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想成为丁元英,却都活成了孔乙己

我们都想成为丁元英,却都活成了孔乙己

大家先看一看贾平凹先生的这篇文章:

好多人在说自己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作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

弱者都是群居着,所以有芸芸众生。弱者奋斗的目的是转化为强者,像蛹向蛾的转化,但一旦转化成功了,就失去了原本满足和享受欲望的要求。国王是这样,名人是这样,巨富们的挣钱成了一种职业,种猪们的配种更不是为了爱情。

我见过相当多的郁郁寡欢者,也见过一些把皮肤和毛发弄得怪异的人,似乎要做孤独,这不是孤独,是孤僻,他们想成为六月的麦子,却在仅长出一尺余高就出穗孕粒,结的只是蝇子头般大的实。

每个行当里都有着孤独人,在文学界我遇到了一位。他的声名流布全国,对他的诽谤也铺天盖地,他总是默默,宠辱不惊,过着日子和进行着写作,但我知道他是孤独的。

“先生,”我有一天走近了他,说,“你想想,当一碗肉大家都在眼睛盯着并努力去要吃到,你却首先将肉端跑了,能避免不被群起而攻之吗?”

他听了我的话,没有说是或者不是,也没有停下来握一下我的手,突然间泪流满脸。

“先生,先生……”我撵着他还要说。

“我并不孤独。”他说,匆匆地走掉了。

我以为我要成为他的知己,但我失败了,那他为什么要流泪呢,“我并不孤独”又是什么意思呢?

一年后这位作家又出版了新作,在书中的某一页上我读到了“圣贤庸行,大人小心”八个字,我终于明白了,尘世并不会轻易让一个人孤独的,群居需要一种平衡,嫉妒而引发的诽谤,扼杀,羞辱,打击和迫害,你若不再脱颖,你将平凡,你若继续走,走,终于使众生无法赶超了,众生就会向你欢呼和崇拜,尊你是神圣。神圣是真正的孤独。

走向孤独的人难以接受怜悯和同情。

看完以后,大家第一印象会浮现出哪个人物?

我首先想到的便是《天道》里的丁元英。一位看似糊涂却又清醒着的智者。

这是正契合了尼采的一句话: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不是他们想孤独,是在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真正的孤独者是享受孤独带来的清静、深思、自由,不必刻意假装合群,去做伪心的随声附合,去强融一个圈子;不必违背自己的真心放弃尊严,低声下四;不必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与生命带有目的性的去交朋友,去攀富贵,去做内心极期不情愿的事情。

孤独的人是从来不需要别人任何的同情的,因为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可怜,而是拥有真正财富的人。

这里面我们提到的是孤独的前一种境界,在心理学上称为“积极的孤独”。这是一种主动选择并享受的状态。

喜欢写作的人都比较钟情于孤独,他们很享受这种独处的过程,唯有独处时才最自由,最放空自己。

身于闹市,嘈杂繁复会令其无所适从,想到的便是逃离,回到自己房间,一下子顿感舒适自在。

人们总是喜欢把情商与交际联系在一起,如果你是孤独的,便是情商不在线的表现。社交被称为人类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那独处又何尝不是之一呢?前者跟性格有关,那么后者便是对于灵魂的修炼。

但是享受孤独者又如何把这种快感解释于他人听呢,半句便闲多,倒不如独乐乐来得更加逍遥。

就像《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里说的一样: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我们都想成为丁元英,却都活成了孔乙己

除了这种格外享受的孤独以外,还有一种称为“消极的孤独”。这便是忍受和被动的状态。

曾经网络上有人把孤独分成十个等级,众多的网友把自己归类到第几级,好像只觉凄凉与可怜。这十个等级里,没有人会真正去享受这种“一个人的盛宴”,更多的只是无奈罢了。

我们都想成为丁元英,却都活成了孔乙己

就像小王子一直在各个星球上寻找一位与之交心的朋友,但却又奈何在无人可懂时他只能一个人看日落,“有一天,我看了四十三次日落!”

我们都想成为丁元英,却都活成了孔乙己

他是多么想有人们陪伴啊,虽然有玫瑰,但还是觉得孤独。

走不进内心的陪伴也只是多余。

这是现代版孤独,是社交上的孤独。如果说这划分的十个等级只是代表了当下年轻人的一种生活状态的话,那鲁迅笔下的孤独似乎把当时的时代背景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鲁迅的孔乙己是我们都知道的一个悲凉的人物,小时候学课本的时候只觉他的迂腐,看完便摆摆头,然后轰堂大笑。成年后读孔乙己才理解那种孤独被鲁迅短短的描写便刻画入骨,让人看后永生难忘。

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难怪鲁迅先生自己说:“我的文章要一定阅历的人才能懂”。

这便是被动的孤独。他是多么想和人说说话呀,求得别人的尊重与理解,然而却又自作博学,四处炫耀,却没有人想理他,甚至是嫌弃和蔑视。

其实我们又何尝逃脱过孔乙己的命运。大多人都想自命不凡,却最终都活成了孔乙己的孤独,一种被嫌弃的孤独。

孤独是否被理解对于这两种孤独状态的人来说是大相径庭。

享受孤独者不屑于被理解,忍受孤独者害怕别人理解的目光与语气。

或许这二者最精僻的融合便被林语堂先生一句说清了:

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蝴蝶,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间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蝶当然热闹,可都和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END-

我是奈雨尘,一位喜欢咖啡的佛系文艺中年,惜缘随缘不攀缘。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