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功高震主,卻得善終的人?

鳶飛九天2018


功高震主這個說法,來自春秋時期越國的大夫范蠡寫給文種的一封信,信的內容是這樣的:

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意思就是:飛鳥死盡後,再好的弓箭也要藏起來;狡猾的兔子死了以後,獵狗就可以烹殺了,越王這個人長得是長長的脖子尖尖的嘴,不是什麼善類,只能共同經歷患難,不能共同享受富貴,你為何不離開呢?

范蠡的信喻意越王勾踐過河拆橋,因此文種就成為功高震主被殺的人,而范蠡因為意識到越王勾踐的為人,所以早早就選擇離開,成為功高震主卻得以善終的人。



之所以君主會有猜忌手下功高之臣的現象,就是因為春秋晚期禮樂崩壞,原來階層固化的宗法制度,一度由於禮樂崩壞而生產變動。

比如原本為晉國大夫的韓、趙、魏三國卻瓜分了晉國國君的地盤,由大夫成為諸侯,再比如齊國田齊代替姜齊的過程,同樣如此,才會讓君主產生功高震主的猜忌,從而殺害功臣,但並不是所有的君主都是這樣。



1、管仲

管仲才是功高蓋主卻又得以善終的人,管仲與齊桓公是中國歷史上君臣關係最和諧的一對君臣,齊桓公沒有管仲就是個平庸之人,管仲身為齊國相國,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為齊國制定了富國強兵的一系列改革,讓齊國首次稱霸於中原。

管仲在任內就病死了,齊桓公終其一生,都是信任管仲的,放心的將權力交由管仲,如果管仲有一丁點的野心,齊桓公也無法成就霸業,所以管仲才是第一個功高蓋主卻又得以善終的人。



第2位就是上文中說到的范蠡,在協助越王勾踐滅亡吳國後,范蠡就退隱了,算是歷史上對功高震主這事看得最明白的人了。

3、王翦、王賁父子

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戰爭中,大半個天下都是王翦、王賁父子打下來的,除了韓國之外,東方五國的趙國、魏國、燕國、楚國、齊國,都是王翦、王賁父子參與打下來的,論軍功,沒有人比得上王翦、王賁父子。



但王翦、王賁父子對形勢看得非常明白,尤其是王翦,在出徵楚國時,王翦不惜自毀形象,向秦始皇要地、要錢、要封賞,以給秦始皇一貪財之人的形象,人一貪財就不會有野心而貪權了。

雖然秦始皇沒有殺過一個有功之臣,王翦、王賁父子的擔憂完全不用擔心,但是最終王翦、王賁父子辭官隱居,得以善終。



4、漢初三傑之二---蕭何與張良

劉邦建立西漢王朝之後,曾經說過他之所以奪取天下,是因為劉邦能用好三個人,這三個人就是蕭何、張良與韓信。

韓信因為功勞太大,楚漢戰爭中,劉邦的天下的一大半是韓信是打下來的,韓信為劉邦建議的統一天下的戰略非常完美,最終幫助劉邦奪取天下,但是韓信顯然不知進退,又由於其巨大的軍事才能,因此被劉邦夫人設計殺害。



但同樣作為開國三傑之後的蕭何與張良卻得以善終,蕭何和張良保全自身性命的方法卻不相同,蕭何是自汙名譽,如同王翦一般,但蕭何沒有退隱,而是繼續在劉邦身邊表忠心,因此劉邦沒有猜忌蕭何,蕭何得以善終。

張良善終的方法,更像范蠡,這是比較高明的辦法,就是以辭官隱退為名,隱居起來,讓君主覺得沒有野心,因此劉邦也沒有動張良,張良得以安心善終。



5、諸葛亮

諸葛亮是千古名相,其名氣不亞於他的偶像管仲,而諸葛亮所擁有的權力更是超過了皇帝劉禪。

劉備在臨終前的託孤,就能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因為劉備將主要權力交給諸葛亮,並找了一個並不能制衡諸葛亮,只是個擺設的李嚴來與諸葛亮共為託孤大臣,實際上還是讓諸葛亮人掌權。

