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諸葛亮是歷史的大罪人?

張進娣


我是人者仁義也,用正史說三國。

有人說諸葛亮阻礙天下統一是罪人。我想問:

第一,天下大亂的源頭又是從哪裡來的,是諸葛亮一手弄出來的嗎?

第二,諸葛亮不幫助劉備反而幫助曹操和孫權就能夠一統天下嗎?

第一,天下大亂的源頭又是從哪裡來的,是諸葛亮一手弄出來的嗎?

漢朝末年的天下大亂,四方諸侯割據,民不聊生。這一切的源頭就出在漢靈帝和十常侍的身上,漢靈帝西園賣官,東漢朝廷直接公開宣佈可花錢買到自關內侯以下至光祿勳下屬虎賁、羽林等部門職位;賣官的規定是:地方官比朝官價格高一倍,縣官則價格不一;官吏的升遷也必須按價納錢。求官的人可以估價投標,出價最高的人就可中標上任。除固定的價格外,還根據求官人的身價和擁有的財產隨時增減。與此同時十常侍的宗族在全國擔任官職,所到之處貪財索賄,禍害百姓,以至於天下都要誅殺宦官。而地方豪強掠奪小民,民不聊生,造成大量流民流竄中國的各地。

當時的民謠說道:“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可畏,小民從來不可輕。”頭髮就像韭菜,剪了還會長出來,而腦袋就像公雞,割了還會叫,官吏們未必有我們想的那麼恐怖,我們小民從來不可輕視。可見當時的民心崩壞到了什麼地步,但是大批流離失所和被豪強欺壓的農民選擇了太平道,最終爆發了規模龐大的黃巾起義,直接摧毀了漢朝的統治。

太平道起義被鎮壓,但是漢靈帝仍然不滿足,在皇宮被大火焚燬後,強行徵收起義後經濟被毀壞嚴重的漢朝各地的賦稅,這又導致了流民大批淪為盜賊,太行山中百萬流民組成黑山賊,青州和徐州兩地悠悠百萬農民軍的起義,涼州烽火四起,漢化的羌人和涼州漢人大起義,整個涼州成為叛軍的地盤,河東一帶白波軍流竄,益州的黃巾軍佔領成都。天下早就大亂,烽煙四起。只是很多人沒有看過歷史文獻,只看過電視劇,所以他們根本不知道漢朝末年亂成什麼樣子。

按照妨礙統一的說法和邏輯,假如你是生活在漢朝末年的一個流民,你就不應該參加黃巾起義,或者在其他地方參加起義軍反抗,最應該做的是在坐在家裡等著餓死。這些流民自己都呆在家裡餓死了,天下怎麼會有戰火和叛亂呢?所以引起流民遍地的宦官,豪強,皇帝都應該呆在各自位置,享受榮華富貴,流民為了天下安定都應該自覺的餓死。

<strong>

第二,諸葛亮不幫助劉備反而幫助曹操和孫權就能夠一統天下嗎?

這就屬於神奇言論了,第一,諸葛亮幫助劉備平定巴蜀,漢中,荊州四郡,護衛一方百姓的安全,之後為天下統一而北伐,所以蜀漢的北伐統一大業就不正確?為什麼曹魏和孫吳不投降蜀漢呢?也是投降同樣是天下統一,這不是一樣嗎?只有曹魏和東吳的統一大業才正確?就是因為蜀漢相比較而言比較弱小?當年我黨小米加步槍就要向美國屈服認輸,不打朝鮮戰爭???

第二,諸葛亮去幫助曹操和孫權就一定能夠統一天下嗎?曹操的手下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賈詡等等大臣謀士,難道謀略就差了諸葛亮這麼多,這數十個人加在一起都比不上諸葛亮嗎?張遼,張郃,樂進,徐晃,典韋,許褚這些武臣,加在一起也比不上諸葛亮?孫權手下的周瑜,魯肅,陸遜,張昭,江表十二虎臣也比不上諸葛亮一個人嗎?那還會有天下大亂嗎?,諸葛亮組織一個五百人絕對可以統一天下,因為就只有諸葛亮就行了呀,其他人根本沒有用。


