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不要劉邦的三萬戶封邑,只求一座少數人才知道寓意的小縣城

帝王心術是每一任皇帝的必修課,這門課不及格容易出現皇權旁落、臣權獨大的情況。一位雄才偉略、開疆拓土、功績卓越的好皇帝,帝王心術必然不差;不過,帝王心術好,也未必是位好皇帝。西晉王朝是司馬家建立在權謀詭計上的,帝王心術比晉宣帝司馬懿、晉文帝司馬昭、晉景帝司馬師(前面三位全是追封)、晉武帝司馬炎四位西晉奠基人更強的皇帝少之又少。權謀往往是皇帝通往成功的一條捷徑,不過不能常用,或者說不能明顯使用,不然會失去人心支持。皇帝做久了,做什麼事情都會帶有一點權謀之術,不然坐不穩皇位,尤其是開國之初、統治根基不穩時。


此人不要劉邦的三萬戶封邑,只求一座少數人才知道寓意的小縣城


劉邦是中國歷史第一位布衣皇帝,史書沒有記載他祖上出過顯赫人物,連縣令都沒有。劉邦48歲起義,54歲稱帝,迅速進入皇帝這一角色。開國之初,劉邦殺過不少功臣,臨終前還念著要殺死自己沒做錯事的好兄弟樊噲。劉邦和朱元璋在對待功臣這一方面有點像,剛建國稱帝,重重有賞,等到局勢差不多穩定,就來卸磨殺驢。韓信、臧荼、張敖、韓王信、彭越、英布、李善長、劉基、胡惟庸等都慘遭毒手。

公元前202年2月3日,劉備在洛陽南宮論功行賞大宴群臣,興高采烈地和群臣交流打天下的經驗:“運籌帷幄,我不如張良;鎮國撫民,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張良、蕭何和韓信功勞最大,被當時的人和史書稱為“漢初三傑”。蕭何為首功,封為酇侯,食邑萬戶,位列眾卿之首,還獲得劍履上殿的榮譽,父子兄弟還沾他光封爵。開國第一侯,非蕭何莫屬。而韓信則成異姓藩王楚王,得封國楚國。這樣看來,漢初三傑中張良是混的最慘的。


此人不要劉邦的三萬戶封邑,只求一座少數人才知道寓意的小縣城


張良封留侯,得留地(今江蘇沛縣),封邑不多,屬於開國功臣中的中末流。劉邦是刻薄寡恩的人嗎?當然不是,他是一個真性情的人。張良的佐策入關、鬥智鴻門、暗度陳倉、下邑奇謀、虛撫韓彭、攻滅項羽、勸都關中等計策,在劉邦最需要的時候提供了巨大的幫助,起決定性的定鼎作用。張良如此戰功,劉邦心裡清楚,但他為什麼還是隻給張良這樣的封賞呢?其實這些封賞不是劉邦給的,是張良自己要的。相信很多人會詫異,還有人不要這些東西?曠古奇聞。聯繫時代背景,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合理的答案。


此人不要劉邦的三萬戶封邑,只求一座少數人才知道寓意的小縣城


洛陽論功行賞前,劉邦特地告訴張良:“你可以從諸國最富饒的齊國中選擇三萬戶為食邑,自己任意選取,我都應允。”若是碰上其他人,肯定立馬答應下來,找到地圖劃地盤去了。張良不是,他辭封,理由還相當充分:一生夙願已經了卻,如今國家穩定,病魔纏身、體弱多病,陛下給我一個小地方孤獨終老便好。張良選取的小地方小縣城正是留地(今江蘇沛縣),他與主公劉邦初次相遇的地方。這個地方的寓意很少人知道,張良如此說,劉邦自然知道他是懷念當初相遇。心中感動,不可言喻。


此人不要劉邦的三萬戶封邑,只求一座少數人才知道寓意的小縣城


張良這樣的選擇還有明哲保身的考慮,“敵國破,謀臣亡。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類教訓太多了,張良可不想晚年步入斷頭臺。後來張良幫助劉盈保住太子之位,更是犯了劉邦忌諱,但沒有立即出手收拾。張良感知到危險,專心修道、崇信黃老、閉門不出、欲輕身成仙,差點餓死家中。試想,若是張良受封三萬戶,發生這種事情,劉邦能容得下?不會欲除之而後快?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