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慈禧的權力在清朝末期沒人可以動搖?

蔚藍宇宙浩瀚星空


清朝末年,中國內憂外患,危機四伏。鴉片戰爭,太平天國起義,甲午戰爭沉重打擊了滿清的統治。在內外交困中,慈禧一個女流之輩,卻在大清的權力頂峰呼風喚雨、笑傲了數十年,神州多少七尺男兒在她的石榴裙下頂禮膜拜,甘當她的走狗和鷹犬,被她玩弄於股掌之中。

從恭親王到曾國藩、左宗棠再到張之洞、李鴻章,沒有一個人能動搖她的統治、挑戰她的權威,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首先不能不說慈禧是個玩弄權術的高手,一個精通厚黑學的大師;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慈禧的權力合法性。

舊中國沒有選舉,權力是世襲的。誰打下的江山就是誰家的,那是人家的私有財產,別人不能染指。因此滿清的江山滿清坐,這是天經地義的。在滿朝文武和天下百姓心中,愛新覺羅氏是中國合法的家長,外人染指都是大逆不道的;雖然古人有"天下非一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但不是非常時期,這個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一個挑戰者。想覬覦大清江山者,不能不在心裡反覆掂量。而咸豐去世時,慈禧是皇太后,咸豐之後兩宮結果了肅順顧命八大臣,此後的皇帝都是慈禧的至親,太后就是皇帝的代表,所以她就是正統就是大清合法的執政者。

二、慈禧的母性。

慈禧作為一個女人當政有著很多短板,比如威嚴不夠,狠毒不夠,魄力不夠。但凡事都具有兩面性,慈禧有著女人的優勢那就是母性,女人頭髮長見識短,女人智商低、馬虎、好糊弄。女人辦事不那麼咄咄逼人,不那麼絕情。

凡此種種這種缺點都讓那些滿漢大臣感到受用,產生了依戀。這就像我們上學時候一樣,一個嚴厲的女班主任怎麼也比一個嚴厲的男性班主任要好得多。如果跟康熙、順治那些雄才大略的雄性皇帝相比,大臣們還是跟喜歡跟慈禧這樣的"女皇"共事。慈禧在好多大事上都比較模糊,看透不說透。在處理有些事上不那麼非黑即白,不那麼咄咄逼人,也讓大家願意維護她的權威,贊同她的統治,無形中團結在了她的周圍。

比如。同治八年,慈禧跟前的紅人安德海奉命去江南採辦服飾,到了山東地方,被巡撫丁寶楨藉故處決,這要是換了任何一個皇帝,丁寶楨都不敢這樣辦。換了任何一個老闆都不會放過丁寶楨,但此事硬是不了了之。

還有震驚朝野的刺馬案,朝廷命官被殺,誰都知道湘軍脫不了干係,可慈禧竟然把曾國藩調去查辦此案,將兇手立即處決、草草結案。你說她好糊弄也好,說她外柔內剛也好、說她手段高明也好,反正是大家認可、喜歡這樣的老闆。

三、大臣的奴性和理性。

一個政權受到挑戰被顛覆,同時要具備兩個條件,那就是首先大臣非常務實,不信孔夫子那套三綱五常和君臣倫理道德教條;如趙匡胤之流。

第二是大臣智商不行,身邊有沒有理智的人。就好比是酒駕、醉駕司機,不僅不擇手段、而且不權衡利弊,不計成敗,無知無畏。這樣的謀大事者不管有幾分勝算都敢去幹,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拉下拉不下不管,只管去拉;如吳三桂之流。

可是無論是左宗棠、曾國藩還是張之洞都不屬於那兩種人。尤其是曾國藩在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後,湘軍的戰鬥力天下無敵,大清江山也風雨飄搖,只要作為漢人曾國藩振臂一呼,就會天下響應;雖然不一定一統江山,至少也能佔據半壁江山,給滿清的統治以致命一擊。當時曾國藩身邊的將士也蠢蠢欲動,有用力曾國藩造反的意思。

