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文新:央行“擴表”並非“大水漫灌”

鈕文新:央行“擴表”並非“大水漫灌”

昨天10月22日我們發表評論《這時候利率不該漲》,今天我們看到,在沒有逆回購到期的情況下,央行加量操作2000億元7天期逆回購,保持最近一段時間貨幣淨投放的操作。這當然是抑制貨幣市場利率上漲的動作,但從預期管理的角度看,這樣的動作有助於改變市場的“通脹預期”。實際上,如果這時候拉高利率,市場一定會因為央行“口是心非”。也就是說,如果刻意拉高利率,會給市場“央行真實採用抑制通脹手段”的看法,那誰還相信它“既無通脹,也無通縮”的表態?

無論如何,此時壓低貨幣市場利率是正確的選擇,但更根本的措施應當是:央行對M2實施“加糖降水”操作。我們認為,鑑於“M2=基礎貨幣×貨幣乘數”,其中,基礎貨幣代表信用貨幣的核心——國家信用——糖;貨幣乘數代表商業信用——國家信用基礎上派生出的商業信用——水;所以,M2(廣義貨幣供應量)猶如一杯糖水,央行貨幣調控必須講求“糖與水的比例”。不能過甜,否則會造成金融揮霍;也不能過淡,否則會導致經濟缺養。

鈕文新:央行“擴表”並非“大水漫灌”

一直以來,這是我“非常孤獨的主張”。好在,現在終於出現了一位“同盟者”——管濤先生。10月20日,《第一財經》發表一篇管濤文章:貨幣政策逆週期調節除了降準、降息,還可考慮“擴表”。文章中,管濤同樣使用“M2=基礎貨幣×貨幣乘數”,證明了中國M2確實存在“減糖加水”的過程。不同的是:我認為,M2“減糖加水”的過程是導致中國金融劣質化的過程,需要糾正;而管濤則證明,M2“減糖加水”的過程“部分抵消了央行貨幣政策的逆週期調節的效果”,而現在“加糖”則是央行可以考慮的貨幣政策手段。

據管濤提供的數據,2019年前三季度,累計少投放2.51萬億元,相當於同期央行資產負債表收縮規模的2.38倍,它拖累了M2增長。截至2019年9月末,M2為195.23萬億元,同比增長8.4%。其中,基礎貨幣投放同比減少3.8%,對當期M2增長負貢獻48.1%;貨幣乘數升至6.38倍,增長12.6%,對當期M2增長正貢獻148.1%。(見下圖)。

鈕文新:央行“擴表”並非“大水漫灌”

2019年前三季度,基礎貨幣投放變動對M2增長的平均負貢獻為33.5%,是2008年以來首次。同期,貨幣乘數變動的平均正貢獻為133.5%,但在2011年之前經常為負。管濤只揭示了2019年以來的短期數據,但從他給出的圖表看,基礎貨幣對M2增長的貢獻率不斷走低,從2011年就開始了。

管濤認為,央行“擴表”有助於提高貨幣政策效力。理由是: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複雜局面,需要進一步完善宏觀調控、充實政策工具箱。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美聯儲由加息轉為降息,全球貨幣政策重回寬鬆。加之破“7”之後,境內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市場預期分化,中國央行此時採取“擴表”的操作並不突兀,也不會導致經濟內外均衡衝突。他認為,中國央行將資產負債表管理、存款準備金率和基準利率調整結合使用,可以進一步豐富金融調控手段,拓展貨幣政策空間;而且,與降準和降息相比,“擴表”操作的靈活性更強,貨幣刺激的信號作用較弱,有助於避免擾動市場預期。

在管濤看來,央行“擴表”不僅有空間,而且有工具。比如,央行可以通過針對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商業銀行資本補充、支持企業債權股權融資等特定事項,優化抵押品範圍、調整央行交易對手、創新貨幣政策工具等,加強財政、貨幣和結構性政策的協調,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使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