我對於說諸葛亮窮兵黷武,百姓拋棄諸葛亮的說法實在是不好說什麼。因為他們不看歷史記載,所有的一且估計都是臆想,因為東晉時期的歷史文獻《華陽國志》說諸葛亮治理蜀國民眾沒有怨聲,不濫用私刑,去世之後民眾都哭泣十分傷心。

治國以禮民無怨聲,不濫用私刑,沒尚有餘泣

而西晉時期的陳壽在編寫《三國志諸葛亮傳》的時候,記載上說道:

至今梁、益之民,諮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到現在梁州、益州的百姓,說起諸葛亮,說他的話還在耳邊。即使是棠梨稱頌召公,鄭國人歌頌子產,也沒有像這樣的久。子產和召公都是名臣,賢臣,蜀地百姓如此懷念諸葛亮難道是諸葛亮窮兵黷武讓百姓都愛上了這種感覺嗎?


<strong>

<strong>


人者仁義也


最近三國很熱,諸葛亮也被眾人提了出來,世人都覺得諸葛亮是個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但為什麼又有人說諸葛亮是個歷史上的罪人呢?這其中一定有一些困惑,所以,今天就得讓我們來好好了解一下吧。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國時期的蜀漢丞相,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隨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佔荊州。


以上差不多就是諸葛亮的個人經歷,但他為什麼會被說是歷史的大罪人呢?

首先,相信大家都知道諸葛亮的三分天下,這歷來都是被人們認為是個計謀,但換個說法直白的來說,卻是個陰謀而已,三分天下,指的是分裂中原,南北對戰,雖然不能和大一統比較,但怎麼都是比三分天下好的,因為南北對戰至少不會讓外族有機可乘,所以,諸葛亮的三分天下對飽受了戰火摧殘的百姓真的不是好事,這讓百姓們顛沛流離,家破人亡,沒有一天好日子過。


再來說說諸葛亮的窮兵黷武,蜀漢經濟還沒有發展起來時,他就搞了個什麼北伐,這樣以來,可直接是害苦了天下百姓,六次以來,諸葛亮就沒有成功過一次,諸葛亮他不僅不改進,還不善於觀人,這樣以來,這樣一位狂妄自大的人根本就不可能可以守得住一個重要得戰略位置了。


大家都說三個臭皮匠才可以頂一個諸葛亮,這樣的話,就可以看出諸葛亮的舌診群儒,直接就可以說是耍的小聰明瞭,他對其他謀士的評價根本就沒有什麼好話可以聽,從來不會為了大局去考慮,他為的都是自己的面子而已,這樣的話,他得罪的人當然少不了了。

總的來說,其實就是因為諸葛亮不能審時度勢,總是利用魏吳矛盾,來藉此和平發展,窮兵黷武,耗盡了蜀國的國力,這樣的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諸葛亮的確是歷史的大罪人。


笑談歷史zz


東漢未年,劉備,關公,張飛,到隆中三顧矛廬,請諸葛亮出了山。在諸葛亮的蠱惑下,與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孫權,聯合下,才有了赤壁大戰的勝利,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使中華民族走向水深火熱之中,如果沒有三顧矛廬,諸葛亮出山,很可能中華民族的歷史要改寫,國泰民安。所以說,諸葛亮是歷史的大罪人。

有詩為憑

諸葛亮

蕭蕭秋風七月寒,

孔明咽駕五丈塬。

初出矛廬舞東風,

連吳抗魏民聲怨。

倒行逆施扶漢室,

三足鼎立天下亂。

大江南北起風雲,

暴風驟雨又閃電。

出爾反爾無誠信,

巧借荊洲蓄狼煙。

七擒孟獲試驗田,

欺軟怕硬耍手段。

木牛流馬駑十矢,

六出岐山也妄然。

面對渭河長天嘆!

唯願子孫務桑田?

無意三國在倒寫,

國泰民安高與天。


松鶴延年5016


應:說諸葛亮是歷史的大罪人也不為過,天下一分為二時就免不了戰爭,若諸葛亮看準了全國的大勢,助劉備幫曹操滅了東吳,或助東吳滅了曹操讓國家統一起來,少了多少殺戳,諸葛亮幫劉備爭了一席之地,又多出個蜀漢來,自己命名的《蜀漢》,弄了曹魏六分之一的地盤就是漢朝正統,漢獻帝還活著,蜀漢怎麼個正宗,結果呢荊州丟了,劉,關,張為戰爭死了,拖延囯家幾十年的統一,連年戰爭除了死人蜀漢又得到了什麼?

