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名狀》中,龐青雲三兄弟的結局,說明了什麼道理

在《投名狀》中,龐青雲三兄弟的結局說明了一個道理。

不同階層、不同認知的人,看似表面無意識,但是每個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準則在遊走世界。踏入對方的規則,而不從內心認同,不去踐行,最終憑藉這個規則獲利的,結果全部要吐出來,甚至還要付出代價。

《投名狀》中,龐青雲三兄弟的結局,說明了什麼道理

在故事裡,“蓮生”的故事是原罪,是所有事情本質的註解。

因為蓮生,第一次知道了揚州瘦馬那些年紀輕輕的女孩子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買回家之後,各種調教、學習曲藝、學習梳妝、學習文化,最終就是為了成年後,賣給富商大戶,賣一個好價錢。

趙二虎自以為救了蓮生,卻無法給蓮生物質的虛榮的生活,更無法給她愛情的憧憬。然而趙二虎卻根本不懂這些,自以為和蓮生在一起就是幸福的模樣。

蓮生一次次地出走,然而在亂世之中,又不太遠,由被迫回來。因為外面已經沒有了繁華和虛榮,只有一片破敗不堪的慘絕人寰。

而這一次“出走”的蓮生卻意外地救了垂死的龐青雲。並且用身體點燃了龐青雲,讓他重新恢復了活下去的慾望和求取更好生活的慾望。

雖然加夾在趙二虎當中,這事顯得非常地不道德。但是這對於蓮生和龐青雲,畢竟是靈魂的碰撞,由一夜情引發的真愛。

蓮生和趙二虎本身就不是一個階層的,趙二虎和龐青雲同樣也不是。

《投名狀》中,龐青雲三兄弟的結局,說明了什麼道理

為了打敗惡魔,首先要把自己變成惡魔;早在亂世求存,就要比亂世更骯髒。

很多故事其實都講了這樣的道理,為了除賊,屈身事賊的事情,史書不絕。

龐青雲更是現實中的現實。為了生存他可以和趙二虎、姜午陽這樣沒文化的山賊結拜兄弟;為了發展,他可以用趙二虎、姜午陽的八百兄弟的人頭去賭自己的仕途。

本身從手段來講,龐青雲是骯髒的,不管他的內心是否純潔。但是他的魅力就在於他每一次豪賭的結果都贏了,在亂世之中,每一次贏面意味著絕對的追隨。在劇情中,姜午陽有句臺詞特別有名。

“大哥說的雖然聽不懂,但就是覺得,大哥是對的。”

實際上很多人都是如此,姜午陽只不過是那些追隨龐青雲的一個代表。姜午陽甚至在很多情況下,做了龐青雲的幫兇。比如在蘇州屠城的時候,鎖住了趙二虎,第一個帶頭放箭殺俘虜。

龐青雲的魅力在於,即便做著骯髒的交易,也從來不避諱趙二虎和姜午陽。但是內心卻一直沒有遵守“投名狀”。

龐青雲帶著趙二虎和姜午陽的800個土匪,去投陳公。第一次攻打舒城,龐青雲就讓一部分兄弟衝在前面送死,後續部隊按兵不動,等待敵人露出破綻。或許這場仗一定會打贏,但是對於衝在前面兄弟們幾無生還可能,不過是炮灰。

這實際上第一次就已經觸犯了“投名狀”的底線了。然而龐青雲就一句話,“記住,軍隊就只能有一個頭,那就是我。”

龐青雲實際上一直在用自己取得的勝利,去馴化趙二虎和姜午陽。

後續龐青雲要整頓軍隊的秩序,殺了兩個兄弟;為了攻打天京無後顧之憂,讓趙二虎背信棄義,殺掉俘虜。以及後來為了爭取自己的政治資本,對趙二虎下黑手。

《投名狀》中,龐青雲三兄弟的結局,說明了什麼道理

這些本質上都是在違揹著“投名狀”。“投名狀”只是龐青雲籠絡趙二虎和姜午陽的工具,龐青雲一直只是在利用“投名狀”來獲利。

“納投名狀,結兄弟誼,死生相托,吉凶相救,福禍相依,患難相依。 外人亂我兄弟者,視投名狀,必殺之! 兄弟亂我兄弟者,視投名狀,必殺之!”

但是趙二虎、姜午陽卻是“投名狀”得忠實擁躉。

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投名狀,都是為了自己的兄弟。所以這個衝突本質上是遲早要爆發的。

龐青雲和趙二虎、姜午陽本質上就是兩個世界的人。趙二虎和姜午陽信任龐青雲的基礎在於“投名狀”,因為龐青雲是和自己納了投名狀的。

所以當姜午陽第一次發現了大哥龐青雲和二嫂蓮生的秘密後,他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投名狀中那句話,“外人亂我兄弟者,必殺之。”

所以姜午陽殺了蓮生,以為沒有了蓮生,他們兄弟之間就能回到最初。然而這並沒有阻止龐青雲殺趙二虎。

於是他又想到了投名狀的另一句話,“兄弟亂我兄弟者,必殺之。”

於是姜午陽不顧一切地去刺殺了龐青雲。

《投名狀》中,龐青雲三兄弟的結局,說明了什麼道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