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走”中国的外资大商超

外资大商超曾经在中国风光无限,但如今却纷纷仓皇而退。

约119亿,物美“拿下”麦德龙中国


10月11日,沸沸扬扬的麦德龙收购案终于有了结果。

麦德龙集团、物美集团和多点Dmall联合宣布,物美就收购麦德龙中国控股权已与麦德龙集团签订最终协议。交易完成后,物美集团将在双方设立的合资公司中持有80%股份,麦德龙继续持有20%股份。多点将成为麦德龙中国的技术合作伙伴。

根据协议,麦德龙中国未来将继续以“麦德龙”品牌保持独立经营,合资公司除了保留由康德领导的目前管理团队之外,还将保留现有的员工团队。麦德龙集团将在新合资公司七人董事会中获得两席,并将在合资公司治理中持续发挥作用。不过,对于此次交易案的金额,双方却并未透露。根据路透社此前的报道,麦德龙中国此次交易中的估值是19亿欧元,若物美80%的股份全部是现金收购,推算此次交易的金额在15.2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19亿。


“败走”中国的外资大商超



1996年,德国知名零售商麦德龙在上海开设了中国首家门店,2008年首度扭亏为盈并帮助麦德龙在全球创下655.29亿欧元的历史记录;在截至2018年9月的财年内,其在华销售额为27亿欧元,背景则是全球营收连年滑坡。

过度依赖企业会员客户的麦德龙,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正在日渐失去活力,而从数次传出麦德龙将出售的消息来看,也反映出麦德龙更希望借助外力来操盘其在中国市场的下半程。

在收购麦德龙完成后,物美也形成了“商超+百货+大卖场+便利店”的线下全业态场景的布局;对于麦德龙来说,在中国市场挣扎多年后终于卖身成功,而且卖出了不错价格,这是一场共赢的“合谋”。

48亿,家乐福中国卖身苏宁


6月22日,苏宁易购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苏宁国际与家乐福签订《股份购买协议》,苏宁国际将以现金48亿元人民币等值欧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的股份,并成为家乐福中国的控股股东。这是继年初收购万达百货之后,苏宁易购又一次购买线下零售资源。

家乐福于1995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是最早一批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外资零售企业之一,主营大型综合超市业务。在中国一度发展势头良好。但是进入2010年代后,在本土超市和电商的双重夹击下,家乐福中国的收入和门店数量开始进入下降通道,自2017年起,家乐福有意出售中国业务的传闻时有传出。两年来几度传出家乐福中国将被出售,这一传言终于成为事实。


“败走”中国的外资大商超



半年,沃尔玛关店15家


沃尔玛是美国最大也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商,2018财年营收达到5144亿美元。

进入2019年后沃尔玛频传观点信息。6月25日,沃尔玛淄博柳泉路分店停止营业。淄博柳泉路店关闭后,沃尔玛在山东将只剩下济宁一家门店。

据媒体统计,2012年沃尔玛在中国闭店5家,2013年闭店13家,2014年闭店17家,2015年闭店1家,2016年闭店13家,2017年闭店24家,2018年关闭21家,2019年至今沃尔玛关店数量已经达到15家。


“败走”中国的外资大商超



沃尔玛关店、大润发卖、家乐福卖……外资商超是怎么了?


十几年前,国外零售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带着掘金这个庞大市场的巨大信心而来,并投入了大量的资本和人力,却没有收获预想中的业绩。近年,外资商超带着巨大的体量,及对中国市场缓慢的反应速度等致命缺陷,一家家接连败北,走的走、卖的卖。

不仅是家乐福,乐购、易买得等外资零售企业已纷纷退出中国,留下来的外资超市则纷纷寻找本土合作伙伴。

2014年,英国零售商乐购撤离中国,宣布其在华业务被华润集团收购,结束了在中国长达10年的漫长征途;2016年,沃尔玛出售其中国线上零售业务,以换取京东的股权;2017年11月,阿里巴巴224亿港币拿下中国市场业绩排名第一位的大润发,直接和间接持有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集团36.16%的股份;2018年12月,法国零售商欧尚的中国业务被合作伙伴大润发接管 ;2019年以来,沃尔玛在华在全国范围内关闭超15家门店。

种种迹象表明,在中国这片曾经高速前进的“掘金地”上,外资商超风光不再。


“败走”中国的外资大商超


2014-2018年,各外资零售商撤退中国的具体时间和事件


纷纷溃败的外资大商超,纯属自己作死


25年前,当现代商超这一新鲜事物在神州大地崭露头角时,中国的消费者立刻被商超那明亮的环境、齐全的商品、任选的自由、服务的周全所吸引。

曾经,商超做为全国性品牌必须争夺的市场,它是品牌的展示窗口。你说你是驰名商标,现代商超里面有你的位置嘛?没有,那你就是吹牛。

而如今,大商超关门的越来越多,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生意一旦不行,管理层多半不去反思自身营销能力不足,反而将更多的风险嫁接给经销商,是造成大面积商超作死的节奏。各种条码费、进场费、合同续签费、返利、新店开张费等等名目繁多。

中国的外资商超,并不是以销售产品盈利,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收取各种费用维护生存。这是极为不健康的。有的商超为了赚取更多费用,想办法把经销商卖得好的产品锁码,逼迫经销商解锁,再收一次进店费。


“败走”中国的外资大商超



尤其是近两年,当销售额和利润下降后,商超不是积极想办法,联合经销商促销提升销量而是打起了歪主意,逼迫经销商签订销售任务和利润任务,只要完不成就让经销商补利润。想尽一切办法从上游赚钱,失去了超市盈利的重心。

超长账期、超大费用、经销商不但不赚钱,逐渐发现自己越来越赔钱了!

这种不健康的零售现状,被迫成就了中国独特的电商销售奇迹。正是这些不平等的销售条款,使便利店等私人超市迅速崛起。我们一边在骂生意不好做,一边诅咒电商,责怪马云抢了实体店的生意,请问:一个没有新品、没有市场活力、没有众多供货商支持的超市,能走多远?一个不顾合作伙伴死活的商户,能活多久?凭什么有竞争力?凭什么拿到好产品?高毛利?更多促销支持?

除此之外,部分和大商超合作的经销商合同续签费已经高达几万、几十万了,把全年的销售额一算,商超的各项合同费用就占据超市供货额20%以上,让经销商加价多少啊?这还不包含商超的陈列费用、促销折让、促销员费用等等。再加上电商侵蚀传统商超的市场份额,如此延续下去,逼着消费者改地儿了,恶性循环!

不好的商超,生意差,压榨经销商。好的商超,比经销商还要牛。这就是如今外资商超纷纷倒下的重要原因之一,背弃合作伙伴的商业行为,注定走不长远!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