諸葛亮在蜀漢的權力遠遠超過了皇帝劉禪,諸葛亮不僅是蜀漢的手握大權的丞相,而且還是益州大大小小官員的上司益州牧,從朝廷到地方,諸葛亮牢牢控制權力,但終諸葛亮一生,也沒有做出謀逆纂位之事,反而是病死於北伐軍中,死而後已。

並且諸葛亮身居高位,卻家無餘財,手握權力,卻未讓權力世襲,而且父子孫三代人均戰死沙場,可謂一門皆忠烈。



6、司馬懿

司馬懿是魏明帝時期威望最高、權力最大、資歷最老的權臣,比司馬懿更有權力、地位和資歷的人全都死了,魏明帝一朝,司馬懿智鬥諸葛亮,耗死了諸葛亮,穩定了曹魏西部邊境,司馬懿七天急行軍擒斬孟達,平定了曹魏中部過境可能的判亂。

司馬懿僅用一年時間,包括在路上的行軍時間,就擺平了困擾曹魏三代人的遼東公孫氏的隱瞞,司馬懿也就成為魏明帝時期無人能制的權臣,並且魏明帝在死前也沒考慮過處理司馬懿,從而讓司馬這個奸臣活了下來。



司馬懿的善終只能說是魏明帝的大度和司馬懿的壽命活得太長。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在封建社會,每一個王朝的更迭之中,總會出現一些不世出的將才。這些人,大多數都沒有得到一個好的結果,就算有,也是小心翼翼的苟活。

毛主席帶領的黨的領導人建立的新中國,完全把“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局面改寫了過來。 一大批為建立新中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將軍們在建國以後又繼續為國家貢獻自己的餘力。

今天我們就說一說第一大將粟裕將軍!


  1. 從坎坷求學到入黨幹革命。粟裕出生於1907年湖南的會同縣伏龍鄉,1925年曾到省立師範學校學習,後轉入到葉挺24師教導大隊。1927年粟裕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隨後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之後他屢立戰功,歷任班長、連長、營長、團長、師長、參謀長。
  2. 整個抗日戰爭十四年,粟裕練就了過硬的指揮本領。無論是在國民黨的“圍剿”戰爭還是史無前例的長征,到陝西根據地共同抗日後的抗日戰爭,粟裕作為指揮員,打了大大小小許多的戰役,都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3. 解放戰爭奠定“軍神”名號。1946年,在解放戰爭時期,作為華中野戰軍的領導人,粟裕率領3萬餘人取得了了殲滅敵軍5萬多人的戰績,是解放戰爭初期重大勝利之一。蘇中“七戰七捷”一舉奠定“軍神”的名號,毛主席親自發賀電評價: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打敵一部,故戰無不勝,士氣甚高;繳獲甚多,故裝備優良;憑藉解放區作戰,故補充便利;加上指揮正確,故能取得偉大勝利。 1947年孟良崮戰役,粟裕率軍全殲國民黨的王牌師74師。48年粟裕任華東野戰軍總指揮,全殲濟南守敵10萬多人。爾後在1948年著名的淮海戰役中,粟裕用傷亡13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44萬餘人。
  4. 建國後,粟裕擔任總參謀長的職務,並在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粟裕大將的一生,充滿著傳奇。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1986年10月7日,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劉伯承元帥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劉伯承元帥以其獨特的立世之道 ,雖然功勳卓著,戰功彪柄,卻不貪功,不戀權,不爭利,使自己獨得善終,不能不讓後人尊敬佩服傳領。

劉伯承元帥身經百戰,戎馬一生,先後9次負傷。他20歲時考入軍校,在校因操守嚴謹,作風正派,被同學們稱為軍中“菩薩”。畢業後就開始了他的戰鬥征程,在一次作戰中,右眼致殘,為了不損傷腦神經,堅持不施麻藥手術,被主治的德國醫生贊為“軍神”。


