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劉封篇(下)

三國良將系列之劉封(下)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劉封重大事件之四——襄樊之戰,拒援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219)夏,劉備稱漢中王后,關羽迅速發動北伐,連續包圍樊城、襄陽。雖然關羽準備充分,然而曹仁在樊城也守得非常堅決。在水淹七軍後,關羽雖然俘虜于禁及其手下三萬人,威震華夏,但一來襄陽、樊城都要分兵包圍,二來需要分兵提防東吳,三來還得分兵看守這些降卒,兵力日漸吃緊。

為把優勢轉化為勝勢,關羽派人向劉封、孟達傳令,要求二人發兵援助。劉封、孟達卻回覆稱東三郡剛佔領不久,人心未附,不敢出兵。關羽一連數次傳令,劉封、孟達都拒絕出兵。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劉封篇(下)

《三國志·劉封傳》載“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會羽覆敗,先主恨之。”

這段史料傳遞出以下幾個重要信息:

其一,關羽向劉封、孟達求援的時機。根據史料,關羽求援為包圍襄樊二城之時,局面佔優,關羽只是想盡快一錘定音,並非《三國演義》中描述的敗走麥城時才求援。

對於麥城與上庸之間的距離以及關羽被困麥城能否派人求援,在這裡就不贅述了。至於後來為何劉封沒有在關羽危難時出兵救援,且不談劉封願不願意救,從時間、空間上來講,濃縮為三個字就是:來不及。

其二,劉封拒絕出兵的性質。這裡出現四個字“不承羽命”,也就是說關羽在給劉封下達命令,而非請求。有人認為關羽的防區在荊州,劉封的防區在東三郡,兩人各自為地區最高長官,關羽無權跨防區指揮劉封。

關羽的假節鉞權力具體有多大史料沒有詳細介紹,但以關羽數十年的軍旅生涯,他有權指揮哪些軍隊還不至於犯糊塗。既然陳壽使用的是“承命”二字,那麼我們可以合理推定關羽確實有權調動劉封。尤其荊益二州面積廣大距離遙遠,作為劉備在荊州的全權代表,關羽如果沒有這種臨場決斷的權力,還要向成都請示,根本就不現實。

所以劉封拒絕支援的性質不是拒絕幫忙,而是抗命。

其三,劉封的責任。孟達是否反對出兵不重要,因為劉封才是東三郡的主將,劉封毫無疑問要對此事的後果負首要責任。至於“會羽覆敗,先主恨之”這句,筆者認為不過是陳壽事後的附會之詞,意義不大。關羽之敗,劉備到底更生誰的氣,是孫權、呂蒙,或是曹操、徐晃,亦或糜芳、傅士仁,還是劉封孟達,甚至關羽本人,很難說得清楚。至少,“壯繆”的諡號很能說明問題。

前面說過,劉封並非見死不救,而是不去助戰,這個性質還不算太壞;可另一方面抗命又是實實在在,而且多次抗命,這個性質就不妙了。如果關羽戰敗能逃得活命還好,偏偏死在東吳手裡,產生出最惡劣的後果。

公平地說,如果劉封知道是這種後果,就算東三郡全丟他也會支援關羽,不僅因為荊州,更因為關羽的特殊地位。可惜劉封不是神,他無法預見關羽會如此迅速地敗亡。再公平地說一句,不僅劉封未能預見,當時天下又有幾個人能預見到呢。

說回“會羽覆敗,先主恨之”這句話。劉備何等人物,關羽之敗的主因他一清二楚,劉封不過是偶然的、次要的因素,即便真的怨恨他,也不會把這一切都怪到劉封頭上。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劉封抗命與關羽敗亡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繫。

所以我們看到,劉備既沒有降劉封的職,也沒有派別人接替他,而是仍然讓劉封鎮守東三郡,這個結果說明了一切。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劉封篇(下)