知己知彼,就蜀漢那點實力能統一國家嗎?反到是劉禪厭倦長期戰爭,少讓他的子民做無謂的犧牲,不做明知不能為而為之的事情,結果呢諸葛亮把自己的生命也搭進去了,要說他偉大真找不出理由,這一統江山的劉伯溫反到不及三分天下的諸葛亮,真是奇了怪了!




9紫氣東來


諸葛亮一生的是非功過?後人各執一詞,贊褒者多,貶低者少,而認為諸葛亮是歷史的罪人?那更要用事實來說話。
僅憑個人觀點來說幾句,又怕激怒了“諸葛”迷,免的招惹是非。

諸葛亮既然真有經天緯地之才,就不該出山,應當當“隱士”。在《三國演義》裡,管輅有多神奇,他能見上南鬥、北斗星君,他能為趙顏祈壽,曹操許以高官厚祿,他皆不受,且管輅口德極好。

諸葛亮“舌戰群儒”,其心態就是蔑視他人,標榜自己。

諸葛亮聯吳抗曹,吳國出兵出力,劉備大得利益,可他不思感恩吳國,還玩著小伎倆,處處打壓吳國君臣。藉著荊州不還,和劉備一唱不和,當著“老賴”,若好借好還,關羽不死。

心知“夷陵之戰”勝算概念很小,諸葛亮作為一國軍師,卻放任劉備胡來,那你這個軍師是做什麼的?

龐統之死、關羽之死、魏延之死都與諸葛亮有關。

諸葛亮喜歡拉幫結派,馬謖是他的學生。街亭慘敗,諸葛亮殺馬謖是“丟車保帥”,保全自己,馬謖當了替罪羊。

明知蜀國兵力、物力、財力不濟,還“六出祁山”,實乃是窮兵黷武,每次北伐,都是蜀國軍民的痛苦。


文都楊稼


諸葛亮的能力及政治品行是不容懷疑的,可以說是完美的。

但不能就此否認,諸葛亮的作為是逆歷史潮流的,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就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中華五千年曆史文明,是一脈相承的。

夏、商、周、秦、西漢、大新、東漢、三國曹魏、西晉、東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梁唐晉漢周)、北宋、南宋、元、明、清、民國,這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傳承。

就漢末三國來說,就是:東漢、曹魏、西晉。

如果按照時間順序,一定把這段歷史強行以蜀漢作為正統,穿插進來,那就是:

東漢、曹魏、蜀漢、曹魏、西晉。

是不是感覺很彆扭,是很滑稽的事。

即便不這麼複雜,那就是:東漢、蜀漢、西晉。

是不是感覺不是那麼回事哦?

如果把蜀漢作為是東漢的延續,那就是:西漢、東漢、西晉。

沒有了三國這一段,是不是感覺這段歷史很不完整哪?

朝代變更,世襲罔替,這是很自然的事。

僅僅就漢末這一小段歷史來看,似乎姓劉坐天下、當皇帝就是正統,其他人就是篡逆。

但放眼五千年中華民族歷史來看,拋開夏、商、週三代斷代史不說,難道秦朝就不正統、漢朝就不正統、晉朝就不正統、隋、唐、宋、元、明、清、民國,都不正統嗎?

再說,曹魏是直接繼承了東漢的禪讓,西晉是直接繼承魏、蜀合併後的曹魏禪讓。

不管如何去評價曹魏、西晉的禪讓,畢竟還有個形式。

蜀漢自立為帝,連一個基本的程序都沒有。這跟西晉後期,匈奴劉淵自立為帝有啥區別?

當然,劉淵這姓劉,百分百是冒姓,他自己也承認。

話再說回來,不是姓劉就可以永遠做帝王。也就說冒姓劉就不是不可以做帝王。

就因為劉備姓劉,一定要把蜀漢作為中華民族歷史的正統,的確太勉強。

從這點就可以推論,無論是劉備、還是諸葛亮,都是逆歷史潮流的,都是導致中華民族長期分裂的根源之一。

這就是說,他們就是歷史的罪人。

大一統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永遠不變的歷史情結。

之所以,中華民族屢屢在亡國滅種的時刻,都能團結起來,共同奮鬥,躲過劫難。就得益於這個根深蒂固的民族情感。

中華子孫無論走到哪裡,它的根永遠在中華大地上,在中原大地上。不管是誰做了帝王,不管是如何做了帝王,都可以原諒。但就是不原諒那些背叛祖國、背叛民族、出賣一分領土的那些人。