34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35歲與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領導八一“南昌起義”,同年赴蘇聯進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

38歲學成回國,在紅軍擔任高級領導職務,參加“反圍剿”、“長征”,並在戰鬥中充分展現了他高超的指揮才能,協助毛澤東領導紅軍突破烏江,四渡赤水,與彝族頭領結為兄弟,使紅軍順利通過少數民族地區,指揮紅軍強度大渡河,堅決抵制張國燾的分裂活動,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後,被任命為紅軍總參謀長等職。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師長,與鄧小平一文一武,率部與日軍進行了殊死決戰,先後指揮兩伏七亙村,神頭嶺,響堂鋪,百團大戰等許多著名的戰鬥、戰役,給了侵華日軍以沉重的打擊。

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克服重重困難,在取得多次重大戰役勝利後,千里躍進大別山,經略中原,消滅大量敵人有生力量,對扭轉國共雙方戰局,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與粟裕等共同領導發起淮海戰役,指揮第二野戰軍參加渡江戰役,解放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廣大地區, 而後進軍大西南,收復四川、雲南、貴州大部,打出了新中國的半壁江山。


1950年末,全國大部分解放,劉伯承元帥激流勇退,主動交出軍權,辭去行政職務,創辦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優秀軍事人才。從《亮劍》中看到,一身匪氣的李雲龍少將,見到劉伯承院長的慫樣,就能知道老帥在我軍的威望。

劉伯承元帥受人欽佩和愛戴,不僅是戰場上的運籌帷幄和赫赫戰功,重要的是他一身正氣,不邀功請賞,不居功自傲,不攬權,不戀位,頗有漢代張良之風。雖然也曾受到衝擊,但未受到大的傷害,後來他也是遠離權力中心,擔任的都是一些虛職,相比於其他三個野戰軍的主官彭德懷、陳毅(粟裕)、林彪,不能不讓人佩服劉伯承元帥的大智大識,他讓自己平穩祥和度過餘生,高壽善終。功勳卓著而又安然自保,從古至今的文臣武將,能做到的不多。


我是歷史的微點,歡迎互相關注,共同學習!


歷史微點


歷史上有哪些功高震主,卻得善終的人?(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粟裕(1907-1984),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將軍銜,並授予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1984年2月5日逝世。

粟裕顧全大局,團結同志,胸懷廣闊,謙遜質樸。身為共和國第一大將,被稱為“無冕元帥”,他一生經歷了兩個歷史時期,即打天下的戰爭年代和建國後的和平年代。前一個年代,粟裕從一名普通的班長一步步走到野戰軍的統帥,身經百戰,出生入死六次負傷,功高如日月。這一個時期,毛澤東對粟裕言聽計從,粟裕的戰略思想和軍事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後一個年代,粟裕由毛澤東親自點將,進入中央軍委統帥部,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他以軍事家的雄才大略,殫精竭慮,任勞任怨,對新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和軍隊現代化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提出了未來反侵略戰爭方略,有效履行了統帥機關的職責。

粟裕先後6次負傷,九死一生,用兵如神,百戰百勝,經歷極富傳奇色彩,淮海戰役中更是以少勝多,創造了戰爭奇蹟。毛主席說:“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據統計,在近4年的解放戰爭中,我軍進行的較為重要的戰役共134次,每役殲敵3萬以上的38次,其中粟裕指揮的有12次;每役殲敵5萬人以上的23次,其中粟裕指揮的有8次。

毛主席1961年在接見英國蒙哥馬利元帥時曾說:“在我的戰友中,有一個最會帶兵打仗的人,這個人叫粟裕。”劉伯承元帥曾評價粟裕:“百戰百勝,是解放軍最優秀的將領之一。”