但曾國藩深受儒家教育,奴性太足,不想做亂臣賊子。除此之外,曾國藩為人沉穩、老道,沒有絕對的勝算不會輕舉妄動、孤注一擲。因為造反是一場豪賭,一旦失手滿盤皆輸,不僅身敗名裂還要誅滅九族。所以,最具備動搖大清江山、動搖慈禧權威的曾國藩選擇了當一個忠臣。

權傾朝野、如日中天的曾國藩都不敢,滿清文武大臣的資歷和才幹沒有一個能跟他相比的,他們就更不敢跟慈禧叫板了。除非出來個缺心眼的、不計後果的傢伙,但慈禧幸運,這樣的大臣硬是沒有出現一個,所以慈禧的統治就固若金湯、無人挑戰了。


歷來現實


慈禧的異軍突起從她生孩子開始的,慈禧小名蘭兒,出生一普通八旗家庭,父親惠徵在官場墨跡了大半輩子,也才混到個四品道臺,小蘭兒跟著顛沛流離,日子也過得不太如意,還好,女娃娃越長越麗質,滿清八旗的人丁從出生都要到內務府報備,女孩長大後必須送到宮裡參加選秀女,1851年咸豐皇帝登基,1852年就要大選秀女,這次,小蘭兒混在浩浩蕩蕩通往紫禁城的大街上。

看到老太太騷首弄姿的樣,我就想上去撓她。

清廷選秀女的年齡範圍是13-17歲,這年小蘭兒剛好17歲,小姑娘已經長開了,又天生麗質,外表非常有優勢,沒得說,一點就被咸豐給相中了,封為蘭貴人,住在儲秀宮,別欣喜,這個起點很普通,當年眾多被咸豐看中的姑娘都封了貴人,而且有個女子受咸豐獨寵,僅用6個月就由嬪晉升為皇后,稱鈕祜祿皇后,也就是後來俗稱的慈安太后,悲劇的是,咸豐灑下再多的龍恩,就是沒生育,傳宗接代這事還得另尋目標。

垂簾聽政是兩個人,一個慈禧,一個慈安,且慈安比慈禧尊貴。

咸豐4年,一撥兒進宮的姑娘們熬了幾年資歷都進封為嬪,蘭貴人也在內,封為懿嬪,此時她依然不顯山不露水,隨大流,事情的轉彎在2年後,懿嬪懷了龍種,生下了咸豐唯一的兒子載淳,已經26歲的咸豐終於當爹,當天就封為妃,第二年,載淳過週歲時,又封為晉封懿貴妃,當時咸豐只有皇后,沒有皇貴妃和貴妃,等於說懿貴妃是後宮中僅次於鈕祜祿皇后的二號人物。

景壽,是8個襄政務大臣被殺了3個,倖存5個裡面官最大的一個,政變時被革職,3個月後復職。

實際上,明眼人都能看出,懿貴妃生的孩子以後要登大位的,懿貴妃以後才是真正的女主人,鈕祜祿皇后也明白形勢的變化,她也要巴結懿貴妃,兩人以姐妹相稱,這時候的懿貴妃儼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女主人了。4年後,咸豐病死,載淳即位為同治皇帝,先帝的鈕祜祿皇后徽號慈安,稱慈安太后,同治生母懿貴妃徽號慈禧,稱慈禧太后。

奕訢,咸豐弟弟,辛酉政變後封為議政王。

同治皇帝才6歲,咸豐閉眼前已深刻考慮過這個問題,於是湊了8個襄政務大臣,他知道懿貴妃權力慾望重,但又不能讓大臣太跋扈專權,又弄了個御賞印章和同道堂印,一個給了後宮,一個給了朝廷,國家大事要同時蓋這2方印才能生效。8個襄政務大臣也覺得好男不跟女鬥,你養你的孩子,我們為朝廷效力,誰知慈禧不這樣想,她覺得這樣會架空小皇帝權力,說動了好妹妹慈安太后,聯合了恭親王奕訢,女子能動手決不動嘴,直接剁了3個,革職5個,贊襄政務王大臣被處理乾淨。