劉封重大事件之五——欺凌孟達,致其投魏

如果說關羽敗亡、荊州丟失事件中劉封作為局外人只負次要責任,劉備選擇容忍劉封,沒有懲罰他,那麼孟達投魏事件劉封則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建安二十五年(220),即東漢的最後一年,發生了孟達投魏事件。

在上一篇文章中筆者講過,劉備派劉封坐鎮東三郡主要原因就是以宗親身份鎮守地方。對於孟達其人,劉備的態度比較值得玩味。在當初入蜀作戰正值用人之際,劉備將諸葛亮、張飛、趙雲、劉封盡數徵調入川作戰,以法正接替龐統為軍師,卻唯獨將孟達連同其數千部曲調往荊州江陵,置於關羽的監控下。

在蜀中穩定後,劉備又派孟達去進攻房陵,孟達順利拿下沒有遇到困難,劉備卻在此時空降劉封作為孟達的上級。顯然,劉備對孟達並不信任,利用其能力的同時嚴加防範。

當年出賣劉璋的三人小組中,臥底張松已經被殺,法正成為劉備身邊頭號紅人,孟達卻先在關羽手下,後到劉封手下,明顯感受到劉備的提防之意。本來作為降將難以取得君主信任也屬正常,隨著時間推移情況就會好轉,偏偏好友法正突然去世,孟達失去了在成都的依靠,關羽敗亡又緊隨而至,沒有出兵的孟達必然神經緊張,擔心劉備會找自己做替罪羊。

在這種狀態下,孟達的日子並不好過,而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正是他的直接上級劉封。

《三國志·劉封傳》載:又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

《資治通鑑》載:蜀將軍孟達屯上庸,與副軍中郎將劉封不協;封侵陵之,達率部曲四千餘家來降。

上述史料寫得很清楚,孟達既害怕劉備追究不援關羽之責,又時常被劉封欺負。如果劉封能夠努力團結孟達,搞好兩人關係,主動幫孟達減壓,作為蜀中老臣的孟達不會輕易叛逃。可劉封不僅不會團結屬下,甚至連孟達鼓樂隊都給搶走,這種情況下如果劉備追究起責任,劉封作為義子肯定沒有大礙,遭殃的必然是孟達。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劉封篇(下)

在這種心理下,孟達認為繼續留在蜀漢已經沒有活路,索性橫下心來投奔曹魏,叛變這種事又不是沒做過。

孟達投奔曹魏正值曹操去世,曹丕繼位前後,曹丕以孟達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而且曹丕將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為新城郡,以孟達領新城太守。

為何孟達能被如此重用,除了本身能力確實很強外,上文《資治通鑑》提到,孟達是“率部曲四千餘家”投降,不僅有四千部曲,甚至連帶家屬,如此算來孟達帶給曹魏相當龐大的人口數量。在人口銳減的漢末三國時期,人本身就是寶貴的資源,所以孟達這次叛變對蜀漢的影響非常惡劣。

劉封作為統轄三郡之地的大將,竟然使自己的副手叛變,更要命的是連帶數千士卒、一萬多人口也歸屬敵國,可以說並不是一名合格的統帥。之前抗拒關羽命令,現在又欺凌逼反孟達,可見劉封的性格相當強勢,剛愎自用。關羽就以傲氣聞名於世,除了劉備誰也不服,劉封能力比不上關羽,脾氣倒分毫不差。關羽、張飛、劉封,三個劉備最親近的大將全部有性格上的致命缺點,都是真的“致命”。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劉封篇(下)

劉封重大事件之六——丟失三郡,取禍自裁

前文說道,孟達投魏正值曹丕接班之初,曹丕給孟達封的新城郡太守,轄區就是將東三郡合併起來。您也注意到了,此時東三郡還在劉封手中,這就意味著孟達想要上任,就得從劉封手中奪取地盤。

曹丕當然不會放手讓孟達單幹,為確保拿下東三郡,建安二十五年(220)七月,曹丕派出徵南將軍夏侯尚、右將軍徐晃進攻劉封。外部有孟達做帶路黨,內部申耽、申儀兄弟心猿意馬的情況下,劉封根本無力抵擋。

