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死後82年,隨著一封密信的現世,為何時人感慨諸葛亮終於可以瞑目了?

歷史茶坊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姜維是蜀漢後期蜀國的大將,也是當時人才凋敝的蜀國唯一能夠與魏國相抗衡的大將。在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了其繼續北伐的遺志,在他一生中“九伐中原”,但結果也基本如諸葛亮一樣,都是無功而返。

從客觀來說,蜀國是當時國力最弱的一國,在滅亡之時人口也就94萬多人,同時期的魏國有500多萬人,吳國也有200多萬人,以這樣少的人口還維持著大約10萬左右規模的軍隊,基本上已經是窮兵黷武的境地了。

蜀漢的滅亡還要從公元262年說起,當年姜維進行了他一生中最後一次北伐,在遭遇鄧艾之後大敗而歸。實際上到了後期,鄧艾就成了姜維的剋星,基本每次遇到鄧艾,姜維都會失敗。

262年的那次失敗之後,很快成都就流言四起,認為姜維無能,這個時候的姜維也知道不能回到成都了,一旦他回去,很可能會被朝中的反對勢力給弄死。所以他上書劉禪,在沓中吞併,劉禪也接受了。

我們從地圖中可以看到,沓中臨近魏國,遠離蜀國政治中心成都,一來可以避禍,二來也是一個屯兵的好地方,可以很好地防禦來自魏國的進攻。

當姜維在沓中屯兵的時候,他也不忘國事,上書劉禪要注意幾處險要的地段,要劉禪在那些地段分兵把守,但沉迷於聲色之中的劉禪根本沒當回事。

公元263年,魏國出動三路大軍16萬人進攻蜀國。一路是鄧艾部,從臨洮出發進攻沓中方向的姜維部;一路是諸葛緒,從臨渭出發策應鄧艾,從背後進攻姜維;一路由鍾會領軍,是進攻蜀國大軍的統帥,從長安出發,進攻漢中。

很快魏軍就拿下了漢中,而姜維此時正在沓中方向和鄧艾對峙。發現情況不妙的姜維很快就調轉部隊,與漢中撤下來的部隊集結在了劍閣,與鍾會對峙。

而鄧艾則帶領一支奇兵,繞過了劍閣險道,翻山越嶺直接出現在了成都平原。此時的劉禪才如夢初醒,連忙打來姜維的上書,發現只要按照姜維所說在險道上分兵把守,鄧艾也是不可能會出現在成都平原上的。但為時已晚,不得已由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領軍在綿竹大戰鄧艾大軍,結果綿竹大戰蜀軍戰敗,諸葛瞻和諸葛尚父子雙雙戰死。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劉禪選擇了投降,至此蜀漢滅亡。

在劍閣收到投降消息的姜維仰天長嘆,但他並沒有放棄。當時的姜維已經59歲,看人看的非常地準,他根據自己的瞭解,認為魏軍統帥鍾會實際上是個野心極大的人,不會甘於人下。於是他選擇向鍾會投降。

姜維的計劃就是詐降鍾會,慫恿鍾會反叛,然後乘亂恢復蜀國。那麼這個計劃可行麼?可行。在姜維投降鍾會之機,他寫了封秘信給劉禪,內容如下:

“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這也證明了他的真實想法,詐降鍾會,擾亂魏國,乘亂復國。這封密信是在姜維死後82年,公元347年恆溫平定巴蜀在成都偶然發現的。

姜維剛投降鍾會,就向鍾會獻策:除掉鄧艾,控制住蜀國境內的全部魏軍,然後和他率領的蜀軍一同進攻長安,如果成功可以奪得天下,即便失敗也可以退回成都封疆裂土,做個土皇帝。

姜維果然沒有看錯,鍾會確實是個野心極大的人,他不會甘心居於人下,他是個一心只想當老大的人物。這個計劃鍾會會接受麼?肯定會!為何?因為鍾會這一生如果想當老大,也只有這次機會了,統帥了16萬大軍的兵團,但是還差一個因素,就是蜀中勢力的支持,現在有姜維的大力支持,所以這個因素也成立了。

鍾會當然會掂量這個計劃的可行性了,蜀中的16萬魏軍再加上姜維帶領的至少5萬蜀軍,一起有21萬人之多,是當時三國最大的兵團,而且沒有之一!

魏國500萬左右的人口,軍隊人數最多50萬人,除去他帶的16萬人,還剩下34萬人左右,而這些部隊中,有20萬人要防守東吳,10萬人左右要在全國各地駐防,還要防範北方遊牧民族,在長安地區的魏軍也就5萬人左右,頂多能湊上10萬人。而他一旦實行了這個計劃,能夠進攻長安的部隊可以達到20萬人,當然是勝算極大的事情!

