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的“擴表”是個什麼鬼?


美聯儲的“擴表”是個什麼鬼?


美聯儲,作為美國的中央銀行,掌握著美國的貨幣政策,是主導全球的美元的掌舵者。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聯儲使用非常規化貨幣武器——量化寬鬆政策來阻止經濟的崩盤,其中美聯儲開啟印鈔機,通過購買金融資產,向市場釋放大量流動性資金,這些金融資產累加在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上,我們稱之為“擴表”。2015年之後,美聯儲退出第三輪量化寬鬆,並在之後開啟反向操作,即為賣出金融資產(或者資金資產自動到期),收回美元,這稱之為“縮表”。

2019年9月美國流動性突然出現風險,2020年疫情導致的流動性風險劇增,風險之下,美聯儲開啟了第四輪量化寬鬆的擴表操作。

本文將回顧這些歷史碎片,讓你知道美聯儲的這張資產負載表的擴張與收縮的意義所在。

到底何為縮表?

金融危機之後,美聯儲通過量化寬鬆政策刺激美國經濟。量化寬鬆的操作邏輯就是美聯儲在市場上大量買入政府債券和抵押貸款證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y,MBS),向資本市場注入流動性,從而讓美元利率下行。

不同於金融危機爆發後美聯儲買入中短期國債和MBS購置計劃來調節短端市場利率,量化寬鬆中應用到了所謂的“扭曲操作”(Operation Twist),即為反過來賣出3年以下的短債,買入6-10年的中長期國債和MBS,以引導長期利率下行。在之後扭曲操作中,美聯儲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項就因大量買入長期證券而越發膨脹,做大了美聯儲自身的資產負債表。


美聯儲的“擴表”是個什麼鬼?

2017年6月29日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自上而下分別是國債、MBS、總資產


數據顯示,危機前,美聯儲持有證券主要由短期國債和中長期國債組成,兩者佔總資產比重分別為32%和53%左右。而量化寬鬆政策以後,中長期國債佔比依舊維持在53%左右,而MBS則取代了短期國債,佔比持續上升到39%。

從資產結構來看,在退出第三輪量化寬鬆後至開始縮表時(2015年12月退出QE,2017年開始縮表),美聯儲當時的資產持有規模約為4.509646萬億美元,其中,MBS為1.77028萬億美元,國債為2.465046萬億美元。在到期結構上,美聯儲所持有的55%國債將在5年內到期,8%在1年內到期。目前美聯儲所持有的MBS中,99%以上是在10年後到期。

在金融危機發生後,美國經濟衰退,低利率則有利於實體經濟的運轉。在金融危機後第七年,美國經濟回暖跡象明顯,美聯儲開始逐步退出量化寬鬆,並且漸漸實現美元利率的正常化,也就是加息。

另外,膨脹的資產負債表也是美聯儲需要解決的問題,於是聯儲將會在未來賣出之前持有的政府債券,以縮減資產負債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縮表”,我們也稱之為“資產負債表正常化”。縮表的主要方式分為兩種,即為主動縮表和被動縮表,主動縮表指美聯儲主動賣出持有的長期政府債券,被動縮表則是持有的國債或MBS到期後,不再進行再投資。

2015年12月美聯儲開啟加息程序,而市場普遍預期2017年9-10月,美聯儲將拉開縮表的大幕。加息與縮表不分先後,也可同時進行,因為考慮到縮表可能引發大規模的美元回籠,傳導利率攀升,可能比加息的威力更大,因此,市場對縮表的恐慌並非空穴來風。

目前,美國經濟復甦的博弈依舊存在,美聯儲在加息上遇到頗多糾結,此時小規模“縮表”未嘗不可。2017年4月8日,前美聯儲目前主席沃爾克、格林斯潘、伯南克及現任主席耶倫聯袂出席了紐約非盈利組織International House組織的研討會。會上,耶倫表示,美聯儲有顯著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的計劃,且將在利率有一些上調之後啟動縮表。正常化美元貨幣政策雙管齊下的第一槍就這樣被打響了!