念在好歹曾經是自己的領導,孟達沒有上來就猛攻,而是寫了一封勸降信給劉封。這封信全文近七百字,在行文簡略的古代應當算長文了。該封信被陳壽全文附在劉封本傳中,從上古先賢到天下時局,從君臣之道到父子之情,洋洋灑灑。對於孟達分析劉備與劉封關係的文字,由於太長筆者就不引用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一讀,考慮到孟達叛逃的主因就是被劉封壓迫,這封信幾分真情幾分離間之詞,見仁見智。

孟達在信中提到一點,與劉封的身世有關。

《三國志·劉封傳》載“以足下之才,棄身來東,繼嗣羅侯,不為背親也…若足下翻然內向,非但與僕為倫,受三百戶封,繼統羅國而已,當更剖符大邦,為始封之君。”

這段話表明當時人們對劉封的身世都很清楚,是羅侯後人,如果劉封降魏,不僅能繼承羅侯封邑,還能得到更優厚的待遇。劉封是否真能繼承羅侯爵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孟達以迴歸故土,認祖歸宗作為勸降劉封的殺手鐧,這種方式無疑有很大的誘惑力。

孟達的信寫得再天花亂墜,但劉封的氣節還是值得肯定,他堅守住了底線,沒有投降。

之前劉封拒絕支援關羽的理由為擔憂申氏兄弟人心未附,果然一語成讖,申儀率先反叛,裡應外合擊敗劉封,緊接著申耽也不管在成都的家眷投降了魏國。

申氏兄弟這種地方豪族,在三國比比皆是,例如當年徐州的陳圭、陳登父子,荊州的蔡瑁、蒯越家族,江東的陸氏、張氏家族,益州的本地豪族等,他們對於誰當老大並不非常介意,只要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即可。他們的忠誠度取決於上層的強力程度,一旦風頭不對這些地方勢力的立場可以迅速無縫切換。以此來看,劉封拒絕支援關羽的理由是實情,只是沒人想到關羽會敗得那麼徹底。

劉封丟失三郡九縣之地,狼狽逃回成都。半年時間,先丟荊州三郡,後丟東三郡,蜀漢基業幾乎損失半數,更要命的是這半壁領土的損失、關羽的敗亡、孟達的叛逃全與劉封有關。劉備奮鬥大半生的成績幾乎被自己的義子毀於一旦,這種感覺用任何文字也無法表達。

《三國志·劉封傳》載“封旣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

在劉備盛怒之下,加上諸葛亮的勸言,劉封被自己的義父賜死。劉封以為自己再有錯,也罪不至死,至少看在父子關係的情分上劉備也不會殺自己。事到臨頭,劉封只能感嘆:“後悔沒有聽孟達的話啊!”然後帶著滿腔的悔恨自刎而死。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劉封篇(下)

對於造成劉封之死的悲劇,許多人認為這是諸葛亮、劉備虛偽、腹黑的一面,對此筆者有不同看法。

首先,搞清楚劉封犯下錯誤的性質。對於拒絕援救關羽,筆者講得很清楚,是抗命。不管關羽後來是勝是敗,軍令如山,抗命在戰爭中是絕對的大忌,無可辯駁。如果關羽最終打贏,劉封還可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來開拓,可關羽兵敗身亡,劉封的抗命之罪就將被無限放大。

如果劉封不是義子,這種罪過就是必死。如果只有這一件事,再惡劣劉備也不會拿劉封開刀,雖說關羽情同手足,但劉封是自己的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劉備願意給劉封一次機會。

