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公追忆豫剧发源地“穆沟村”的历史人物。

张培公追忆豫剧发源地“穆沟村”的历史人物。

【华夏慈善人物】10月17日下午,郑州慈善总会理事、豫网《豫慈善人物》主编、河南广播电视台《华夏慈善人物》栏目运营部主任张培公、为了弘扬中国戏曲文化,在荥阳市穆沟村开发“戏坊窑”,把“戏坊窑”打造成中国豫剧界的寻根问祖圣地,打造豫剧发源地,发掘历史,还原历史真相,采访了中国女子书画院副院长牛治强、穆沟村、牛超杰、袁天保、周济民等人,同时受到了穆沟村党支部书记牛林浩、村长牛万有、副村长牛志航的热情款待。

张培公追忆豫剧发源地“穆沟村”的历史人物。

据周济民、禹天保回忆:豫剧发源地穆沟村出过一门双状元,牛状元就是汜水县穆沟村人。“康百万庄园”十六屏(即十六块石匾)序中写到:“成皋牛状元(牛凤山)之子翰林院庶吉士牛瑄……”状元府下边路边立有“牛公义行碑”,是大清咸丰五年(1855年)巩县沿河二十多个村庄立的,碑文中有“……先生印凤山,开封汜水人,寄居巩、道光癸已科武状元……”(清朝时,巩县属河南府(洛阳府)管辖,汜水县亦称成皋县归开封府管辖)三是牛凤山,牛瑄等人一直说自己是汜水(成皋)人如:牛凤山撰文,牛瑄书的“明月坡小宗祠”碑文中写到“……先时居穆沟之堂脑,先伯祖不善治生产,家日益窘吾祖禀生巨川公以儒医称贫益不支……携两簏来明月坡……”牛凤山及长子牛瑄的进士卷落款题开封府汜水县,中进士后在各种场合说话,题字从来都是开封府汜水县(有时称成皋)。牛凤山和牛瑄在各地题字很多,如:“康百万庄园”十六屏中第十牛凤山及长子牛瑄的进士卷落款题开封府汜水县,中进士后在各种场合说话,题字从来都是开封府汜水县(有时称成皋)。牛凤山和牛瑄在各地题字很多,如:“康百万庄园”十六屏中第十五块石匾是牛瑄写的,落款是:成皋牛瑄拜书。(牛瑄长子是康百万家女婿)荥阳万山南索坡有一奎星楼,是牛瑄写的,碑文:创建文昌阁奎星楼碑记,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加三级汜水牛瑄书丹。堂脑有状元故居八上湾岭上有状元牛凤山传胪牛瑄墓。

张培公追忆豫剧发源地“穆沟村”的历史人物。

【一】(1)清朝时穆沟村御道旁有几座为名人建的牌坊,天仙庙路西有“清旌表增广生员牛琦继室高夫人烈节坊”(汜水县志805页)此碑为汜水县进士,山西襄陵县知县赵国光撰文:“例授”修职郎侯选教谕恩贡生牛林科教思碑(汜水县志828—830页),此碑为固始县秦树声撰文:南脑南口路西“截取知县牛子千先生教思碑”(汜水县志833—834页)此碑为汜水县进士魏连奎为恩师撰文,“四世一品”牌坊,状元牛凤山建在小西脑西口牛氏祖莹边。中岳庙旁有“皇清钦赐耆老儒医吉公讳凌云字健庵懿行碑”。

张培公追忆豫剧发源地“穆沟村”的历史人物。
张培公追忆豫剧发源地“穆沟村”的历史人物。
张培公追忆豫剧发源地“穆沟村”的历史人物。
张培公追忆豫剧发源地“穆沟村”的历史人物。
张培公追忆豫剧发源地“穆沟村”的历史人物。
张培公追忆豫剧发源地“穆沟村”的历史人物。

(2)民国年间,豫剧泰斗(常香玉、崔兰田之师)周海水先生和他的弟子“十八兰”和穆沟村有不解之缘。一九三一年周海水带弟子常香玉等人到开封演出受到穆沟村东窝牛师孔赞助,后来周把穆沟村视为基地,经常在穆沟村演出,学校西现留有老戏台、东有戏房窑等遗址。崔兰田拜南脑牛松茂为义父、常香玉、赵锡铭拜牛师孔为义父、汤兰香(电影《花木兰》中饰花母)拜小西脑禹士元为义父。一九四一年收秋时节,周海水带领弟子在穆沟白天帮百姓干活,晚上唱戏,舞台口有幅对联横批“忙中取乐”,上联是“好海水好银聚好十八兰”、下联是“忙收秋忙看戏忙三五天”。牛师孔、禹士元、用六乘花轿迎娶并在穆沟村舞台,为赵锡铭、汤兰香举行婚礼。周海水主婚,礼成后、周海水、周银聚、张同庆及“十八兰”部分演员同台演出在梨园传为佳话。此故事小西脑禹天保写有“豫剧泰斗周海水”和他的弟子十八兰在穆沟村”登在荥阳报上。