不能把劉備、諸葛亮等人看作是背叛祖國、民族一類的罪人,但他們畢竟是分裂了國家,導致了國家長久的混亂、分裂。

從這個意義上看,諸葛亮跟曹魏末期的那些小皇帝及東吳孫權、西晉後期那些帝王們一樣,都是民族的罪人。

是他們的作為和不作為,導致了民族的災難。

或許有人認為,如司馬徽所言“孔明不得其時”。

歷史不能為某一個人而單獨造勢吧。

不能要求曹魏、孫吳為了劉備、諸葛亮都偃旗息鼓、繳械投降吧。

再說,不逢其時,可以選擇隱退,也可以屈就去侍奉曹魏、孫吳嘛。

如果諸葛亮輔佐東吳,擊敗了曹魏,統一中原,延續華夏的命脈。

起碼我認為,諸葛亮是千古功臣。

正確的歷史觀,就是無論誰家做帝王,只要是有利於社會進步發展,有利於民族、國家穩定統一,有利於百姓安居樂業,那就是正統,就是功臣。

否則,就是罪人。

正眼看世界,睜眼看歷史,不喜勿噴!



豹眼看歷史


少年時代看《三國演義》,對諸葛亮愈看愈崇拜。在閉關自守的中國,四大名著是中國人的生活教科書,諸葛亮的粉絲大有人在,從古至今都有無數的人為他唱讚歌。

隨著閱歷的增長和對歷史的全面分析解讀,人的某些看法會漸漸的走向現實。我們的國人或多或少的都會受三國演義思想文化的影響,當我們擺脫了這些荒謬的思想觀念,對很多問題的理解與看法就會升華為一個新的高度。

當年我們看三國故事時,被諸葛亮感動的一塌糊塗,崇拜他的智慧,崇拜他的為人,崇拜他的忠心耿耿。為蜀漢政權鞠躬盡粹,死而後已,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在過去民間流傳的一句話"看三國流淚,替古人擔憂",現實生活中得確是有這樣的人。

今天看到頭條上的這個問題,細細的想了一下覺得諸葛先生還得確是一個千古罪人,其理由如下:第一諸葛亮是封建王朝的衛道士,是孔孟之道的第一踐行者,自古至今做到了孔子提出的"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克己復禮"的偉大遺願的只有諸葛先生一人,諸葛亮企圖復興滅亡的漢室江山,扶持了逸民劉備,對封建王朝歷盡犬馬之勞。在劉備死後,又扶佐了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名為復興漢室江山,實際上是為成就自己的夢想。六出祁山,九伐中原連年征戰使人民生活動盪不安、民不聊生,在三國中蜀漢的人口自諸葛亮經營多年就幾乎沒有增加,而且吏治也十分腐敗,蜀國官和民的比例是三國中最高的。

第二諸葛亮論戰術有餘,施戰略偏執。在他的故事中盡是偷機取巧和走捷徑的邪門歪道,什麼"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喻"、"空城計"等等以巧取勝的戰例給後人留下了非常謬誤的榜樣,當今世界就有很多人不安於踏踏實實的工作,而是偷奸取巧、玩弄心計,施展騙術,攪的天下大亂,奸邪當道,誠實難行。我們不能不承認這些問題和社會教育無關係,搞陰謀詭計的祖師爺就是諸葛亮先生。

第三諸葛亮這個人心胸並不寬廣,做為一國之丞相,事無鉅細、事必躬親,不能夠任用人才,培養人才。在三國中,吳魏兩家都是人才濟濟,後起之秀紛湧而出,但諸葛先生治理的蜀國,連一個魏延都不能容,以至於蜀中無大將 廖化作先鋒,雖然選了一個姜維做接班人,但是蜀國的格局已經形成一種頹勢的形態,諸葛之後無精英,沒有人才萬事空。以至於後來兵敗如山倒,蜀漢政權傾刻灰飛煙滅。

其實三國演義中,許多故事都是作者編出來的東西,什麼"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都是別人的故事,是作者羅貫中先生自己的塑造出來的一個偶像,但是這個偶像留給後人的負能量太大了,或許羅貫中先生就是一個千古罪人!