與粟裕卓越戰功相輝映的,是他光輝的人格魅力。粟裕曾三次“斗膽直陳”,力促戰局改變。

第一次“斗膽直陳”:1946年夏,中央軍委要粟裕率華中野戰軍主力兵出淮南,與山東野戰軍配合作戰。粟裕從戰場實際出發,認為“在蘇中先打一仗”,更為有利,粟裕以個人名義發電中央軍委,毛主席根據戰場形勢變化,最終採納了粟裕的建議,蘇中戰役發起後,為增加兵力,確保勝利,7月25日至8月5日間,粟裕先後3次向中央發電建議調淮南的五旅至蘇中參戰,終獲同意。其中第三封電報(8月5日電)以“斗膽直陳、尚祈明示”結尾,這是第一次。

第二次“斗膽直陳”:1948年1月初,中央決定粟裕率華野3個主力縱隊渡長江南下,配合劉鄧大軍行動。粟裕認為解放軍在長江以北打更大規模的殲滅戰,更有利於加速勝利進程。粟裕向中央軍委和劉鄧發出了《對今後作戰建軍之意見》的電報,電文最後,粟裕用“管見所及,斗膽直陳”的語句,表達自己的慎重。但中央複議的結果是堅持既定決策,粟裕深知對中央已經確定的戰略決策,不宜輕易提出不同意見。但他作為一個戰役指揮員,在堅決貫徹執行中央的指示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見解作為中央的參考,這是第二次。

第三次“斗膽直陳”:1948年4月18日粟裕再次致電中央軍委,建議華野3個縱隊暫不渡江南進,而集中兵力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幾個大規模的殲滅戰。電文最後說“以上是職個人不成熟的意見,……斗膽直陳,是否正確尚祈指示。我們對南渡準備仍積極進行,決不鬆懈”。中央最終採納了他的建議。對粟裕的這一次“斗膽直陳”, 周恩來後來評價說:“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構成了以後淮海戰役設想的最初藍圖。”

3次“斗膽直陳”,不僅體現了粟裕作為戰區指揮員能夠站在戰略高度分析形勢,敢於提出正確意見的膽略和胸懷,更充分體現了一名無產階級革命家對黨和人民解放事業的高度負責精神,和一名共產黨員淡泊名利、無私無畏、將個人得失置之度外的高尚品格和堅強黨性。

1955年,授銜元帥、將軍以“資歷、威望、戰功”為主要依據。毛澤東有意將粟裕封為元帥,但被粟裕推辭了,但毛澤東認為粟裕必須為十大大將之首。粟裕對他的軍銜問題看得很淡泊,並稱:“評我大將,就是夠高的了,要什麼元帥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從總參謀長位置退下的粟裕,後來也是遠離權力中心,擔任一些虛職,相比於其他兩個野戰軍的主官彭德懷,林彪,粟裕的智慧讓人欽佩,他安詳的度過了自己的餘生,1984年2月5日16時33分,粟裕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逝世。1988年10月,粟裕被中央軍委評為“中國共產黨36位開國軍事家”之一。功勳卓著而又安然自保,古往今來像粟裕這樣的將軍不多。


葛大小姐


在我國曆史上有名的將軍很多,功高震主又能得到善終的卻不多。因為既然能功高震主,那麼這個人一定是個人才。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許多功臣最後卻沒有善終,這與他們所追隨的那個帝王的心胸有很大的關係。

像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的功臣,卻沒有一個善終的。兵仙韓信、劉邦的連襟樊噲等,最後都不得善終。

但在我國曆史上卻有這樣一個帝王,他不殺功臣,因此追隨他打江山的臣子們最後基本都得到善終。他就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

劉秀是劉邦的第九世孫,也許是因為受到劉邦誅殺功臣給後世留下罵名的緣故,雖然同為劉姓皇帝,劉秀在登基以後,只是削弱了他手下將領們手中的兵權,而沒有傷及他們的性命。因此,我們可以在他的手下看到許多功高震主的將領,最後都得以善終。

