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伊爾和小獅子的主力之爭:德國隊的“好萊塢式”內訌又來了?

近來陷入低谷的德國隊,在場外也引發了軒然大波。此前勒夫公開“拋棄”拜仁三將的做法已經讓輿論炸開了鍋,而眼下諾伊爾和特爾施特根的主力之爭,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直接導致了圈內輿論戰愈演愈烈。

儘管在公佈德國國家隊名單時,勒夫特意強調特爾施特根與諾伊爾一人一場,但我們知道這終究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諾伊爾和小獅子的主力之爭:德國隊的“好萊塢式”內訌又來了?

這邊諾伊爾和小獅子之爭也只是暫時落下帷幕,那邊京多安也開始隔空喊話,這德國足球為啥總是有“內訌梗”,今天我們就來捋捋這些事。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內訌”已經成為德國足球的“傳統”

這次的橋段其實並不新鮮,無非就是功勳老臣諾伊爾一直佔據著國門的位置,近來發揮出色的特爾施特根抱怨在國家隊無求可踢,自然就引發了兩人及其支持者之間的爭論。

德國隊從二戰之後,人才幾乎沒有斷過檔,特別是球星輩出的門將位置,即便在世紀之交最黑暗的時期,也不存在無人可用的情況。

這次小獅子和諾伊爾之爭,很容易就能讓想起曾經卡恩與萊曼的故事。

諾伊爾和小獅子的主力之爭:德國隊的“好萊塢式”內訌又來了?

德國一門之爭很容易讓老球迷想到這兩位

作為足球史上最偉大的門將之一,卡恩在德國隊一直被科普克壓制,90年代末球隊走下坡路時期,他仍然只能枯坐板凳。直到2000年歐洲盃,31歲的獅王才終於成為了意志戰車的正選門將。

然而與他同期的萊曼也是一位功勳門將,他幫助槍手在2004年取得了49場不敗的神蹟。

在2006年德國本土世界盃之前,主帥克林斯曼突然宣佈萊曼替代卡恩成為球隊的主力門將,這一下子引爆了輿論。

卡恩當然不滿,為國鞠躬盡瘁多年,結果在家門口只能作壁上觀,萊曼也不能過多發表言論,不然容易引起更大的爭議。

兩邊的支持者從世界盃前就開始打嘴仗,一直到世界盃八強戰,卡恩與萊曼在點球大戰前冰釋前嫌,溫情脈脈地上演“世紀握手”,這段紛爭才得以告一段落。

諾伊爾和小獅子的主力之爭:德國隊的“好萊塢式”內訌又來了?

這樣的和平結束在德國“內訌”之爭中並不多見

這只是德國隊爭奪位置的一個縮影,除了比賽的機會,諸如隊長這種頭銜也是香餑餑,拉姆與巴拉克的袖標爭奪戰同樣引發了熱議。

在人才儲備充裕的德國隊,這樣的爭鬥每隔一段時間都會上演,太陽底下沒有什麼新鮮事。

一個團隊中難免會有“山頭”問題,在足球這種對協作要求極高的項目中更是如此。

在國家隊當中,以一個強力俱樂部為班底組建球隊,更容易取得好的成績。1966年的葡萄牙隊,1974年的荷蘭隊,2010年的西班牙隊,以及2014年的德國隊都是這其中的代表。

在早年FIFA沒有統一國際比賽日的時候,各國足協都是根據本國聯賽的時間表,去制定國家隊的比賽計劃。

因此在那個時候,很多國家隊原則上不招效力於海外的國腳,德國隊就是其中之一。直到1974年世界盃,德國隊的內策爾才成為第一個效力於海外聯賽的世界冠軍,可見當年各隊的“保守”氛圍之重。

這種國字號實行“閉關鎖國”的年代,球隊內部的派系林立是很常見的情況,德國這樣的“保守派”當道的國家隊更是如此。尤其是在國內俱樂部百花齊放的時代,這種現象更加明顯。

諾伊爾和小獅子的主力之爭:德國隊的“好萊塢式”內訌又來了?

在漢堡能獲得歐冠冠軍的年代,德國足協不屑於招海外俱樂部效力的球員,這也有了本土幫和海外幫之爭

1980年左右的德國足壇就是如此,當時門興、科隆、拜仁、漢堡輪番坐莊,而他們的球員在國家隊自然是抱團取暖,個別大佬甚至會影響到主帥的排兵佈陣,這也有了本土幫和海外幫的“傳統”。

不過這類派系問題,大多數會被壓在更衣室之內,如果流出被媒體知道,就會釀成大禍。

比如去年世界盃期間赫內斯對厄齊爾的批評,德國媒體對厄齊爾的“口誅筆伐”;比如前一陣子勒夫驅逐三名國腳至今影響著德國足壇。

諾伊爾和小獅子的主力之爭:德國隊的“好萊塢式”內訌又來了?