圖為慈禧的定東陵。

於是開啟了晚清著名的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掌有兩方大印的慈禧手握實權,這還沒完,此時的權力還是慈安太后、慈禧太后、議政王奕訢三角關係,儘管慈安不太管政事,奕訢是個臣子,但仍有礙於慈禧獨統,1881年慈安太后歸天,3年後因中法戰爭廢黜了奕訢,慈禧終於裹著光緒,登頂權力巔峰。


圖文繪歷史


慈禧身為一介女流之輩,能夠執掌晚清47年,在朝中呼風喚雨、笑傲江湖,沒有一點本事兒,那還是玩不動的。


這個“婦人”,是臣子口中的太后; 光緒面前的親爸爸; 太監身邊的老佛爺,而這一切的一切,還得從咸豐這個敗家的短命鬼說起!

話說咸豐這個老兒,年號倒是取的還好,“鹹”是普遍的意思,“豐”是富足的意思,“咸豐”自然就是天下豐衣足食的意思了,可這在當時看來,這個“天下豐衣足食”完全就是咸豐自個兒,想象出來的產物,是個完全不切實際的幻想!

英法聯軍侵入北京,火燒圓明園,這是外患; 太平天國佔領南京,搞得百姓水生火熱,這是內憂!

而咸豐倒好,趁著年輕,,帶著老婆兒子,王公大臣等一大批跟班兒,一屁股冒煙就逃到承德避暑山莊消遣去了,還美其名曰“巡狩”!

你說他跑就跑了吧,你看看他在承德做的事兒,就知道他為啥是個敗家子兒了!

你以為他在承德避暑山莊,設法挽救國家危亡、關懷黎民塗炭?帶著大臣討論家國大事兒?不,都不是!咸豐有著他自己的“愛好”,我簡稱四貪:

  1. 貪美酒
  2. 貪鴉片
  3. 貪絲竹
  4. 貪女色

這還真不是個省油的燈兒,前面“三貪”我們就不說了,咱重點來擺一擺咸豐到底有多“貪色”了?

這個風流的主兒啊,對於美人,那是從來不吝色,他有所謂的漢女“四春”:牡丹春、海棠春、杏花春、陀羅春,除此之外還獨愛“天地一家春”,那就是我們的慈禧大美人兒了。
(年輕時的慈禧)


後來慈禧也自己曾說:“入宮後,宮人以我美,鹹妒我,但皆為我所制。”

《十葉野聞》則記載:“當文宗初幸慈禧之日,頗有惑溺之象,《長恨歌》中所謂‘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者,彷彿似之。”

這慈禧可大有來頭啊,她給咸豐生了唯一的一寶貝個兒子——載淳(後來的同治皇帝),當時慈禧還只有27歲,正是風華正茂的時候,可咸豐這個風流皇帝,還沒來得及多看看這個美好的世界,就於1861年在熱河一命嗚呼了,享年僅31歲。

這可倒好,咸豐死後,6歲的同治繼位,尊慈禧為皇太后,慈禧身為帝后勢力聯合慈安,再加上同治的地位,完全把咸豐生前制定的“顧命八大臣”壓得喘不過氣來,最後發動宮廷政變即“辛酉政變”,一舉摧毀了這八大臣集團,從此掌握了朝中大權!
(同治皇帝)


辛酉政變後,慈禧開了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先河,牢牢掌控著同治、光緒兩代皇帝。

同治也是個不爭氣的傢伙,但這也倒不能完全怪他,究起源頭還得怪他這個敗家的老爹。

6歲登極的同治,一直到十四歲之前,每天都是去養心殿擺擺樣子,走走過場,一下朝之後,又喜歡貪玩,不愛讀書,在這期間都是由兩宮皇太親自後“垂簾聽政”,掌管朝中大事,所以慈禧的勢力和威望是這麼一步一步培養起來的。


之所以會有一個“同治中興”,那完全是因為同治年間,正處於太平天國沒落時期,外國侵略的緩衝時期,這就給同治提供了一次大好的機會,讓他手下諸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等這些大臣,有了發展的空間,搞了個“洋務運動”。

同治年輕氣盛,就曇花一現,19歲就掛了,也沒有留下子嗣,所以了光緒這個主兒,還是慈禧一手操作的了,他能不聽慈禧的話嗎?他敢不聽慈禧的話嗎?他在慈禧面前除了叫“親爸爸”,除了下跪、還是下跪,他還能做什麼了?

