民族大一統的偉大象徵。

然而,可能正如魯迅《長城》裡所言:偉大的長城!其實,從來不過徒然役死許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嘗擋得住。現在不過一種古蹟了,但一時也不會滅盡,或者還要保存它。

我總覺得周圍有長城圍繞。這長城的構成材料,是舊有的古磚和補添的新磚。兩種東西聯為一氣造成了城壁,將人們包圍。何時才不給長城添新磚呢?

大秦帝國,在秦人五百年的努力奮鬥之後,瞬間轟然倒塌

12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戰國策·燕策三》載,荊軻將為燕太子丹往刺秦王,丹在易水(今河北易縣,戰國時易水以北為燕國、易水以南為趙國)邊為他餞行。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

這首《易水歌》,通過對風聲蕭蕭、易水寒涼的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表現了荊軻去刺殺秦王時的悲壯情懷和不完成任務誓不回還的堅定意志。

荊軻,姜姓,慶氏。戰國末期衛國朝歌(今河南鶴壁)人,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慶封的後代,戰國時期著名刺客。

荊軻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後遊歷到燕國,隨之由田光推薦給太子丹。

秦滅趙後,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震懼,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樊於期之頭及燕督亢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太子丹不忍殺樊於期,荊軻只好私見樊於期,告以實情,樊於期為成全荊軻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

荊軻與秦舞陽入秦後,秦王在咸陽宮隆重召見了他,在交驗樊於期頭顱,獻督亢(今河北涿縣、易縣、固安一帶)之地圖,圖窮匕見,荊軻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劍擊成重傷後為秦侍衛所殺。

東晉陶淵明評價雲: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贏。其人雖己沒,千載有餘情。

大秦帝國,在秦人五百年的努力奮鬥之後,瞬間轟然倒塌

13

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楚漢相爭。籍籍無名的韓信投奔劉邦,不為重用,棄漢東歸至樊河橋(今陝西留壩縣),河水猛漲,擋住了去路。

蕭何一路追至河邊,將韓信勸回漢中,輔佐劉邦,建立了帝業。故民間傳頌著一首歌謠:“不是寒溪一夜漲,焉得炎漢四百年。”

我讀歷史經常會有一種感觸,那就是覺得中國歷史充滿了各種偶然性。項羽推翻了秦朝,卻又掉過頭“分封”了天下,劉邦本無實力爭雄,卻又因重用韓信再次一統了天下。

但是,韓信就是一個“無心”爭天下的人麼?項羽與劉邦的“楚漢之爭”又會是怎樣的一段波譎雲詭的故事呢?歡迎讀者朋友們關注、閱讀下一篇章“楚漢之爭”。

大秦帝國,在秦人五百年的努力奮鬥之後,瞬間轟然倒塌

張鋒編撰 戊戌春寫於啟東翠彧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