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國際學校媽媽,對孩子讀了2年國際學校的反思

這幾年,越來越多家長想送寶寶來泰國讀國際學校。泰國國際學校的確很多,而且大部分都很有名氣,學費也比國內國際學校便宜不少。

到底要不要送寶寶來?有錢就行了嗎?還有哪些現實的問題和挑戰?

一位國際學校媽媽,對孩子讀了2年國際學校的反思

帶著這些問題,暹羅妹兒特約了一位朋友、同時也是一位國際學校陪讀媽媽,來做了這一期分享。

以下是原文,希望對各位意向送孩子上國際學校家長們有所幫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對孩子讀了2年國際學校的反思



#寫在前面的話#

一個多月前,一位小妹妹(暹羅妹兒)讓我寫寫自己對孩子讀國際學校的觀點和感受。

一直在思考,怎樣把無邊的散亂想法,輸出成有形的觀點。

今日,大雨,孩子自己在寫作業,我試著下筆。


01#讀國際課程的初衷#

我在工作中越發覺自己的儲備不足:不僅僅是知識層面上的,還有是對環境的困惑產生的困頓。

那時孩子也面臨小升初階段,他的個性和思維,在公立學校裡,自信心越來越差。

沒有太多準備,我們就一起來到泰國讀書。由於我也要讀書,因此在選課程選學校的時候,都是優先考慮我的便利。

而且,最開始,我們也只是抱著試一試、不行就回去的心理,也沒有做長期規劃。


一位國際學校媽媽,對孩子讀了2年國際學校的反思


02#讀書究竟讀什麼#

大多數情況下,我不太願意多說孩子,我只是反覆地告訴他:“遇到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是任何時候讓你不煩躁的法則。

第一年,我忙於自己的學習,真正投入到學習中,才發現自己的基礎有多薄弱,才真正去理解了那句話“你想得多,就是書讀得少”;

才了悟到書本的知識只是一個基礎,怎麼理解,怎麼總結,怎麼去應用才是關鍵。

我認為自己的收穫很大,也跟孩子說:就是隻蝸牛,也會爬到終點。

孩子第一年也遇到很多的問題:語言能力的不足,課程設置的不理解,青春期的萌芽…

那時候,想罵人和想流淚的感覺經常衝動地跳出,讓我自己都覺得自己很陌生。

但,我一直也感謝自己的性格和遇到的朋友們。

發現了問題,不是要解決嗎?

果斷地和孩子探討是否需要轉學;和朋友一起去看學校,一起了解課程設置,一起帶孩子去一家家考試和麵試。

累是肯定的,還有孩子那段時間因為自信不夠,反覆的情緒變化,讓人的心理如坐過山車。

可現在回頭去看,一切都是過程。

無論孩子還是我自己,都從中收穫滿滿——最大的收穫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要去爭取——就是最閃光的“內驅力”。

我經常打趣:這才是真正的場景教學。


一位國際學校媽媽,對孩子讀了2年國際學校的反思


03#國際課程真的好嗎?#

這個問題還真是見仁見智。

對我來說,最基本的觀念是:家長要真正瞭解自己的孩子,並且對孩子有一個正確的評估。

孩子的可塑性是都很強,可正因為是孩子,所以變化最大,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

在國際課程裡,語言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是基本要求,如果這兩樣基本能力,家長不重視,在國際學校中學階段後,孩子的自信心沒有建立起來,挫折感和無力感會把孩子帶入負循環。

這是因為在中學階段,無論哪種課程,還是要以學術能力打底,換句話來說,還是要求功課好。

運動,藝術,社交和領導力,那是對學有餘力的孩子才有錦上添花的效果。

並且,國內的課程評價體系大多數是考到考分,標準答案下孩子很容易找到套路。

而國際課程需要孩子有自己清晰的觀點,用嚴謹的邏輯表達出來。這無疑是對孩子的閱讀量和寫作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還有一個無法迴避的現實是:大部分的亞裔民族,因為資源稀缺,貧富不均造成的競爭意識,對孩子的教育都是家庭的重頭戲,“劇場效應”自然形成。

在我們自己的文化裡,“自掃門前雪”的思維意識也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孩子在國際課程中真正去理解明白“合作和競爭”這一概念的理解。

我也就孩子回去和留下,跟孩子爸爸和孩子討論甚至爭吵過幾次,後來我們尊重孩子的選擇:繼續支持他。

對我而言,孩子在完成第二年的學習後,可以對他說一聲:祝賀你,你值得你所收穫的。

看得見,他已經進入“正循環模式”。無論是在學習自主性,時間管理,情緒控制,社交能力和領導力等方面都在進步中。

雖然,偶爾還是會有小偏差,但我也學會了:什麼叫真正的接納他,也明白這是他學習成長的過程——犯錯的過程。

從這些角度來看,我們雙方都又是收穫滿滿。

一位國際學校媽媽,對孩子讀了2年國際學校的反思


04#經濟的負擔#

很多人確實認為讀國際學校是貴,我也不否認這一點。可在國內,把補習等隱性花費算上,相差也沒有那麼懸殊了。

我也要感謝我的家人們,當我們做了這個決定,明確了方向後,對我們的理解和支持。

在實施的過程中,讓孩子和我們發現如何正確的面對物質需求也是一項學習。

孩子爸爸認真工作,我也找點零碎的工作,孩子也拿到他的獎學金,一切反而更容易心靜下來。

錢,是當代社會里不可迴避的話題,人畢竟要先生存,才能談精神。可現在,我也和孩子在探討,消費社會里,是我們在消費物品還是物品在消費我們?

我倆都好吃,也學會了自己怎麼買好菜,做好吃的;也學會了,在開心或者勞累的時候,也不虧待自己,出去瀟灑一回。

好像,很多時候,快樂是容易的事情。人生百態,冷暖自知。反而在玩具不多的時候,孩子更加學會分享和交流,學會記住別人的好,並且逐漸明白“感恩”的含義。

我們和他之間,在經濟上,坦白說出一切,有多少錢,錢該怎麼花,你的消費需求是什麼,一條一條有計劃有目標,親子感情反而信任感更高。

他已經明白:父母最大的開支在教育上,並不是要他回報,而是父母有父母的責任,同時,他提前享受了這份責任,那成年後,他自己要為自己負責任。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就是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在這複雜的世界前行嗎?

讀書重要,知道這個世界如何運行,知道如何過日子,也重要。

一位國際學校媽媽,對孩子讀了2年國際學校的反思


05#身份認同#

孩子出來讀國際課程,接觸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身份認同很重要。

我一直都說:你的基因就決定了你的身份。孩子的中文,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我一直都鼓勵他堅持。

遇到社會問題的時候,我也鼓勵他先想:Advantage VS Disadvantage,讓他這種思維去清楚的知道一些現象不能代表本質。

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個人先做好自己該做的,沒有能力的時候,先留善不作惡就是美德。

寫了這麼多,反而越發堅定我的想法:只問過程,不想結果。

為什麼這樣?原因很簡單,過程中用對了方法和步驟,一切都水到渠成。

分享這麼多,希望對需要的人有幫助。


#結束語#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讀者,不同的解讀,但希望不要誤讀。



*特別鳴謝:感謝A&Y媽媽在工作生活之餘,專門抽出時間來做了這篇分享;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