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汝斌演過《地下尖兵》艾永伯,還配音了萊昂休等五百個外國角色


陳汝斌1932年生人,北京人,在北平志誠中學和中大附中讀書時,參加了地下黨領導的學生進步劇團。1950年考入魯迅藝術學院,年底考入北京表演藝術研究所,後直接選送到東影。四十多年來,他為20多個國家上百部影片的男主角和重要角色配音,如《夏伯陽》、《復活》、《蝴蝶夢》、《舞臺生涯》、《神秘的黃玫瑰》等。

多次獲得長影小百花獎最佳男配音演員獎和最佳譯製導演獎。除此之外,在《地下尖兵》、《兵臨城下》、《寂靜的山林》、《黃英姑》、《保密局的槍聲》、《解放》等10多部影片中飾演過角色。曾任長影演員劇團團長,譯製片廠廠長。2012年6月5日於長春逝世。 陳汝斌生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饒有興趣地說起他主演的影片《地下尖兵》的拍攝過程: 

影片《地下尖兵》由劉致洋編劇、武兆堤導演。1947年秋,北平仍處於國民黨反動派的魔爪下。解放區總部指示地下黨組織“紅松組”,儘快從南京特派的軍統特務鄒至甫手中搞到美國軍事顧問帶來的重要軍事計劃。著名錶演藝術家浦克扮演“紅松組”負責人陶幹,而陳汝斌則飾演15號、打入敵人內部的艾永伯。


艾永伯的角色,是在全國挑選演員,選了數人導演都不滿意。當時陳汝斌正在搞翻譯片,忙得不亦樂乎。不知誰提議的讓他試試看,結果他一試鏡頭,導演馬上說:“就是他了!”拍攝《地下尖兵》外景時,北京正值七八月份,天氣燥熱,陳汝斌卻要穿將校呢、穿厚襯衫、披大衣、扎領帶。沒等動,汗已溼透全身。

但劇組同志那種敬業精神始終感染、鼓舞、鞭策著他。導演武兆堤是位創作豐厚的藝術家,已經導演過《白毛女》、《血淚仇》、《平原游擊隊》,對《地下尖兵》更是全神貫注。拍完一天戲,晚上大家都進入夢鄉,武兆堤還在伏案工作,計劃明天的現場拍攝、修改不當的電影情節。

當時技術比較落後,攝影要鋪上鐵軌,用人推車,推時還要用力均勻,防止顛簸。為了保證質量,有的工人不惜蹲著推車、爬著拉繩。“那個時候,一種精神的力量,無形地鼓舞著人們。”陳汝斌十分激動地說。   搞藝術,要有精益求精的態度,《地下尖兵》曾被列入“百部愛國主義影片”,陳汝斌常常引以為榮。因為在《地下尖兵》中,他傾注了更多的熱情和藝術功力。


艾永伯和陶幹聯手設計,使特務鄒至甫上當,撤掉了助手,艾永伯當上了制定軍事計劃的骨幹後,他倆也中了敵人的奸計。原來沙軍長的行蹤和敵人改變六軍的行動日期是假的。必須把新情況報告總部。為了保護陶幹,艾永伯被捕,最後光榮犧牲。對這場戲,陳汝斌講了一段平生難忘的故事。

敵人嚴刑拷打艾永伯。陳汝斌臉上流血,被兩個彪形大漢架起摔在鏡頭前。鏡頭是固定的,必須摔得很有分寸,遠近都不行。實拍時,陳汝斌被架著,處於失重狀態,兩人一摔,用力過大,把陳汝斌摔到桌子底下去了,地上的方磚立時把他的胳膊肘和手掌擦出血來。大家都呆住了。陳汝斌清醒了一會兒,對導演說,“沒關係,再來!”化裝師要擦血,陳汝斌說:“別擦,正好假戲真做!血不凝,更真實!”這個鏡頭拍了四遍,終於完成。

做片子,要有團結拼搏的精神,“戰爭年代,地下工作者必須團結互助,才能完成黨和 人民交給的任務。做片子,生產精神產品,同樣要有團結拼搏的精神。”陳汝斌如是說。   拍《地下尖兵》時,浦克演陶幹,陳汝斌演艾永伯,銀幕上是親密戰友,在劇組中也關係密切。為了利於拍攝,兩人同住一個房間。浦克那時已是成名演員,大陳汝斌十多歲,可是他為人誠懇忠厚,從不擺架子,總是和陳汝斌一起對臺詞、設計動作。


安振江是老演員了,時常演重戲,可是在《地下尖兵》中寧肯當配角、跑龍套,一會兒扮演車伕,一會兒飾演小販。   回憶起長影和《地下尖兵》,陳汝斌激動地說,長影是具有光榮傳統的中國電影基地,百部愛國主義影片中,長影的片子就佔三分之一。長影的明天應該更加輝煌。

除了陳汝斌的銀幕形象,不少老電影觀眾,對他的聲音一定也不陌生。陳汝斌的第一個職業是譯製片演員,如果你已經記不清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蘇聯影片《夏伯陽》(1951年,這是他參譯製的第一部戲),那麼,六十年代《復活》中戴著夾鼻鏡的檢察官,他那浸透著虛偽的慷慨陳詞,你可能還有點印象吧?至於八十年代的《舞臺生涯》 (卡弗歐)、《一個國王在紐約》中卓別林飾演的角色,《神秘的黃玫瑰》的馬爾傑拉圖,

《戰地浪漫曲》的薩沙,巴西電視連續劇《女奴》中的萊昂休,你一定更熟悉了。萊昂休是陳汝斌譯配的第五百個角色,曾獲電視“飛天獎”最佳男配音演員獎。此外,他還多次獲得文化部、電影局的有關獎項。從不同角色的配音,可以看出陳汝斌的戲路之寬,語言造詣之深。卡弗歐的蒼老、酸楚,薩沙的善良、脆弱,萊昂休的輕薄、變態,令人難以想像是出自一人之口。


作為新中國第一代電影配音演員,陳汝斌對配音藝術創造性有獨特的理解,他說,配音的確需要一定的音色條件和發聲技巧,但一個優秀的配音演員首先要熟悉人、理解人,否則他難以傳達各國影片角色的真情。配音創造的基礎是感情真實,不是以聲代情,而要以情帶聲,   “如今配音影視片已鋪天蓋地,您感受如何?”記者問。

“配音藝術繁榮,十分可喜。可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主要是譯製週期短,配音者只圖快,只求現得利。一天配兩三集,拿本照著念,這怎麼行?配音是二度創作,人物身份、性格,人物之間關係,要琢磨透。而時下一部戲幾個人,一人多角色,簡單對口型,調門雷同,潛臺詞不準確、出不來。過去要‘啃詞'、‘初對'、‘復拍',現在全都談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