赫內斯與德國足協恩怨的日常

這其中赫內斯領銜的拜仁永遠處在“風暴眼”裡,於是俱樂部與國家隊的各種“摩擦”可想而知。

德國球員的個性與鬧劇,也真是僅此一家

多數爭端與環境和群體有關,但是德國隊的有些問題,完全是球員自身造成的。貝肯鮑爾在生涯暮年與足協鬧翻,遠走美國並遠離國家隊,最後一代功勳鬧得不歡而散,也讓球隊陷入低谷,算是德國個性問題的代表人物。

後來諸如舒斯特爾的桀驁不馴,馬特烏斯與埃芬博格的破口大罵,乃至去年厄齊爾的爭議,都讓人哭笑不得。

也許很多球迷會說,上面這些因素別的國家隊也會遇到,但是沒有德國隊這麼突出。這恰恰說明了日耳曼戰車的紛亂不休,有其內在的特殊原因,才形成一直以來的局面。

諾伊爾和小獅子的主力之爭:德國隊的“好萊塢式”內訌又來了?

隊中球星怒打當時的隊長,這個鏡頭大概也真只有在德國看得到

在1871年普法戰爭勝利後,強力的普魯士才完成了德意志帝國的統一,真正成為了獨立的民族國家。

作為一個後起之國需要爭分奪秒去戰鬥,在權利集中的基礎上,俾斯麥不斷加強宣傳力度來號召人民奮起直追,最終在短短几十年的時間中,他們就一躍成為了頂尖的帝國主義強國。

諾伊爾和小獅子的主力之爭:德國隊的“好萊塢式”內訌又來了?

俾斯麥嘴上說要靠鐵血戰爭,實際上在發表演講發動宣傳上俾斯麥絲毫不虛

這種動員力自此根植於日耳曼的血脈之中,從威廉二世的軍港演說,到希特勒的慷慨陳詞,再到“宣傳沙皇”戈培爾的極限煽動,德國人的嘴皮子結合思辨力,成為一種強有力的武器,橫行歐洲大陸。

這種基因自然也遺傳到了足球界,以赫內斯為代表,一張嘴行遍天下,有他說話的地方,不管真相與否,正確與否,首先輿論就不得安寧。對赫內斯來說他這幾十年的拜仁生涯當真是與人鬥,與隊鬥,與足協鬥,其樂無窮。

像赫內斯這種大腕在德國足球圈不在少數,像貝肯鮑爾和馬特烏斯也是同道中人。有他們這種人物在,圈子想要消停的難度可想而知。

諾伊爾和小獅子的主力之爭:德國隊的“好萊塢式”內訌又來了?

人均“大滿貫”的德國國家隊名宿太多,還都愛發言,想想隔壁意大利世界盃冠軍名宿哪個有貝肯鮑爾這樣的輿論

德國足壇愛說話的大佬多,不過你說話要想有人聽,首先自己得是名角,恰好這種人在德國隊中源源不斷。

萊因克爾曾說,足球最後都是德國人獲勝的遊戲,這可不是玩笑話,德國隊曾經8次闖進世界盃決賽,4次獲得冠軍,僅次於5星巴西排名歷史第2;同時他們6次闖進歐洲盃決賽3次奪冠,與西班牙隊並列歷史第1。

從弗裡茨-瓦爾特開始,每一代球員都是榮譽傍身,出來說話自然得受到重視。

無論是貝肯鮑爾、蓋德-穆勒,還是馬特烏斯、克林斯曼,哪怕是短暫為國效力的赫內斯,都是世界盃、歐洲盃雙料冠軍主力。這種人均“大滿貫”的國家,年輕人要隨時緊繃神經,年輕人並不知道何時會被大佬們點名diss,於是只能縮頭做人,畢竟年輕人在輿論上完全沒有抗衡的底蘊。

日耳曼戰車需要天才,卻又“管不住”天才

一般而言,才華橫溢的天才比較特立獨行,尤其是在一個不以技術足球見長的國度。英格蘭的加斯科因大名鼎鼎,除了他在球場上的天馬行空,更重要的是他在場外惹出的事端,頻頻登上媒體的頭版。