泰山124453211


諸葛亮是歷史罪人,不過是當代人譁眾取寵之言罷了。近些年,一些學者和專家用上帝視角看待古人,營造出一大批另人瞠目結舌之言論,顛覆了幾千年來的傳統思維。所謂花樣翻新,博取眼球而已。一部分認為諸葛亮之罪有以下幾點,我將列舉之並反駁。

一,諸葛亮是破壞統一的分裂分子。

諸葛亮隱居南陽時,自此樂毅管仲,自認為是輔佐王霸之材。並潛心研究天下大勢,為四處流竄的軍閥劉備提供分裂天下的《隆中對》策略。致使今後天下三分,國家處於分裂之中。又在劉備死後,一意孤行,屢次北伐,阻撓以曹魏為代表的統一勢力。此其罪一也。


我的反駁觀點是:

諸葛亮處於漢末軍閥割據時代,當時東漢中央政權名存實亡。各路豪強誰不願意稱孤道寡,諸葛亮以自己的才學和對漢末時期社會形勢的分析,選擇了以劉備為代表的興復漢室的力量,提出自己三分天下的意見。並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這是諸葛亮個人的理想抱負與現實環境相結合的選擇。三國時期全國確實處於分裂,然而三國之前的軍閥割據難道就很好麼?至少三足鼎立的格局,是在消滅大大小小無數軍閥勢力的前提下建立起來的,對於當時的百姓來說,三個國家的建立結束了他們今天被這路軍閥殺,明天被那路軍閥殺的悲慘局面。三國統治者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與民休休養生息的政策。這比起之前群龍無首的混戰狀態好多了。


劉備死後,諸葛亮嘔心瀝血維持弱小的王朝,南征北討,用德政感化南蠻,用武力北伐曹魏,作為今天的我們來看,這是多麼智慧和忠誠並且百折不撓的精神啊!在歷史的長河中,又有多少仁人志士學習諸葛亮這種寶貴的精神,為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做出貢獻。

況且,在封建時代,現代國家的概念還未形成,百姓知有朝廷不知有天下。天子當兵強馬壯者為之,何為正統?三國之中誰都不算正統,所謂正統只是後世定義的。站在封建思想的角度上,東漢王朝才是正統。但是那是一個被歷史和人民拋棄了的時代。如今的一些學者,卻苛求幾千年以前的古人,不考慮當時的歷史侷限性,標新立異以博人眼球。這是荒唐的,就跟斥責秦始皇當年為何不搞民主建國,卻頑固的實行封建大一統專政一樣荒誕不經。


二,諸葛亮把控蜀漢朝政,是個人野心膨脹的表現。

一部分認為: 劉備死後,年幼的劉禪繼位。諸葛亮身負託孤重任,一步步總覽大權。並且勞民傷財的進行北伐戰爭,最後無功而返。這是個人政治野心的體現。而諸葛亮這個野心家拿蜀漢百姓的性命與財富與曹魏爭霸。

對於這個觀點,我的看法是斷章取義,危言聳聽。試問三國時期,哪個統治者不是用百姓創造的財富和生命去鞏固自己的政權。哪一家又不想統一天下呢?在內政不穩,外有強敵環伺的處境下,諸葛亮利用自己的政治智慧,保境安民。使蜀國境內政治清明,百姓得以休養生息,並實行了一系列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連以曹魏為正統的《三國志》都不得不由衷讚揚他的功績:


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三國志. 諸葛亮傳》

而蜀漢的百姓在諸葛亮死後仍懷念他的政策,為其建廟祭祀。站在百姓的角度開說,諸葛亮也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諮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三國志. 諸葛亮傳》

從史料中,我只看到一個愛民如子,以民為本的優秀的政治家和勇於對抗強權的軍事家。絲毫沒有看到野心勃勃的軍閥形象。諸葛亮或許真有野心,然而他的野心不是架空天子,求取自己的利益。而是封建時代那種不負先帝託孤之任,滅魏吞吳,興復漢室的豪情壯志。這對於今天的我們也是有借鑑意義的。


總結:

近些年來,某些專家在歷史故事被人挖掘的差不多的情況下,每每出驚人之語。以一個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的眼光去評論封建時代的古人,卻又劍走偏鋒,不從當時的社會侷限考慮,我們傳統文化中的古人形象一次次被顛覆,最後無非是落人笑話而已。偉人曾經說過對待過去的傳統,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古為今用”,不能把古人一棍子全打扁。諸葛亮一生對於自己的國家,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於百姓能愛民如子,對於西南少數民族能恩威並施,團結一致,並且以一己之力撐起了整個蜀漢帝國與強大的曹魏對抗。這種精神,已經足以流芳千古。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他的這些品德早已經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成為一種民族精神。然而近年來一些學者卻為了博取關注,總是提出一些驚人之言論。竊以為,這並非真正的治史之法。最後我想以唐代詩人杜甫的詩篇《蜀相》做結語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閏土看歷史


為什麼說諸葛亮是歷史的大罪人?我來說說我知道的吧!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帶領軍隊平定北方之亂後,又拔轉馬頭向南方進攻,一路勢如破竹,攻下徐州後又追著劉備打到了荊州,不出意外的將荊州也收入囊中,矛頭直指東吳!

就在這時劉備陣營軍師諸葛亮主動請纓前往東吳,試圖憑著“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孫權一起抗擊曹操!經過諸葛亮一番“唇槍舌劍”和東吳內部的鬥爭,最終孫劉兩家達成共識,聯合抗曹,並在赤壁擺下戰場,這就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赤壁之戰”!也就是這場戰役讓諸葛亮背上了歷史罪人的稱號!


都知道“赤壁之戰”曹操大敗,劉備崛起,奪下了荊州,後來又奪取了益州,從此跟曹操,孫權成為三國鼎力之勢,也就是說“赤壁之戰”導致了三分天下!諸葛亮從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三分天下直接導致以下二點惡果:

一,三國共持續60年,而這60年裡老百姓飽受戰亂痛苦,戰場上死傷的士兵不計其數!

二,三國最終由西晉司馬氏統一,而由於西晉司馬氏的無能直接導致了血腥的“五胡亂華”局面!


而如果當初曹操“赤壁之戰”勝利了,肯定就會趁勢擊垮劉備,拿下東吳,然後攻下益州,奪取漢中完成當時全國大一統局面,成立一個新的王朝,讓老百姓減少了60年的戰亂之苦,當然也就沒有後來西晉什麼事了,而後面殘忍的“五胡亂華”局面也就不會產生!


當然這個“鍋”不能全讓諸葛亮來背,曹操“赤壁之戰”之所以會大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曹兵水土不服造成的,並不是諸葛亮的陰謀詭計造成的。而歷史的進程也不會因為諸葛亮一人而改變,說諸葛亮是歷史的大罪人,諸葛亮會喊“冤枉”的!


唐古看今


你這個問題本身就不成立,諸葛亮怎麼會是歷史的罪人了?!蜀漢如果沒有諸葛亮,滅亡的會更快,即使不被曹魏滅了,東吳也會來找麻煩,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出三分天下,火燒新野劉備不棄百姓,諸葛亮書千古絕唱《出師表》北伐報劉備知遇之恩,這是多麼感人的至交情誼,偏偏有些人妄言劍走偏鋒,總想推翻前人,以譁眾取寵,顯自己標新立異。諸葛亮怎麼成了歷史的大罪人了,是,諸葛亮連年征戰,耗盡蜀漢國運,但是歷來朝代的更迭都是如此,不只蜀漢,概莫能外。

君不見前有戰國長平之戰白起斬首坑殺45萬人

君不見後有安史之亂士兵死傷三十多萬人

諸葛亮做的哪一件事情禍國殃民了。不知道你是否讀過諸葛亮的《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能寫出來這種文章的人,你覺得他會是歷史的大罪人麼?

劉備能由一個織草蓆的平民到一方之主,蜀國是三國中最弱小的國家,能堅持這麼多年,這難道不是諸葛亮的功勞麼?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是後人為諸葛亮寫的贊詩,諸葛亮以忠貞不渝、鞠躬盡瘁的精神,雖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個千古傳頌的人物.他突破了階級界限,從帝王將相到市井平民,從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漢,眾口界碑,婦孺皆知,受到普遍稱讚、歌頌的人物;他不僅在中國,而且是在世界範圍內廣為傳頌的人物.

這樣一個人物,怎麼會是歷史的大罪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