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巢湖蘇家灣三義堂的故事

據碑文記載:三義堂始建於公元1699年,距今已有320年曆史,是蘇郎尹三姓人家,仿照劉關張桃園結義的形式,紀念三家結為異性兄弟而建造的一座家族廟堂。後發展至清朝中葉,規模達到鼎盛,此時,三義堂已達民間建廟的最高上限,九十九間半房子,獨自佇立在蘇灣鎮東南一公里多的山坡上。


轉發:巢湖蘇家灣三義堂的故事



三義堂建立後香火一直旺盛,蘇郎尹三姓凡有大事或節慶日,都在裡面舉辦活動;後外姓人也可在堂內祭拜、祈福,是方圓百里少有的家族廟堂,其互幫互助、共同發展的精神,為百姓所稱道、效仿。

即便如此,三義堂還是在1943年,被桂系駐軍強行拆掉,建材用於修建桂軍子弟學校,修工事或城池等。就這樣,一座聞名方圓百里的家族廟堂就消失了。

據長輩世代相傳,巢湖郎氏家族的遠祖是公元1370年前後,從江西省鄱陽湖邊瓦礫壩,乘船隨當時的大移民遷入廬州東部的梁鄉,現在叫作蘇家灣的地方,定居下來,世代務農,距今有700年曆史。

我們家族原姓陳,在遠祖的家族中,出了一位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即大名鼎鼎的陳友諒。因為陳友諒在與其他起義軍領袖爭奪江山的過程中,不幸身亡,所部逐漸被滅。所以家族相關成員,為躲避被誅殺滅族,改名換姓,隱藏起來。我們祖上這一支改姓郎。郎和狼同音,郎(狼)可以吃掉豬(朱),意喻總有一天可以滅掉姓朱的,奪取江山。雖然改名換姓了,但人留在江西仍有危險,還是跑的遠一點躲起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轉發:巢湖蘇家灣三義堂的故事



後來,祖上這一支跟著移民大軍,來到現在的巢湖市蘇灣鎮一帶定居下來。蘇家灣地處巢縣北部,在今巢湖市、肥東縣、全椒縣、含山縣四縣交界處,滁河水從蘇灣鎮的北面靜靜的流過。當年遠祖從江西遷到蘇家灣時,同來的結伴兄弟還有蘇姓家族,到達蘇家灣後,與來自四川的尹姓家族共同在此紮根,後結拜為異性兄弟。因蘇姓年齡最大,為老大;郎姓居中,為老二;尹姓最小,為老三。多年後,三家商議,在居住地南部的小黃山西邊的山坡上,建“三義堂”,用來記載三家結拜異姓兄弟的情誼,紀念逝去的親人,讓後輩世代永記,相互扶持,共同發展。

郎氏家族原來居住在大郎莊,後來因人口增長,經濟實力壯大,土地不斷向北拓展,離居住地越來越遠,不便耕作,所以就向北部地區擴散,我太祖爺爺這一分支,隨從大郎莊分離出來,建立了郎莊,離大郎莊約8裡地,形成了大郎莊、小郎莊、西郎莊、毛郎莊、郎莊等聚集點,有千餘人。

經過多年的發展,到太平天國運動前夕,祖上已擁有百間房,院落前後跨度近200米、寬有50多米的一個大戶人家。當年,我的祖輩們去七里外的集市青崗趕集,不需要走別人家的田埂,據估算,當時有好幾千畝土地、好幾十人的一個大戶莊園。


轉發:巢湖蘇家灣三義堂的故事



長輩說,1854年太平軍到了我的家鄉,殺富濟貧,我的祖輩全家幾十口人,在家的一個不剩,全部被殺死。但老天爺有眼,當時,老祖中有一人帶著自己的二三歲的兒子回了孃家,意外躲過了滅殺;老祖母子兩人一直住在孃家,孩子也是由外公外婆家撫養長大,後娶妻生子,不久其妻就去世了,只剩下父子兩人,在老房地基上用向日葵的杆子紮成房子,頂上鋪了一點草。在一個寒冷的冬天,父親外出借糧,因大雪耽誤回程,至幾歲的孩子餓的奄奄一息,房子的四周全是狼的腳印,向日葵杆扎的牆壁多處被狼撕咬受損,長輩們說,其父晚回來一天,孩子不是餓死就是被狼吃了,也就沒有郎氏家族這一支了。


轉發:巢湖蘇家灣三義堂的故事



據三姓長輩們回憶,歷史上,尹姓雖然沒有大的發展,但一直比較平穩,因此,也是目前三姓中人口最多的,約有兩千人。蘇姓和郎姓一樣,歷史上因為有的分支率先富起來了,但在動亂的年代裡,最後慘遭滅族,人口減少,但目前也有千餘人。

三義堂被拆除的地基上,陸續有人蓋房居住,隨著人口增多,漸成村落,被稱之為黃山廟村。但村中,沒有蘇郎尹三姓人家,目前,黃山廟村被列為巢湖市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村,環境優美,四月行走在三義堂及其周圍,藍天白雲,青山綠水,村舍靚麗,空氣清新,令人賞心悅目。


轉發:巢湖蘇家灣三義堂的故事



2004年,當地人發起集資重建三義堂,重在發揚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共同發展的民族傳統。但廟堂建在村子中間,面積較小,和鼎盛時期相比差距很大。但此次集資重建,是當地人自發的,從資金的募集來看,姓氏較多,人數也較多,金額都不大,這大概是那一帶老人們對三義堂異姓兄弟情義的一種懷念,或者是想通過建廟把這種傳統精神發揚光大吧。


轉發:巢湖蘇家灣三義堂的故事



在三義堂中,唯一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是一株木瓜海棠樹,巢湖市園林專家鑑定,距今已有三百年的歷史,樹幹幾近枯爛,用鐵架支撐著,仍發綠枝,春季開花,它孤零零的立在院中,向人們訴說著曾經的輝煌。


最憶是巢州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