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公追憶豫劇發源地“穆溝村”的歷史人物。

張培公追憶豫劇發源地“穆溝村”的歷史人物。

【華夏慈善人物】10月17日下午,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網《豫慈善人物》主編、河南廣播電視臺《華夏慈善人物》欄目運營部主任張培公、為了弘揚中國戲曲文化,在滎陽市穆溝村開發“戲坊窯”,把“戲坊窯”打造成中國豫劇界的尋根問祖聖地,打造豫劇發源地,發掘歷史,還原歷史真相,採訪了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穆溝村、牛超傑、袁天保、賙濟民等人,同時受到了穆溝村黨支部書記牛林浩、村長牛萬有、副村長牛志航的熱情款待。

張培公追憶豫劇發源地“穆溝村”的歷史人物。

據賙濟民、禹天保回憶:豫劇發源地穆溝村出過一門雙狀元,牛狀元就是汜水縣穆溝村人。“康百萬莊園”十六屏(即十六塊石匾)序中寫到:“成皋牛狀元(牛鳳山)之子翰林院庶吉士牛瑄……”狀元府下邊路邊立有“牛公義行碑”,是大清咸豐五年(1855年)鞏縣沿河二十多個村莊立的,碑文中有“……先生印鳳山,開封汜水人,寄居鞏、道光癸已科武狀元……”(清朝時,鞏縣屬河南府(洛陽府)管轄,汜水縣亦稱成皋縣歸開封府管轄)三是牛鳳山,牛瑄等人一直說自己是汜水(成皋)人如:牛鳳山撰文,牛瑄書的“明月坡小宗祠”碑文中寫到“……先時居穆溝之堂腦,先伯祖不善治生產,家日益窘吾祖稟生巨川公以儒醫稱貧益不支……攜兩簏來明月坡……”牛鳳山及長子牛瑄的進士卷落款題開封府汜水縣,中進士後在各種場合說話,題字從來都是開封府汜水縣(有時稱成皋)。牛鳳山和牛瑄在各地題字很多,如:“康百萬莊園”十六屏中第十牛鳳山及長子牛瑄的進士卷落款題開封府汜水縣,中進士後在各種場合說話,題字從來都是開封府汜水縣(有時稱成皋)。牛鳳山和牛瑄在各地題字很多,如:“康百萬莊園”十六屏中第十五塊石匾是牛瑄寫的,落款是:成皋牛瑄拜書。(牛瑄長子是康百萬家女婿)滎陽萬山南索坡有一奎星樓,是牛瑄寫的,碑文:創建文昌閣奎星樓碑記,賜進士出身翰林院編修加三級汜水牛瑄書丹。堂腦有狀元故居八上灣嶺上有狀元牛鳳山傳臚牛瑄墓。

張培公追憶豫劇發源地“穆溝村”的歷史人物。

【一】(1)清朝時穆溝村御道旁有幾座為名人建的牌坊,天仙廟路西有“清旌表增廣生員牛琦繼室高夫人烈節坊”(汜水縣誌805頁)此碑為汜水縣進士,山西襄陵縣知縣趙國光撰文:“例授”修職郎侯選教諭恩貢生牛林科教思碑(汜水縣誌828—830頁),此碑為固始縣秦樹聲撰文:南腦南口路西“截取知縣牛子千先生教思碑”(汜水縣誌833—834頁)此碑為汜水縣進士魏連奎為恩師撰文,“四世一品”牌坊,狀元牛鳳山建在小西腦西口牛氏祖瑩邊。中嶽廟旁有“皇清欽賜耆老儒醫吉公諱凌雲字健庵懿行碑”。

張培公追憶豫劇發源地“穆溝村”的歷史人物。
張培公追憶豫劇發源地“穆溝村”的歷史人物。
張培公追憶豫劇發源地“穆溝村”的歷史人物。
張培公追憶豫劇發源地“穆溝村”的歷史人物。
張培公追憶豫劇發源地“穆溝村”的歷史人物。
張培公追憶豫劇發源地“穆溝村”的歷史人物。

(2)民國年間,豫劇泰斗(常香玉、崔蘭田之師)周海水先生和他的弟子“十八蘭”和穆溝村有不解之緣。一九三一年周海水帶弟子常香玉等人到開封演出受到穆溝村東窩牛師孔贊助,後來周把穆溝村視為基地,經常在穆溝村演出,學校西現留有老戲臺、東有戲房窯等遺址。崔蘭田拜南腦牛松茂為義父、常香玉、趙錫銘拜牛師孔為義父、湯蘭香(電影《花木蘭》中飾花母)拜小西腦禹士元為義父。一九四一年收秋時節,周海水帶領弟子在穆溝白天幫百姓幹活,晚上唱戲,舞臺口有幅對聯橫批“忙中取樂”,上聯是“好海水好銀聚好十八蘭”、下聯是“忙收秋忙看戲忙三五天”。牛師孔、禹士元、用六乘花轎迎娶並在穆溝村舞臺,為趙錫銘、湯蘭香舉行婚禮。周海水主婚,禮成後、周海水、周銀聚、張同慶及“十八蘭”部分演員同臺演出在梨園傳為佳話。此故事小西腦禹天保寫有“豫劇泰斗周海水”和他的弟子十八蘭在穆溝村”登在滎陽報上。