至於後來,光緒長大後,真正想幹點大事兒了,想搞個“戊戌變法”,結果被慈禧毫不留情的來了個“戊戌政變”。活生生的鎮壓下去了!
(戊戌變法六君子)


事後慈禧可能覺得,光緒你小子是不是翅膀長硬了,也太不尊重我這個“老佛爺”這個稱號了,便一腳把把光緒“囚禁”到瀛臺,哪涼快哪待著去!

至此,慈禧的權力可謂是達到了巔峰,用“無人之下,萬人之上”來說也一點不過份!

綜合說來,慈禧能掌握大權、在朝中能呼風喚雨,還是這幾個不爭氣的皇帝惹的禍,她被尊為皇太后,手中沒有一點實力、沒有一點權力,那還能算回事兒嗎?


文史金蟬


慈禧這個老太太,治國無術,但是論權謀手段,那是一等一的高手。應該說她統治的半個世紀裡,尤其是她統治的後二十年,整個國家都是靠她的個人威望在維持。所以慈禧去世後,短短的時間內清朝就崩潰了。

慈禧的權力基礎,來自於法理。咸豐死後,作為西太后的慈禧,幹掉了顧命八大臣,皇帝年幼(而且還是慈禧的親兒子),慈禧就成了清朝的唯二的權威。作為另一權威的東太后慈安,手段有,可是並不熱衷於爭權奪利,而且她也並非皇帝的生母。所以同治朝廷上下大多數時候是慈禧主政。但是慈安作為正宮皇太后,地位是要高於母以子貴的慈禧的,所以慈安始終是慈禧頭上的一片雲。

光緒七年,慈安太后暴斃,年僅四十五歲,死因成謎。

慈禧的手段,不僅在內宮,也在外朝。在對待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漢人大臣方面,慈禧同樣有制衡術。

本來曾國藩是李鴻章的老師,按理說李鴻章應該是曾國藩一派的人,可是在慈禧領導下的清廷政策就是以淮制湘,挑起湘軍和淮軍的矛盾,太平天國的最後,天京圍城戰中,湘軍領袖曾國荃玩命的攻城就是為了防止淮軍搶了自己的功勞。

在太平天國覆滅以後,擁有三十萬精兵強將的曾國藩事實上已經有了造反的籌碼,被俘虜的李秀成也是這麼勸他的,這個時候,李鴻章得淮軍就成了制衡湘軍的最重要的力量,兩支軍隊互相制衡保持了平衡。太平天國一滅亡,慈禧就迅速的把曾國藩調為直隸總督,直隸總督地位高於兩江總督,可是這樣讓曾國藩遠離了自己的根據地,一招明升暗降讓曾國藩失去了造反的資本。後來天津教案,在明知道誰去誰倒黴的情況下,依然派曾國藩去處理此事,讓曾國藩一生的名聲毀於一旦。

對待李鴻章也一樣,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不僅是軍備問題,政治問題才是決定因素。甲午戰爭並不是日本與中國的戰爭,而是日本與李鴻章北洋系的戰爭。朝廷對北洋艦隊處處掣肘,以翁同龢為首的戶部不給發軍餉,說要來支援的南洋艦隊遲遲不到。最終導致了北洋系一敗塗地。

這樣的情況慈禧不可能不知道,李鴻章當時權勢熏天,慈禧希望用一場失敗來削弱李鴻章,她還要用李鴻章,不能將他下獄治罪,一場戰敗來削弱他是再好不過的了。慈禧的朝廷就輕易的將政治鬥爭的考量置於國家利益之上了。


小約翰


向敬之

在晚清,慈禧的權力至高無上,原因有四:

1,咸豐帝死後,慈禧以同治帝的生母成為聖母皇太后,僅在排序上次於母后皇太后慈安,皇帝和滿朝文武必須尊重和敬畏她。即便在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前,肅順等顧命大臣對慈禧不以為然,甚至打壓,但從根本上還不敢撼動慈禧作為皇太后的權威,這是皇權禮制所制約的。