一、鄧禹。

鄧禹和劉秀是太學的同窗,知道劉秀起兵造反後,鄧禹不遠千里跑到河北追隨劉秀。從此隨著劉秀東征西戰,立下赫赫戰功,曾官拜徵西大將軍,高密候。劉秀去世後,他還輔佐劉秀的兒子漢明帝劉莊。

不但鄧禹自己一生仕途順利,他死後,他的家族也得以繼續風光延續。東漢著名的女政治家鄧綏就是出自鄧禹的家族。

二 、馮異。

馮異是在昆陽大戰時認識的劉秀,被劉秀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在劉秀最困難的時期跟隨劉秀,幾次救劉秀於危難之中。因為人低調,又不喜爭功,次戰後論功行賞時他都一個人悄悄跑到一邊,背靠大樹被人們戲稱為大樹將軍。


三、吳漢。

吳漢原是一名馬販子,以販馬為生,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劉秀。從此跟隨劉秀,在劉秀平定河北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後被封為大司馬。

在東漢朝,像這三位一樣的將軍一共有28位,他們被稱為雲臺二十八將。這二十八個人無一不是像韓信那樣的能臣,但他們的結局卻和韓信大不相同,都得以善終。


沉香學歷史


一,諸葛亮,在勸劉備為漢中王的勸進表裡,勸進大臣依次是馬超、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法正、李嚴,馬超排在第一,主要是馬超原來跟劉備一樣是一方諸侯,而諸葛亮是排在關羽和張飛之前的。

劉備進益州後,得到五百黃金、一千白銀、五千萬錢、千匹錦的賞賜的共有四個人,分別是諸葛亮、法正、張飛、關羽。劉備稱帝之後,諸葛亮被封為丞相,錄尚書事,劉備臨終前,託孤於諸葛亮,並讓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

劉禪稱帝之後,再加益州牧,蜀漢政事,不管大小,都由諸葛亮來處理,這個時候諸葛亮已不僅僅是功高震主了,完全可以功高換主了。諸葛亮雖然是權臣,但他是一個忠心的權臣,自然不會像曹操與司馬懿,去搶劉備的江山,最終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得以善終。

二,王翦,王翦是秦國名將,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為四大名將,但是白起被秦王所殺,李牧被趙王所殺,廉頗被迫離開趙國,跑到魏國去,最後病死於楚地,只有王翦的結局是最好的,因為他會審時度勢。

秦滅六國裡,功勞最大的是王翦、王賁父子,六國幾乎被王翦父子所滅,當秦王趙政將六十萬秦軍交給王翦的時候,王翦知道秦王趙政是很猶豫的,因為這個是秦國的全部家當,秦王趙政是很擔心王翦的,畢竟只要王翦有野心、反心,那麼秦王是要換人的了。

正因為如此,王翦就向秦王趙政求田問舍,不斷的派人去向秦王趙政索要田地與屋舍,這樣子,秦王趙政才徹底放心,王翦也最終率領秦軍打敗了楚國,當他得勝的時候,他選擇的是歸隱山林,沒有再率軍打仗了,自然得以善終。

三,蕭何、張良為什麼要將他們兩個放在一起呢,因為他們兩個是漢初三傑之一,而且另外一個韓信,也因為功高震主,最後被呂后殺於長樂宮的鐘室,蕭何是通過自汙的方式,多買一些田地和屋舍,代表自己沒有野心,雖然被劉邦下了獄,但是沒多久還是放了出來,最後得以善終。<strong>

而張良,更是簡單明瞭,在幫助劉邦取得天下的時候,劉邦想要賜給他三萬戶的時候,他選擇了拒絕,只要了小小留縣做為自己的封邑,因為這是他與劉邦第一次相遇的地方,張良之後選擇了歸隱山林,但是在劉邦要廢立太子的時候,他又出來說話了,後面還幫呂后出主意,讓呂后請出商山四皓,最終劉盈的太子之位就保住了。


