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妈有绝技,手指上下翻飞编苇席40年,城里人都买不到


白洋淀是我国北方种植芦苇面积最大的地区,改革开放初期,白洋淀芦苇的利用率非常高,制成苇席、苇帘、芦苇画等商品销往海内外。在当时,芦苇是白洋淀畔村民的“香饽饽”,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加工芦苇赚钱养家。

时过境迁,近年来,芦苇制品销量萎缩,价格低迷,当地加工芦苇的人群大幅减少。以前淀边各家门口每天有成垛的苇席等中间商回收,现在淀边的街道上已经很难看到成垛的苇席。“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有少数上年纪的老人还在坚持做。”一位村民如是说。

69岁的村民徐三响老人仍坚持每天编织苇席。徐三响年轻时嫁到端村后,从20岁就开启编苇席生涯,在生产队做工期间,由于她编苇席的速度快、质量好,成了名气响当当的行家里手,一般村民一天最多做一个,徐三响一天可以做2-3个。


直到现在,村民都称她“巧手”三响。“从嫁到端村到现在,基本上天天在编苇席,手上活计基本上没有断过。”徐三响蹲在未完成的苇席上低着头边干活儿边说,只见她双手熟练地将长短不一的芦苇条织在一起,手指翻飞就把席子编制好了。

家里大厅就是徐三响编苇席的工作场地,春夏秋冬全部如此。一把自制的铁质“编刀”伴随徐三响数十载,“编刀”被磨得发亮。在编苇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扎伤手指,在它的左手中指上缠了一圈创可贴。

“年轻时,靠这些苇席卖钱过日子,养家糊口。现在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不再靠编苇席过日子了。”早年间苇席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徐三响对苇席的感情非常深,对当前的生活状态非常满足。

“几十年做过来,舍不得丢下这手艺,我就坚持每天做一两个,权当找点事做。”徐三响说。现在徐三响每做一个完整的苇席可卖二十多元。

“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不会编苇席也不愿做,自己家孩子们在外忙工作也没时间学,恐怕将来就失传了。”说到白洋淀苇席将来的命运时,徐三响皱起了眉头,仰天长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