2.同治年幼,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就是真正的最高統治者。即便奕訢成為總理王大臣兼領班軍機大臣,但最高權柄牢牢掌控在兩宮太后手中。慈安有能力卻不熱衷權力,這給了慈禧慢慢坐大創造了擴張的機會。奕訢要權,但與慈禧爭鋒卻很快敗下陣來。沒落王孫奕劻,攀上慈禧後善於阿附逢迎,至光緒十四年,取代奕訢,接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繼會同辦理海軍衙門,領班軍機處,理財政,掌兵權,成為慈禧的走卒。

慈安與慈禧

3.在宮廷政變中成熟起來的慈禧,精通權謀,在皇族內善於借力打力,而對在平定內亂中建功立業的漢人大佬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荃等,加官進爵,委以重任,積極拉攏他們。她培育了像榮祿等一批效忠自己的心腹大臣,故而在戊戌變法中,康有為、譚嗣同等在光緒帝的默許下,圖謀廢黜慈禧,也是徒勞無益的。

4.慈安死後,慈禧又進一步,幼主光緒為其所立,方便其繼續操控權柄,成為真正的最高統治者。


《走向共和》中的慈禧和李鴻章劇照

但是,在此期間,慈禧追求的絕對權力,並不是沒有人動搖過。

兩宮太后在同光年間垂簾聽政時,慈禧只是處理一些日常事務。每遇朝政大事,還是要由慈安太后最後決定。慈安太后大權在握、掌控權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辦法的。同治八年(1869)八月,慈安密令山東巡撫丁寶楨誅殺慈禧心腹太監安德海;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到了立後成婚的年齡,慈安看中了淑靜端慧、容德俱佳的崇綺之女阿魯特氏,而慈禧則看中了年輕俏麗、姿性敏慧的鳳秀之女富察氏,最後立阿魯特氏為皇后。慈禧都只能默認。

1898年戊戌政變後,慈禧以溥儁為同治帝嗣子,有廢儲光緒帝的意圖,朝野洶洶。兩江總督劉坤一致書權臣榮祿,說:“君臣之分久定,中外之口宜防。坤一所以報國在此,所以報公亦在此。”由於劉坤一等總督的不同意,慈禧只好作罷,不再行廢立之事。總督坐大,兩年後,八國聯軍進犯北京,慈禧貿然向十一國宣戰,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等違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推進東南互保運動,拒不同外國開戰,保存東南各省的穩定,保護了河北、山東以外的地區避免於義和團與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亦使地方的政治與軍事權力進一步擴張,清廷中央的權威大為下降。


以禮觀書


清朝末年慈溪太后垂簾聽政四十餘年,成為中國政治最高的主宰者,權力無人可以撼動,直到去世都牢牢地掌握著權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這得益於慈禧太后的個人能力。不管我們是否喜歡她,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她的確擁有較強的政治能力。慈禧太后的文化素養是比較高的,這為她掌握政權提供了基礎。在中國歷史上,試圖臨朝的太后不止一個,但是有些人由於自身的文化素質不高,並不能有所作為。比如在同治年間,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共同聽政,但是慈安太后的個人文化素養顯然無法和慈溪相提並論。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文言文都是沒有標點的,全靠閱讀者的斷句。而慈安太后不會斷句,她根本看不懂大臣們所上的奏摺。她如何能夠和慈溪相抗衡呢?慈禧太后的政治能力也不可小覷。早在咸豐皇帝還活著的時候,她就已經參與到朝政之中,經過了這些歷練,使得慈溪的政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此後數十年的政治鬥爭中,慈禧太后的鬥爭策略和鬥爭技巧都在與日俱增。

其次,慈禧太后的臨朝是代表了皇權的。清朝是中國歷史上中央集權空前加強的朝代,也是皇權空前強大的朝代。在清朝,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對抗皇權。無論是軍機處還是內閣,都只是皇帝的秘書而已,其權限和前朝的丞相是無法比擬的,根本形不成對皇權的抗衡和制約。而清朝後期,地方的權限雖說有所擴大,但是地方也沒有能夠形成對抗中央的權威。所以,曾國藩在剷平太平天國之後,根本不敢動非分之想。