歷史簡單說


功高震主,卻善終。我想起了白起和王剪這一對立面的秦國大將。


長平一戰,白起成“殺神”,終其一生,大小七十餘戰,零敗績收場,號稱“戰神”。有人統計過,戰國戰死的人,一半和白起有關。

但他被賜死在杜郵。

秦王到嬴政這代,歷史選擇了王剪和王賁這對父子。早在嬴政舉行成人禮,嫪毐兵變時,王剪領兵鎮壓,後參與滅六國之戰。


最精彩的還是滅楚國,李信說:“王,給我二十萬大軍滅楚。”但王剪堅決六十萬。嬴政考慮會兒,選擇了李信,王剪稱病歸家。沒想到,嬴政再次跑到頻陽,請王剪出山,肩負滅楚重擔。

攻下楚國國都後,王剪即刻上書,告老還鄉,急流勇退。


兩人都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二,但結局顯然很大不同,王剪最終善終了。司馬遷曾用“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來評價二位。

這是個很明顯的例子,張良號稱謀聖,國士無雙,助劉邦奪取天下,被稱“漢初三傑”,相比起韓信,他也善終。


另外李靖也是個代表例子,李靖號稱“唐初軍神”,不光會打仗,還著作出眾多被後人所稱讚的兵書。

兩月不到,他平定江南最大的割據勢力南梁,由此嶄露頭角,然後安撫嶺南、平定輔公祏,李淵曾誇耀李靖,“古代白、韓、衛、霍四大名將,無一人比肩李靖,是讓蕭銑、輔公祏的膏肓之疾。”

貞觀四年,李靖擊滅東突厥,一雪前恥,迎回蕭皇后。之後又在貞觀八年,攻滅吐谷渾。這兩次出征,李靖足已功高震主。

但先是御史大夫蕭瑀彈劾李靖治軍無方,李靖被訓責,後是高甑夥同唐奉義汙衊李靖謀反。從此,李靖闔門自守。


一些兵士搶奪頡利可汗帳前的珠寶,多大點事?李靖會謀反嗎?最終查出來純屬虛假。但是李世民已經猜疑了,估計和李靖談談心,李靖收斂,閉門不出,謀求善終。

等等例子,作為臣子應該主動謀求“急流勇退”之道,該低調還是低調。大清相國中,陳廷敬等、忍、穩、狠四字後加一個“隱”字,不無道理。


史小二記


功成身退,首推張良!

張良,子“子房”,為漢初三傑之一。在秦朝末年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張良輔助劉邦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創造了一段傳奇佳話。但是劉邦身性多疑,漢王朝建立以後,那些曾經立下漢馬功勞的將軍大臣一個個被劉邦屠戮殆盡。這其中的韓信尤其讓人扼腕嘆息。


但是張良卻與同時代的那些功臣不同,他在最後的緊要關頭急流勇退,最終功成名就而又得以善終,成為一個傳奇。現在就讓我來大家詳細瞭解一下這為傳奇功勳的一生:

【張良的背景、生平】

張良,一位漢初時代不可避免被提及的傑出謀士。而假如說漢劉邦陣營沒有張良,是否能獲得最終的勝利未可知也。



張良出生於韓國(今河南新鄭),家中世代在韓國為相,祖父張開地為韓國三朝宰相,為韓國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父親張平依舊擔任了兩朝宰相。張家的家史、命運,便是韓國的國史、命運,兩者息息相關,不可分離。覆巢之下豈有安卵,韓國滅亡的同時張家也就宣告著覆滅,張良從此流落在外,誓死與秦敵對。