但劉封搞砸了。在上庸的劉封飛揚跋扈,處在前線危地居然還在搞內鬥,將孟達連帶一萬多人推給曹魏,直接導致東三郡全部丟掉。

參照馬謖,劉封的連續大罪比馬謖嚴重不知多少倍。說劉封是彌天大罪並不為過。

其次,對劉備與諸葛亮分別扮演的角色分析。根據史料看來,似乎劉備是因諸葛亮之言才殺死劉封。這種說法並不準確,有諸葛亮替劉備背鍋之嫌。劉備的人設是仁德之君,如果殺死劉封這件事是自己的主意,人設將有崩塌風險。多說一句,這種人設在當時只能說是基礎,後世隨時間推移在不斷拔高、美化。

而諸葛亮的人設,首要是忠臣,忠於劉備、忠於蜀漢,大公無私的形象。諸葛亮秉承法家思想治國,歷來主張賞罰分明,這件事推給諸葛亮,既能減輕劉備的汙點,也不妨礙諸葛亮的剛正形象,可謂一舉兩得。

但筆者認為,劉封之死就是劉備主導,諸葛亮的話並不重要。歷史上的劉備是公認的“世之梟雄”,既有仁德之心,也能做狠辣之事。諸葛亮有才不假,但劉備在世時蜀漢始終以劉備為絕對領導。怎麼處理劉封,首先是帝王家事,其次才是軍國大事。諸葛一生唯謹慎,如果勸言不成,劉備沒殺劉封,風頭過去人家還是父子,諸葛亮將會非常危險。所以,諸葛亮是否真的勸過劉備殺子,要打個問號。

最後,劉封是否真的罪該萬死。接著上面所言,劉封之死不怪別人,正是劉備自己的主意。從劉封犯下的罪過本身,確實罪該萬死,這點非常清楚。至於說怕劉封剛猛不聽劉禪號令,這句諸葛亮的進言筆者已經分析,不認為真實存在,但也合情合理。

劉封敢不聽關羽號令,就敢不聽諸葛亮甚至劉禪的號令,這種懷疑並不過分。劉封再忠誠,好心辦壞事有時比單純的敵人更可恨,詳情再次參照馬謖。劉備在世時,這匹忠誠的害群之馬起碼還能鎮住,等到劉禪繼位,剛猛高傲的劉封能對劉禪保有幾分尊敬非常值得擔憂。

劉封經過考驗,證明不會叛變;沒有支持者缺乏根基,所以也不會圖謀大位。但他極端剛愎自用,在蜀漢集團內部具有極大的破壞力。兩次事變使蜀漢國力損失近半,如果今後再發生惡性事件,整個蜀漢都有被劉封埋葬的風險。以法家思想立國的蜀漢,如果不從嚴處理劉封,今後將不能嚴明賞罰,這種影響將動搖根本。

所以,劉封本身罪已致死,毫無疑問。至於劉備後來的眼淚,既不是後悔,也不是虛偽,而是作為父子多年感情的真實流露,這是作為人的真情實感,無奈個人情感要為蜀漢整個國家的未來讓路。君不見三國的另外兩家,曹丕、曹植兄弟反目成仇,爭得你死我活,孫登之死引發孫權性情大變,整個東吳血雨腥風:帝王之家的親情,多數都被扭曲,不獨劉備。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劉封篇(下)

劉封之死,終歸是咎由自取,如果說劉備真有什麼過錯,就錯在對劉封的使用上。劉封作為一名戰將,能力不錯,但沒有作為一方統帥的綜合能力。襄樊之戰中暴露出缺乏大局觀的弱點,逼反孟達暴露出剛愎自用的性格缺陷,縱然對劉備無限忠誠,造成的破壞卻無可挽回。只能說劉備把一員戰將強行提拔為統帥,能力不足導致嚴重後果,這有劉備宗親力量不足的無奈,也有對義子偏袒照顧的因素。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如果劉封出兵支援關羽,是否能夠一舉攻破樊城,直搗宛、洛,劉備能否成功實現隆中對?這些遺憾只能永遠留在歷史長河之中,淪為茶餘飯後的談資,永無止境地談論。

感興趣的話請點個關注吧,謝謝您的支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