张培公追忆豫剧发源地“穆沟村”的历史人物。

【二】(1)天仙庙、天仙庙是历史非常悠久影响较大的道教建筑。敬的黄帝原配嫘祖(玉仙圣母、神号太素元君、俗称天仙又称神姑奶奶)是至高无上的女神。二十世纪中期存留庙宇为长方形,北面中间为大殿后墙,东西两侧各有一圆门,大殿面南,殿前东南角有古柏,两人合抱,树干繁茂,其中一大干枝搭在主殿上,另有两枝搭在两个小庙上(或从庙中穿出)曰:一柏担三庙,是汜水县八大景之一,主殿正南方古戏楼一座,面对主殿,曲家沟教师牛宗保曾说过:“天仙庙原有一百单三庙”,占地直到安乐沟岭上。2017年村干部牛志航发现一块半截石碑,为重修天仙庙碑记。碑文显示:天仙庙原有四十余亩,建筑年代久远,具体不详,是汜水县、巩县、温县等地百姓捐建的(该碑现存村委大院,牛志航存有拓片)。村文化大院还保存有天仙庙,一通石碑(横碑厚十厘米,长约一米,宽约60厘米,正面书“五当山朝顶进香碑”乾隆五十五年立。这两块碑是无价之宝,重修碑记说明了天仙庙的历史、规模,五当山朝顶进香碑证明了天仙庙在道教中的崇高地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被破坏时一定在各地群众中留下许多实物有待征集。天仙庙每年三月十五、腊月初九初十有庙会。参会人数上万,烧香许愿敬神还愿的人来自汜水、荥阳、广武、密县、巩县、温县、郑州、洛阳等地。禹天保、赵雪梅、王珂、陈玮著有“荥阳穆沟村道教之祭祀活动”。

张培公追忆豫剧发源地“穆沟村”的历史人物。

(2)龙凤寺。在马铃坡,现在遗址上有砖瓦等,是宋朝时一大寺院因恶僧反政府,祸害百姓被剿杀。小西脑禹天保,大西脑牛金保存有一戏剧录像带“龙凤寺”,说的就是宋朝军队剿灭龙凤寺恶僧的故事。

(3)马铃坡一带是郑州市人民政府考古认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地下应埋有文物。火神庙。在大西脑口敬的是火神炎帝祝融,早年被毁,近几年牛邦汉等人百般筹措资金恢复初见成效。中王庙。在谷山路口,文化革命中被毁,庙内古柏参天,神像多尊,对面有戏楼。龙王庙。在闫顶沟,坐北向南,后山半腰有石券窑洞,窑前三间神殿,文化革命被毁,现部分恢复。小周沟有土地庙和送子奶奶庙。牛氏家庙。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建成,现有举人汝阳鹿邑教谕周正元撰文,恩贡生牛凌科书,“创修牛氏祠堂记”六品军功牛登科咸丰九年

张培公追忆豫剧发源地“穆沟村”的历史人物。

【三】(1)1859年“祖莹树柏记”等碑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时任校长丁其中,贫农代表牛水法把庙内八颗大古柏卖掉,八十年代修建学校又把东西厢房,大门等扒掉,拆除庙内部分设置,现仅存有照壁和大殿,另有禹氏家庙,存有禹国保从汜水运回的神主碑,周氏家庙,现存有“周氏历代神主”牌位和一通神主碑,吉氏家庙,曲氏家庙等情况不祥。因本人从小上学,工作离家,只是退休后参与村文化大院恢复建设工作才了解一些,孤陋寡闻,道听途说,不知者,谬误者一定不少,诚望知情者修正添加。

(2)本村寺庙,牌坊等文化大革命期间拆除时许多匾石碑等文物留失百姓家中。现在上级政策正好,社会氛围正浓,群众热情正高,机不可失,时不我待,趁一些知情老人还在,建议村委和有志之士,成立专门的戏坊窑组委会组织,指定专人负责,聘请有关专家指导发动各村群众,尽早尽快征集散落民间文物及十八兰的历史,整理十八兰有关故事史料,筹措资金修复一些戏坊窑历史文物,把穆沟村打造成一个豫剧发源地,豫剧演员拜祖的圣地。

张培公追忆豫剧发源地“穆沟村”的历史人物。

(3)无愧祖先,造福后代。此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政府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文化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禹天保.周济民.口述、张培公.整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