張培公追憶豫劇發源地“穆溝村”的歷史人物。

【二】(1)天仙廟、天仙廟是歷史非常悠久影響較大的道教建築。敬的黃帝原配嫘祖(玉仙聖母、神號太素元君、俗稱天仙又稱神姑奶奶)是至高無上的女神。二十世紀中期存留廟宇為長方形,北面中間為大殿後牆,東西兩側各有一圓門,大殿面南,殿前東南角有古柏,兩人合抱,樹幹繁茂,其中一大幹枝搭在主殿上,另有兩枝搭在兩個小廟上(或從廟中穿出)曰:一柏擔三廟,是汜水縣八大景之一,主殿正南方古戲樓一座,面對主殿,曲家溝教師牛宗保曾說過:“天仙廟原有一百單三廟”,佔地直到安樂溝嶺上。2017年村幹部牛志航發現一塊半截石碑,為重修天仙廟碑記。碑文顯示:天仙廟原有四十餘畝,建築年代久遠,具體不詳,是汜水縣、鞏縣、溫縣等地百姓捐建的(該碑現存村委大院,牛志航存有拓片)。村文化大院還保存有天仙廟,一通石碑(橫碑厚十釐米,長約一米,寬約60釐米,正面書“五當山朝頂進香碑”乾隆五十五年立。這兩塊碑是無價之寶,重修碑記說明了天仙廟的歷史、規模,五當山朝頂進香碑證明了天仙廟在道教中的崇高地位。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被破壞時一定在各地群眾中留下許多實物有待徵集。天仙廟每年三月十五、臘月初九初十有廟會。參會人數上萬,燒香許願敬神還願的人來自汜水、滎陽、廣武、密縣、鞏縣、溫縣、鄭州、洛陽等地。禹天保、趙雪梅、王珂、陳瑋著有“滎陽穆溝村道教之祭祀活動”。

張培公追憶豫劇發源地“穆溝村”的歷史人物。

(2)龍鳳寺。在馬鈴坡,現在遺址上有磚瓦等,是宋朝時一大寺院因惡僧反政府,禍害百姓被剿殺。小西腦禹天保,大西腦牛金保存有一戲劇錄像帶“龍鳳寺”,說的就是宋朝軍隊剿滅龍鳳寺惡僧的故事。

(3)馬鈴坡一帶是鄭州市人民政府考古認定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地下應埋有文物。火神廟。在大西腦口敬的是火神炎帝祝融,早年被毀,近幾年牛邦漢等人百般籌措資金恢復初見成效。中王廟。在谷山路口,文化革命中被毀,廟內古柏參天,神像多尊,對面有戲樓。龍王廟。在閆頂溝,坐北向南,後山半腰有石券窯洞,窯前三間神殿,文化革命被毀,現部分恢復。小周溝有土地廟和送子奶奶廟。牛氏家廟。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建成,現有舉人汝陽鹿邑教諭周正元撰文,恩貢生牛凌科書,“創修牛氏祠堂記”六品軍功牛登科咸豐九年

張培公追憶豫劇發源地“穆溝村”的歷史人物。

【三】(1)1859年“祖瑩樹柏記”等碑文,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時任校長丁其中,貧農代表牛水法把廟內八顆大古柏賣掉,八十年代修建學校又把東西廂房,大門等扒掉,拆除廟內部分設置,現僅存有照壁和大殿,另有禹氏家廟,存有禹國保從汜水運回的神主碑,周氏家廟,現存有“周氏歷代神主”牌位和一通神主碑,吉氏家廟,曲氏家廟等情況不祥。因本人從小上學,工作離家,只是退休後參與村文化大院恢復建設工作才瞭解一些,孤陋寡聞,道聽途說,不知者,謬誤者一定不少,誠望知情者修正添加。

(2)本村寺廟,牌坊等文化大革命期間拆除時許多匾石碑等文物留失百姓家中。現在上級政策正好,社會氛圍正濃,群眾熱情正高,機不可失,時不我待,趁一些知情老人還在,建議村委和有志之士,成立專門的戲坊窯組委會組織,指定專人負責,聘請有關專家指導發動各村群眾,儘早儘快徵集散落民間文物及十八蘭的歷史,整理十八蘭有關故事史料,籌措資金修復一些戲坊窯歷史文物,把穆溝村打造成一個豫劇發源地,豫劇演員拜祖的聖地。

張培公追憶豫劇發源地“穆溝村”的歷史人物。

(3)無愧祖先,造福後代。此事利在當代功在千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政府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將其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文化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

【禹天保.賙濟民.口述、張培公.整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