鍾會和姜維可以說一拍即合,姜維很快又獻出了一策,除掉鄧艾這個眼中釘,肉中刺。他們截下了鄧艾迴復朝廷的信件,把給朝廷的上書改的極為傲慢,尤其是對司馬昭,充滿了鄙視之情。同時他們又上報魏國朝廷,說鄧艾有反叛之心。魏國朝廷很快就下旨捉拿鄧艾,於是他們拿著聖旨來到成都,拿下了鄧艾,當然還沒等鄧艾被送到長安,在路上就除掉了鄧艾。

此時鐘會和姜維要做的就是準備謀反了,但是這需要時間,尤其是在蜀中的魏國將領,要逐步地換上鍾會自己的親信,把不服從鍾會的一個一個地除掉。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司馬昭察覺出了鍾會的想法,就表示要到成都慰問鍾會。鍾會和姜維收到信函之後也知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於是就組織了成都的軍官召開宴席,打算在宴席上宣佈反叛的事情。由於計劃倉促,當時成都的很多軍官都對鍾會的這個想法表示了反感,從而引發了兵變,在兵變中,鍾會和姜維雙雙遇難。

雖然說姜維的復國計劃沒能成功,但是他在臨死之前除掉了鍾會和鄧艾,也算是為蜀國報了仇了吧。


老威觀史


姜維本是魏將,先是叛魏歸蜀,後又叛蜀降魏,又唆使他人叛魏,導致身敗名裂,為世人所不齒與痛恨。以上是千百年來對姜維的差評。

然而,在姜維死去82年後,一本密信的現世,給姜維正了名,平了反,昭了雪。

據《華陽國志》記載:姜維降魏後,給劉禪寫了一封的密信:“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原來姜維是古代版的《無間道》,是為光復蜀漢的詐降,降是假,借鍾會的刀,除鄧艾,再除鍾會是真。

據東晉孫盛在《晉陽秋》中交代:“盛以永和初從安西將軍平蜀,見諸故老,及姜維既降之後密與劉禪表疏,說欲偽服事鍾會,因殺之以復蜀土,會事不捷,遂至泯滅,蜀人於今傷之。”

據《世語》記載,姜維被魏軍刨開肚腑後“膽如斗大”。姜維之忠勇,自此天日昭昭、日月可鑑。



姜維死於264年,到永和初年345年,已將近82個春秋。孫盛本人雖然對姜維很反感,但還是良心公正的地幫姜維平了反。

諸葛亮泉下有知,終於可以心安了,因為他沒有看錯姜維!


小熙為人人



諸葛未亡猶是漢,姜維不死尚為劉。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姜維被任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平襄侯。姜維為了繼承諸葛亮的遺志,曾率蜀軍九伐中原,也算是一片赤誠了。263年,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鄧艾偷渡陰平,劉禪不戰而降。隨後姜維也投降鍾會,正是姜維投降,深受非議,認為姜維不忠。然而姜維死後82年,東晉桓溫平定成漢政權,其部下孫盛卻找到了姜維寫給劉禪的書信,而這封信卻證明了姜維的清白,這究竟是為何,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僅供參考)。


首先分析書信為何能證明姜維清白。鄧艾兵臨成都,劉禪投降後,即刻要求姜維放下武器投降,姜維也深感自責,有負諸葛亮重託,便向鍾會投降。而八十二年後,孫盛在屬地發現的姜維寫給劉禪的書信,上面這樣寫道: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這大概意思是說,讓劉禪投降後先忍辱負重,姜維自有辦法重新振興蜀國。這一句話充分表明,姜維是中心耿耿,即便是劉禪投降了,他對匡扶漢室依然不死心,由此可見,姜維的投降是別有用心,並非是真心投降鍾會,而是想尋找機會再次復國。那麼這封信是否屬實,姜維又如何復國?以下做簡要分析。


其次分析姜維信中為何所言屬實。姜維所說的話是肺腑之言,而其對蜀漢也是一片赤誠,從他後來的所作所為就可以得出結論。演義中曾這樣描述。姜維投降鍾會並非真心,而是想借鍾會之手復國。姜維也正是看出鍾會和鄧艾有間隙,二人都想爭奪功勞,表面和諧其實勾心鬥角。可以說姜維對鄧艾也是恨之入骨,畢竟是鄧艾滅掉了蜀國。姜維於是離間鄧艾鍾會,而鄧艾滅蜀後,居功自傲,鍾會也是坐立不安,他並不想讓鄧艾在蜀漢位高權重。


於是姜維便讓鍾會上書司馬昭,謊稱鄧艾在蜀漢籠絡人心,私自闊軍,意圖傭兵自立。司馬昭雖不苟同,但他也深知,鄧艾也是志向遠大,很有可能成為司馬家發展的障礙,於是就命衛灌前去收押姜維父子,回到洛陽後,鄧艾父子劉備處決。鄧艾死後,司馬昭也對鍾會起了疑心,親自率軍十五萬駐紮長安,聲稱歡迎鍾會凱旋,然而鍾會也不是傻子,如果司馬昭真的是為了歡迎自己的,又為何率大軍前來?


