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骨气

陈寅恪的骨气

陈寅恪的骨气

史飞翔

根据鲁迅日记,1915年4月6日鲁迅“赠陈寅恪《域外小说》集第一、第二集,《炭画》各一册,齐寿山《炭画》一册。”但陈寅恪从来不谈此事。有人问起,他说,鲁迅名气大,谈这些会有攀附之嫌。陈寅恪在柏林时,和周恩来在同一个桌子上吃过饭;在北京时,与蔡锷有过往来……对于这些常人看来脸上贴金的事,陈寅恪向来很少向外人说起。

1928年,罗家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一到任就去拜访陈寅恪。当时陈寅恪的一些弟子也在场。罗家伦送给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寅恪随手翻了翻说:“志希(罗家伦的字),我送你一联如何?”罗家伦说:“甚好,我即刻去买上好的宣纸来。”陈寅恪说:“不用了,你听着: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上下联中,正好将罗家伦名字中的“家”、“伦”二字嵌入,可谓绝妙。罗家伦听罢,大笑不止。这时陈寅恪又说:“我再送你一个匾额:儒将风流。”见罗家伦不解,陈寅恪笑着解释说:“你在北伐军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你讨了个漂亮太太,正是风流。”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陈寅恪一家困居香港,食品奇缺。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陈寅恪。日军军部于是给香港司令部行文,令司令部派宪兵为陈寅恪送去多袋面粉意欲拉拢,但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另,抗战时期,蒋介石几次辗转托人请陈寅恪写《唐太宗传》,陈寅恪坚决拒绝。

1945年,季羡林结束十年留德生涯,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羡林的学业,但听说季羡林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是自己的同学,便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将季羡林推荐给胡适,从而使季羡林顺利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更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季羡林晚年追忆陈寅恪时深情地说:“如果没有他的影响的话,我不会走上现在走的这一条治学道路,也同样来不了北大。”

50年代陈寅恪担任岭南大学中文、历史两系合聘教授,他当时为学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两晋南北朝史》、《唐史》、《唐代乐府》等,由于内容深奥,很多学生都不敢选修他的课。每门课最多也就五六个人来听,有时甚至只有一个人。但陈寅恪仍认真开课,绝不马虎。每一节课都进行精心准备,开列许多参考书目,讲课要点也会工工整整让人抄写在走廊的黑板上。双眼失明加上腿脚也不方便,陈寅恪平时多在寓所楼下读书研究,但每逢学生到家里来听课,他就自己拄杖扶梯缓步上楼,将唐装换成长衫,然后才缓缓下楼授课。

1955年,时任广东省文化厅厅长的杜国庠同志打电话给王则楚,希望与陈寅恪先生见见面。王则楚想陈先生的脾气很大,不一定答应会面,就回答说自己先去联系一下。王则楚向陈寅恪转达了杜国痒的意愿后,陈寅恪说:“杜国庠倒是个读书人,可以和他见面谈谈。”

史飞翔,著名文化学者、作家,文艺评论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社科院特聘研究员,咸阳师范学院兼职教授。陕西省首批重点扶持的一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陕西省“百优人才”。陕西省“双百人才”。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省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吴宓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散文学会文艺评论委员会主任、西安市高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畅销书《民国大先生》《追影:真名士自风流》《历史的面孔》等15部,先后荣获“世界华文成就奖”、《散文选刊》全国散文奖、鲁迅杂文奖、陶渊明散文奖等。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