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巢湖苏家湾三义堂的故事

据碑文记载:三义堂始建于公元1699年,距今已有320年历史,是苏郎尹三姓人家,仿照刘关张桃园结义的形式,纪念三家结为异性兄弟而建造的一座家族庙堂。后发展至清朝中叶,规模达到鼎盛,此时,三义堂已达民间建庙的最高上限,九十九间半房子,独自伫立在苏湾镇东南一公里多的山坡上。


转发:巢湖苏家湾三义堂的故事



三义堂建立后香火一直旺盛,苏郎尹三姓凡有大事或节庆日,都在里面举办活动;后外姓人也可在堂内祭拜、祈福,是方圆百里少有的家族庙堂,其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精神,为百姓所称道、效仿。

即便如此,三义堂还是在1943年,被桂系驻军强行拆掉,建材用于修建桂军子弟学校,修工事或城池等。就这样,一座闻名方圆百里的家族庙堂就消失了。

据长辈世代相传,巢湖郎氏家族的远祖是公元1370年前后,从江西省鄱阳湖边瓦砾坝,乘船随当时的大移民迁入庐州东部的梁乡,现在叫作苏家湾的地方,定居下来,世代务农,距今有700年历史。

我们家族原姓陈,在远祖的家族中,出了一位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即大名鼎鼎的陈友谅。因为陈友谅在与其他起义军领袖争夺江山的过程中,不幸身亡,所部逐渐被灭。所以家族相关成员,为躲避被诛杀灭族,改名换姓,隐藏起来。我们祖上这一支改姓郎。郎和狼同音,郎(狼)可以吃掉猪(朱),意喻总有一天可以灭掉姓朱的,夺取江山。虽然改名换姓了,但人留在江西仍有危险,还是跑的远一点躲起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转发:巢湖苏家湾三义堂的故事



后来,祖上这一支跟着移民大军,来到现在的巢湖市苏湾镇一带定居下来。苏家湾地处巢县北部,在今巢湖市、肥东县、全椒县、含山县四县交界处,滁河水从苏湾镇的北面静静的流过。当年远祖从江西迁到苏家湾时,同来的结伴兄弟还有苏姓家族,到达苏家湾后,与来自四川的尹姓家族共同在此扎根,后结拜为异性兄弟。因苏姓年龄最大,为老大;郎姓居中,为老二;尹姓最小,为老三。多年后,三家商议,在居住地南部的小黄山西边的山坡上,建“三义堂”,用来记载三家结拜异姓兄弟的情谊,纪念逝去的亲人,让后辈世代永记,相互扶持,共同发展。

郎氏家族原来居住在大郎庄,后来因人口增长,经济实力壮大,土地不断向北拓展,离居住地越来越远,不便耕作,所以就向北部地区扩散,我太祖爷爷这一分支,随从大郎庄分离出来,建立了郎庄,离大郎庄约8里地,形成了大郎庄、小郎庄、西郎庄、毛郎庄、郎庄等聚集点,有千余人。

经过多年的发展,到太平天国运动前夕,祖上已拥有百间房,院落前后跨度近200米、宽有50多米的一个大户人家。当年,我的祖辈们去七里外的集市青岗赶集,不需要走别人家的田埂,据估算,当时有好几千亩土地、好几十人的一个大户庄园。


转发:巢湖苏家湾三义堂的故事



长辈说,1854年太平军到了我的家乡,杀富济贫,我的祖辈全家几十口人,在家的一个不剩,全部被杀死。但老天爷有眼,当时,老祖中有一人带着自己的二三岁的儿子回了娘家,意外躲过了灭杀;老祖母子两人一直住在娘家,孩子也是由外公外婆家抚养长大,后娶妻生子,不久其妻就去世了,只剩下父子两人,在老房地基上用向日葵的杆子扎成房子,顶上铺了一点草。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父亲外出借粮,因大雪耽误回程,至几岁的孩子饿的奄奄一息,房子的四周全是狼的脚印,向日葵杆扎的墙壁多处被狼撕咬受损,长辈们说,其父晚回来一天,孩子不是饿死就是被狼吃了,也就没有郎氏家族这一支了。


转发:巢湖苏家湾三义堂的故事



据三姓长辈们回忆,历史上,尹姓虽然没有大的发展,但一直比较平稳,因此,也是目前三姓中人口最多的,约有两千人。苏姓和郎姓一样,历史上因为有的分支率先富起来了,但在动乱的年代里,最后惨遭灭族,人口减少,但目前也有千余人。

三义堂被拆除的地基上,陆续有人盖房居住,随着人口增多,渐成村落,被称之为黄山庙村。但村中,没有苏郎尹三姓人家,目前,黄山庙村被列为巢湖市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环境优美,四月行走在三义堂及其周围,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村舍靓丽,空气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转发:巢湖苏家湾三义堂的故事



2004年,当地人发起集资重建三义堂,重在发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民族传统。但庙堂建在村子中间,面积较小,和鼎盛时期相比差距很大。但此次集资重建,是当地人自发的,从资金的募集来看,姓氏较多,人数也较多,金额都不大,这大概是那一带老人们对三义堂异姓兄弟情义的一种怀念,或者是想通过建庙把这种传统精神发扬光大吧。


转发:巢湖苏家湾三义堂的故事



在三义堂中,唯一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是一株木瓜海棠树,巢湖市园林专家鉴定,距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树干几近枯烂,用铁架支撑着,仍发绿枝,春季开花,它孤零零的立在院中,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最忆是巢州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