而在德國隊,技術流的天才也很少見,而且但凡出現必然恃才傲物。國家隊需要他們在場上的發揮,卻難以鎮住他們的“靈氣”,最終便引發外界的爭論,週而復始。

內策爾是1970年代的代表人物,他是一名半古典半現代的playmaker,作為德系球員,腳下卻擁有出其不意的創造力,一拉一撥一扣就能玩弄對手於股掌之間。他是1972年球隊首奪歐洲盃的中場核心,同時也位列當年歐洲金球獎的前三位。

不過內策爾性格中有些傲氣,1973年沒跟人打招呼就出國去皇馬效力,上文提到這種情況國家隊原則上不會再招。但是考慮到他的水平,1974年本土世界盃主帥舍恩還是把他納入了大名單。

諾伊爾和小獅子的主力之爭:德國隊的“好萊塢式”內訌又來了?

德國“鬼才”內策爾

但是人在國外疏於聯絡,跟國家隊隊友的磨合時間大為減少,舍恩更傾向於另一位技術流中場奧弗拉特,內策爾整屆比賽就上了無關痛癢的二十分鐘。

望眼欲穿的天才自然心中不快,據傳在當屆決賽之前,主帥讓他扮演克魯伊夫與福格茨過招,結果福格茨被他晃得六神無主,以此來發洩心中的不滿,也足見他的能力。

1980年代的代表人物則是大名鼎鼎的舒斯特爾,他是足球歷史上最為全面的中場球員之一,攻守兼備且張弛有度。他既能坐鎮全局梳理進攻,又能在防守端作為一道屏障實施攔截。更重要的是,他擁有德國球員罕見的技術水準,小範圍內的精妙擺脫與高頻率的閃轉騰挪讓人拍案叫絕。

然而他天生就不安分,找了個明星老婆,從20歲開始就與國家隊爭議不斷。一會抱怨核心位置得不到保證,一會又被曝出在隊內搞派系鬥爭,加上早早去巴薩踢球,跟國家隊節奏合不上,長期被國家隊排除在外。

1986年世界盃球隊中場的創造力不夠,主帥貝肯鮑爾希望他能迴歸搭檔風華正茂的馬特烏斯,然而舒斯特爾獅子大開口索要一筆“出戰費”,最後因為沒人買單無疾而終。自此之後他的競技狀態有所下滑,身體機能的退化讓他很難再謀得一個國腳位置。

直到37歲退役,舒斯特爾都沒有參加過世界盃,不得不說是一件憾事。

諾伊爾和小獅子的主力之爭:德國隊的“好萊塢式”內訌又來了?

先後效力於巴薩皇馬,也可見舒斯特爾多麼有個性

90年代個性派的代表就是拜仁球星埃芬博格,他雖然沒有前兩位技術能力那麼出眾,但是在整體調度的能力方面不遑多讓,是90年代德國足壇的頂尖帥才。

但是這位先生脾氣暴躁,人稱“老虎”,經常口無遮攔隨處噴人,與馬特烏斯的關係一度鬧得勢同水火,又跟隊友施特倫茨鬧出“綠帽門”,惹得滿城風雨。

最令人吃驚的是,1994年世界盃他在同韓國隊的比賽中,他在被換下後因為不滿球迷噓他(球隊被韓國連扳2球差點翻車),當眾向本國球迷豎中指,這一幕通過電視轉播被傳向世界,埃芬博格也被國家隊永久除名。

諾伊爾和小獅子的主力之爭:德國隊的“好萊塢式”內訌又來了?

埃芬博格的這一幕通過電視轉播播向了全世界,也夠個性的

客觀來說德國隊是不願意將他除名的,尤其是到了90年代中後期青黃不接的時候,30歲左右的埃芬博格年富力強,是拜仁進攻端的絕對核心。

在1998年他甚至還破例被召回參加了友誼賽,可惜再也沒能在大賽中登場。

天才永遠伴隨著事端,德國足壇自然難以消停。而從厄齊爾退出之後,這種吵鬧消失了,球隊的才氣似乎也跟著一起煙消雲散。

諾伊爾和小獅子的主力之爭:德國隊的“好萊塢式”內訌又來了?

寫在最後

過去的意志戰車鬧歸鬧,成績一直穩定在高水準,這也是他們在紛亂中屹立不倒的根基。而如今的球隊在青訓泡沫幻滅之後,面臨著無人可用的局面。在如此嚴峻的環境之中,球隊再度爆發了口水戰,實在是雪上加霜。

勒夫已經來到了執掌球隊的第13年,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好今年以來爆發的危機,明年的形勢只會更加危急,到了那個時候再推到重來,或許已經為時晚矣。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