再次,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專制王朝了,經過了此前歷代王朝的灌輸,忠君思想深入人心,反對慈溪就意味著是不忠,任何和慈溪對抗的人都可以被她扣上不忠的罪名從而受到人們的唾棄。

第四,當然皇帝本人和太后之間不能沒有矛盾,皇帝都想自己乾綱獨斷。但是,同治皇帝作為慈溪的兒子,自幼被母親嚴格管教,他雖然對母親有不滿的地方,但不會從根本上反對母親。而光緒皇帝作為一個傀儡天子,根本沒有對抗慈溪的資本。戊戌政變的時候,慈溪輕而易舉地就把他囚禁起來。

也正因為這樣,慈溪才能掌握最高權力長達四十餘年。


野叟雜談


因為慈禧是皇太后,這就是唯一的原因。

想要挑戰慈禧,前提是你要有和她匹敵的身份。所以,肅順這些顧命八大臣失敗了,光緒這個子皇帝也失敗了。

慈禧的母后身份,使她超然於帝國的一切人物。

古代社會的基本倫理是什麼?

忠和孝。忠是指忠君,孝是指孝順父母。

  • 肅順作為臣子反對皇太后,那麼就是不忠;

  • 光緒作為兒子挑戰母親,就是不孝。

由此可見,慈禧是完全站在當時社會的道德制高點上。這無關於慈禧本人的政治素養和水平,身份就是慈禧最大的依仗。


具體以光緒為例。

光緒的上臺完全是慈禧推動的結果,這就導致光緒在慈禧面前天然會愛上一頭。對母后不孝,何以統治天下?即便光緒手握大權,也必須要尊敬慈禧。

更何況光緒只是傀儡,慈禧從未放棄權力,光緒怎麼會有機會動搖慈禧的統治呢?

再說說朝廷大臣的情況。

無論是被慈禧除掉的顧命八大臣,還是恭親王、翁同龢、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這些人,不管他們握有多少權力,在慈禧面前的身份都是一樣的——

都是必須忠誠於皇太后、恪守臣節的大臣。

因此,如果你發起對慈禧的挑戰,就有可能淪為眾矢之的,這是忠君思想在古代的必然結果。

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還是非常明顯的,慈禧的權力不可能被任何人動搖,除非你徹底推翻清朝。


HuiNanHistory


清末,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四十餘年,牢牢的把控著清朝的全部權力,她的一言一行,甚至影響著整個國家的正常運轉,但這也使得在她死後,清朝無法找出任何人來替代她,最終迅速的崩潰了。

那麼慈禧為什麼能夠牢牢的把控住清朝的全部權力,無人可以動搖呢?

今天,今古就為大家來好好分析一下,清朝最後幾十年慈禧掌權的秘訣有哪些?

首先,自身聰敏,巧設機緣遇咸豐

當慈禧17歲進宮的時候,她還僅僅是一個寂寂無名的秀女,但對於自小聰敏的慈禧來說,進宮最大的目的就是成為皇帝的女人,於是她通過買通太監,提前獲知了咸豐皇帝的出行路線,設計了一出巧遇的戲碼。

但咸豐巧遇慈禧的時候,這對於愛看戲的咸豐皇帝而言,這簡直就是西廂記裡經典的橋段,於是便一發不可收拾的喜歡上了這個看似嬌羞的小秀女,將其納為蘭貴人,自此博得了入宮之後的第一個進階之身。

此後,慈禧更是在咸豐病痛之時,在御書房經常幫助咸豐批閱奏摺。

那麼為什麼咸豐會讓她來批閱,肯定不會是別人以為的她書法好,可以肯定的是,慈禧在看問題的時候,大多能夠一針見血找出奏摺中的問題所在,並能夠提出解決方案,這才是慈禧能夠在御書房幫助咸豐批閱奏摺的原因,看過這一幕大家是否覺得很眼熟,沒錯當年武則天也是因為李治多病且極有主見,而逐漸代理了唐朝的政權,這也就充分的證明了慈禧的智商是槓槓的,而慈禧對權力的慾望估計也是在那個時候養成的。