【張良事蹟】

張良對秦國有著瘋狂的仇恨,這種來自家國的危亡時刻充斥著張良的內心。為了復仇,張良散盡家財,謀得武士意圖刺殺秦始皇,但是失敗。



在秦末動盪開始之前,張良偶然間獲得了黃石老人的教導,得到“黃石天書”。而秦末動盪,農民、貴族紛紛起義的時候,張良以自身之所學投靠劉邦。在張良的輔佐之下,劉邦從小到大,最終擊敗項羽,成為了第二個“秦始皇”。而張良最終也得以名垂青史。



但是張良卻在一切都安定之後,深得黃老之學的他選擇離開官場,離開劉邦,雲遊四方。而正是張良這種雲淡風輕的性格,最終使他得以保存自己的性命,成為了功成身退的一位傳奇。

【結尾語】

劉邦說:夫運籌帷幄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這一句話就是對張良的最好肯定。張良以其傑出的謀略,獲得世人的崇敬;以淡泊的性格,得到了所有人的敬佩。而張良卻也可以稱為雖功高蓋主,但也功成身退的第一人!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在這裡說的功高震主卻得善終,我認為,不僅僅要死的風風光光,還要子孫後代不受清算,自己名氣也沒受損失。因此,魏徵、霍光、張居正、多爾袞等人就不符合這個標準了;像霍去病這種,二十三歲就暴死,死後就被奪掉封爵的也不能算。粗粗算一下,大約有這些人:

1、諸葛亮: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他死以後,不要國家一切撫卹,只把武鄉侯的爵位留給了兒子諸葛瞻。而諸葛瞻也真沒辱沒自己武侯的封爵,和自己的兒子為蜀漢奉獻了自己的生命,可謂三代滿門忠烈。

2、郭子儀:郭令公是毫無疑問的中興李唐的名將,是再造唐朝的元勳。相比於他的戰友李光弼,郭子儀能屈能伸,能妥善處理好和上下級的關係,最後也能夠得以善終。

3、李泌:歷經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的宰相,每次出山都能幫唐朝解決燃眉之急,而後卻又飄然離去,這樣的名相,是可以和郭子儀爭輝的。

4、徐達:當之無愧的明朝開國第一名將,四百年後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漢人大功臣。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能在大殺功臣的朱元璋手下善終(不是吃燒鵝死的),其子徐輝祖也是一代名將,女兒徐皇后更成為了國母加太后,可謂榮寵備至。

5、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為清朝續命五十年,卻能夠急流勇退,解散湘軍,還能妥善處理天津教案,還培養出一位外交家兒子,實在不辱沒“曾聖人”的名號。



青言論史


“功高震主”指功勞太大,讓主子感受到威脅,這樣的人讓君主沒有安全感,故而很多不得善終!

這類人要想得善終,要麼就是識趣低調地退隱朝堂、放棄權力像張良等;要麼自身能力足夠強,可以取代原主,翻身成為新主子!

今天就介紹一位功高震主得善終的人!

他的功高是名副其實的:“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對內平定孫恩造反,消滅桓玄之亂,匡扶晉室;對外西滅譙蜀,東攻慕容燕,伐後秦……連皇帝都說朝廷早已失去天下,因為有他才延長了將近二十年的國祚;

他就是東晉大將,後來建立南北朝中宋朝的劉裕!

劉裕出身於沒落的家庭,一度像老本家劉備那樣賣過草鞋;但他有雄心壯志,成年後進入東晉的北府軍隊做事;因為他智勇雙全,屢立戰功,升遷很快,國內討平叛亂,對外伐燕滅秦,一生殺了六個皇帝:後秦姚泓、南燕慕容超、楚桓玄、蜀譙縱、晉安帝、晉恭帝,絕對是實力超群的人;

強大的實力是成功的基礎,劉裕的實力不僅讓他對晉室立下匡扶的大功,也使他本人的野心得到膨脹,而他的司馬主子能力不足,實力不夠,勝利的天平就倒向了劉裕,擁有強大實力的劉裕自然也成了那個主宰別人命運的人,超強的實力是劉裕善終的最主要保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