2017年6月14日,美聯儲發佈的《政策正常化原則和計劃附錄》(Policy Normalization Principles and Plans),明確了縮表時間以及部分縮表細節。縮表將於2017年年底前開始,具體縮表的方式採用“上限額度”模式,即SOMA(System Open Market Account)組合中到期金額超過限額的部分才會進行再投資。對國債來說,期初每個月設定60億美元上限,到期金額超過60億美元再進行再投資,之後在未來一年內每三個月調整一次額度,直到達到300億美元額度為止;對機構債和抵押貸款證券來說,上限設定為40億美元,到期金額超過40億美元再進行再投資,之後未來一年內每三個月調整一次額度,直到達到200億美元為止。

2019年9月美國市場出現流動性風險,美聯儲隱性地開始資產負債表的新擴張,市場一度解讀為”第四次量化寬鬆“。2020年全球遭遇疫情,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正在受到全球的矚目,進一步擴表的討論甚囂塵上。

加息縮表/降息擴表的利弊

加息最直接的影響是促使美元指數走強,一方面,影響到美國出口導向型企業的貿易和利潤。另一方面,傳導到財政稅務上,促使美國財政赤字增加。

其次,加息對於資產市場上一些對於利率極為敏感的資產有極大影響,比如美國垃圾債和金融機構等。

最後,加息提升了短端利率,卻對長期利率的影響有限。格林斯潘之謎(Greenspan Conundrum)這個概念就是在闡述,短端利率對長端利率的傳導作用並不通常。加息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長期的資產配置,引發了金融市場的動盪,導致長短資產利差下降。

反觀縮表則更直接的影響長端利率,但是由於威力過大,靈活性和持久性不會太強。

從表面上看,美聯儲縮表釋放出的信號就是緊縮的貨幣政策,即流動性收緊。縮表會導致美國中長期利率提升,長期利率抬升會抑制長期的消費和投資,這對於美國經濟來說可能不算是好事。

另外,縮表對於新興市場也有較大的打擊,前銀河證券經濟學家潘向東認為,美聯儲加息與縮表的演進,全球流動性將呈現邊際收緊,對新興經濟體增長前景將構成負面衝擊,部分新興經濟體將面臨資本流出、貨幣貶值壓力加大、金融波動性上升的風險。短期外債率高、經常賬戶和財政“雙赤字”,以及資源型出口型經濟體等受到衝擊將較大,產生金融危機的概率較高。

專業點評認為:由於美元在全球貨幣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各新興經濟體的匯率都主要盯住美元。當前市場雖然對美聯儲加息有一定的預期,但如果美國加息節奏放快、又增加縮表操作,新興資產價格仍然面臨重估。美聯儲的緊縮政策對美元指數仍有支撐,如果美聯儲加息、縮表襲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仍將承受壓力。如果壓力過大,國內貨幣政策可能要被迫收緊,而高企的國內房地產價格可能面臨負面衝擊,應警惕資產泡沫。

值得投資者注意的是,雖然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正常化的預期強烈,但是美元指數在2017年走勢疲弱。這除了與當下美國經濟復甦情況以及政治不確定性等因素有關外,還需考慮金融市場的反應。

2013年伯南克任期時的“縮減恐慌”(Taper Tantrum)導致了全世界範圍內的債市動盪,美聯儲自然從這次事件中受教,所以,聯儲可能會選擇相對溫和的縮表態度,試圖逐漸緩慢推進資產負債表的正常化,以避免對市場造成過度衝擊。

總結而言,相較於加息,縮表的路徑及其影響的不確定性更大。投資者在做資產配置的時候,需要參考縮表的具體規模和頻次,以應對美元利率正常化的負面風險。

降息是美聯儲通過商業銀行體系,調低利率,下放流動性。面對不佳經濟環境,配對的是擴表操作。

相比縮表,擴表操作反之。美聯儲將美元流動性通過金融資產購買釋放出來,投向美國和全球,這對美元匯率和經濟將產生最直接的影響。

首先,當經濟和流動性出問題時,擴表操作才會出臺。擴表投放大量基礎貨幣,乘數效應會有直接的提升效用。但這樣的操作難對短期市場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

當下,美國經濟進入衰退的幾率陡增。資本市場部呈現了市場流動性風險,同時存在債務槓桿過高的問題(如果進一步增加財政赤字,債務將繼續攀升。理論上而言,美聯儲此時的擴表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風險,但當全球貨幣政策同步性產生問題時(競爭性貨幣政策),美元如果走高,市場將進一步產生不良反映,甚至引發全球範圍內的系統性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