其次,果斷恨決,聯慈安殺盡八大臣

咸豐在英法聯軍進攻北京之後,倉皇逃亡承德避暑山莊,最終死在了那裡。

或許是他死前警覺到了慈禧有可能成為第二個武則天,但又不捨得殺死自己所愛之人,於是便將政權委託給肅順等顧命八大臣。希望用這種方式來限制慈禧。

但是,他沒想到的是,已經對權力產生了極大慾望的慈禧。在面對稍縱即逝的機會面前,永遠會選擇緊緊抓住權力。

於是她聯合了沒啥文化,好忽悠的慈安太后,拉攏在咸豐時期一直被咸豐這個親哥哥壓制著的皇叔恭親王奕欣。以恨決的作風迅速的將咸豐辛苦安排的顧命八大臣,打成了大逆不道之徒,予以剷除。

當政權真正到手之後,僅過了七年,作為唯一能夠威脅慈禧掌控政權法統正確性的慈安太后暴斃於鍾粹宮,自此兩宮垂簾變成了慈禧一人垂簾,慈禧開始真正的獨自掌控清朝的國家政權。

第三,擅制衡,滅天國,興洋務,無一不是

慈禧最厲害不僅僅在於消滅自己的政治對手,更厲害的地方在於她的御下制衡之術。

在滅太平天國的時候,慈禧火線提拔增強李鴻章所率領的淮軍實力,以此制約曾國藩越發膨脹的湘軍,並製造湘軍與淮軍之間的不和,斷絕了曾國藩反叛的可能。

並在之後的洋務運動中,以恭親王奕欣為總理大臣總制中央,但實際權力掌握在慈禧自己的手中。

而地方上,慈禧以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和左宗棠,這四位大臣作為地方洋務運動的代表,形成競爭及制約作用。很好的將政治矛頭由地方針對中央,轉變為地方與地方之間的矛盾。

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家內部矛盾,但也為清朝覆亡之後,軍閥割據的局面埋下了隱患。

結語

從慈禧掌控清朝政權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她是個對權力充滿慾望的女人。但是由於缺乏武則天那樣的大局觀和對國家利益的最終認識,儘管她始終掌握著清朝的政權。

但是,她始終只能算是一個玩弄政權的政客,而無法成為武則天那樣的女皇!

我是【今古言堂】,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


今古言堂


此前一直有一種說法是自1861年辛酉政變之後,慈禧太后就開始了長達47年的專制時期,實際上,細細考察歷史,這樣的說法是不完全正確的,因為慈禧太后的權力也是經歷了一個慢慢擴張的過程,並非一開始就有很大的權力,更不是不可動搖的。

辛酉政變之後,八大臣的勢力被清除,但是左右清廷政局的並非慈禧太后一個人,而是三駕馬車同治,其中包括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和恭親王,而且慈禧太后在名分上並不如慈安太后,慈安太后雖然性格懦弱,但是她在很多方面還是起到了制約慈禧太后的作用。第一件讓慈禧太后不安的事情就是慈安下令誅殺慈禧的心腹太監安德海。眾所周知,在清朝宮廷對太監的規定是非常嚴格的,其中有一條太監不能出東城的大門,但是安德海卻經常出入東城大門,而且在外非常高調,這就觸碰了清朝宮廷的底線,慈安太后正是抓住了這一把柄,將安德海處死,雖然這是有理有據的處理方法,但是卻從此得罪了慈禧太后。此外,慈安太后在同治帝的選妃問題上與慈禧太后也有很大的矛盾。

恭親王在很多方面也制約著慈禧太后,在許多對內對外政策上,恭親王與慈禧太后的看法也不一致,1865年奕的議政王大臣的職位被剝奪,1869年,恭親王聯合慈安太后在安德海事件上沒有給慈禧太后任何面子,讓慈禧太后非常不滿。隨後的議修頤和園事件,恭親王依然表示反對。

1884年,慈禧太后借越南戰場上中國軍隊的失敗,在北京搞了個甲申易樞,恭親王等一票軍機大臣全部被革職,恭親王從此基本上淡出朝政,慈禧太后的權力自1884年甲申易樞之後才真正穩固。

但是隨著光緒帝的親政,慈禧太后的權力又受到了新的挑戰,以致於導致了一連串的政治悲劇。


青年史學家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多位掌握封建王朝最高統治權的女性,作為女性,能夠在夫為妻綱的男權社會混的風生水起,足以說明她們的能力和手段,清朝末期的慈禧太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慈禧太后是如何掌權的,為什麼在清朝末期沒有人能夠動搖她的統治呢?

慈禧的奪權過程

慈禧在17歲那年入宮,被封為蘭貴人,21歲那年生下皇長子同治帝,第二年被封為懿貴妃。

當時的咸豐皇帝因為體弱多病,處理國事心力憔悴,因為慈禧工於書法,因此咸豐皇帝經常讓慈禧代筆批閱奏摺,為咸豐皇帝代筆批閱奏摺,使得慈禧開始接觸清朝統治的核心。

咸豐皇帝去世之後,留下八大顧命大臣輔佐同治帝,八大顧命大臣因為權力問題與慈禧產生矛盾,慈禧聯合慈安太后,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八大顧命大臣或被殺害,或被罷免,清朝開始進入“二後垂簾,親王議政”的時代。

1881年慈安太后暴斃而亡,恭親王奕訢亦被慈禧罷免,慈禧開始獨攬大權直至慈禧去世。

慈禧統治無法被動搖的原因

從1861年慈禧發動辛酉政變開始,一直到1908年慈禧去世,在長達47年的統治時間內,不管是皇親國戚還是地方大員都沒有辦法動搖慈禧的統治,這裡面到底有什麼原因呢?

首先,不管是同治帝也好,光緒帝也罷,他們即位時年紀都很小,即位年紀小和清朝後期皇帝壽命很短有關,例如咸豐皇帝只活了30幾歲,因此同治帝在6歲之時就得即位,新即位的小皇帝完全沒有政治經驗,就不得不依靠慈禧,這樣造成了慈禧專權的局面,而到了小皇帝成年親政之時,朝堂之上皆是慈禧的人,小皇帝想要反抗慈禧,也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人。正因為如此,戊戌變法之時,光緒帝想要通過圍園殺後計劃重新掌握國家大權,最終卻只能以失敗而告終。

其次,儘管慈禧治國本領不行,但是政治手腕卻相當高超。扳倒八大顧命大臣,進入“二後垂簾,親王議政”時代,隨著慈安太后暴斃而亡(有人說慈安太后是被慈禧殺害),罷黜恭親王奕訢從而獨攬大權,種種行為無不顯示出慈禧的高超政治手腕。在權利平衡之上,慈禧同樣做到了極致。拉攏一批新人,讓他們與朝堂上的老人鬥,這樣朝堂之上的權力,就會達到一種平衡,權力平衡之後,慈禧的統治也就穩了,清朝末期重用李鴻章,左宗棠等漢人與慈禧的權力平衡術也有一定關係。

最後一點,封建王朝的忠君思想根深蒂固。不管是對於老百姓還是官員來說,儒家的君為上的思想根深蒂固。儘管整個大清王朝的實際統治者是慈禧,對於他們來說,在他們心目中,統治大清王朝的依舊是那個坐在龍椅上的皇帝,推翻慈禧的統治,就是推翻清朝皇帝的統治,這與他們的君為上的思想是相悖的。

從辛酉政變開始,到罷黜親王奕訢,慈禧慢慢獨攬大清王朝的統治大權,統治大清王朝長達47年,這一切的一切都顯示了慈禧高超的政治手腕,但是在國家治理方面,慈禧確是一個外行,挪用海軍軍費,導致甲午戰爭清朝慘敗,慈禧與清朝末期簽訂的一系列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都有扯不清的關係,說她是民族的罪人也不為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