姜維見時機已經成熟,便告誡鍾會:這是司馬昭在懷疑你,主上懷疑臣下,臣下也會不久將死。鍾會便詢問姜維如何應對,姜維乘機讓鍾會在成都謀反,至少也可以像蜀漢一樣稱霸一方,鍾會欣然答應。顯而易見,姜維意圖利用鍾會復國,因為鍾會不是姜維的對手,只有鍾會帶領二十萬大軍謀反,姜維才有機會復國。


再次姜維死於亂軍之中,加上後人對他的評價,也能驗證這封書信的真偽,姜維的清白。姜維策反鍾會後,便召集隨軍官員商議謀反之事,但官員們因家眷都在洛陽,不願謀反,鍾會便商議將官員們全部殺掉。只可惜不幸走漏了消息,監軍衛灌星夜率軍殺到,鍾會被射殺,而姜維也死於亂軍之中。以姜維的聰明才智,他斷然不會參與曹魏謀反之事,又何必犧牲自己的生命呢?顯而易見,姜維是想匡扶蜀漢,只可惜功未成而身先死。


演義中第一百一十九回,毛宗崗對姜維所做之事,也有這樣的評價:

姜維欲先殺諸魏將,然後殺鍾會,而復立漢帝,其計不為不深,其心不為不苦……然而艾滅而衛灌不滅,則天下未可強也。

顯而易見,毛對於姜維投降是持認可的態度,他更認可姜維是為了復國,並稱贊姜維用心良苦,而82年後發現姜維寫給劉禪的密信,也與史料中記載的姜維之行為不謀而合,由此足以證明兩姜維的忠心,說明姜維的清白,因此世人才認為,姜維真正的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而諸葛亮也可以瞑目了。

你是如何看待姜維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姜維是誰?

姜維(202~264)是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是蜀國軍師諸葛亮唯一的接班人。

諸葛亮臨死前把自己多年珍藏的兵書戰策交給了他,把製造連弩的方法和圖紙交給了他。囑託他一定要好好輔佐後主劉禪,可以說他是諸葛亮最看重和寄託希望的人。

諸葛亮把振興蜀國的重擔交給了姜維,然而就在諸葛亮去世30年後,這個被諸葛亮看好的徒弟,蜀國的大將軍姜維卻投降了魏國。


▲姜維

一石激起千重浪,天下為之大譁,都說諸葛亮一生能掐會算看透人心,然而這次選接班人卻看走了眼,事實真的如此嗎?

就在姜維死去82年後,也就是公元346年,一封密信的現世揭開了姜維投降的事實真相,讀了這封信後,人們對姜維有了新的認識,人們由衷的感嘆,諸葛亮可以瞑目了。

這是一封怎樣的密信呢?

咱們先看看姜維死後82年中歷史的走向:蜀國滅亡後,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代魏立晉”,司馬炎就是西晉的開國皇帝。

司馬炎死後他的傻兒子司馬司馬衷繼位,後來司馬衷被醜皇后賈南風毒死。賈南風把持朝政,這樣就引起了司馬家族“八王”的不滿,隨之爆發了“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

十幾年的內亂使西晉國勢迅速衰敗下來,北方的少數民族乘亂入侵中原,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五胡亂華”。

最終西晉僅存在了52年就滅亡了。

司馬家族的後人司馬睿南渡在建康(南京)建立了東晉。司馬睿就是東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睿死後,他的兒子司馬紹繼承了皇位。

姜維的密信就是在司馬紹當政時發現的,時間在公元346年的秋天(剛好離姜維死去82年)。

話說這年秋天,晉明帝司馬紹的女婿桓溫進行了北伐,桓溫是東晉權臣,官拜大將軍、大司馬。



桓溫北伐指的是率軍消滅佔據在原蜀國成都的成漢政權。成漢政權是指西晉末年,由於“八王之亂”造成的群雄割據,當時益州蜀郡的巴氐族領袖李特率領難民起兵反晉,最後佔領了四川成都稱帝(即原蜀國的國都),國號為成漢。

桓溫帶領著東晉大軍秣兵厲馬,一鼓作氣拿下了成都,李特投降,成漢政權隨之滅亡。

就在打掃戰場時,桓溫的屬下孫盛找到了姜維曾寫給劉禪的一封密信。桓溫看罷熱淚盈眶,哽咽的說道,諸葛丞相可以瞑目了,姜維沒有背叛蜀國。

原來在發現這封密信的82年前,姜維在前線和鍾會正在死磕時(鍾會是魏國名將,是三路滅蜀大軍的主要將軍),後主劉禪在投降派樵周等人的勸說下自縛而降。蜀國滅,劉禪同時命令姜維放下武器,就近投降鍾會。


▲姜維被殺

國家沒了,姜維沒辦法投降了鍾會,這就是人們後來傳說姜維投降魏國的原因。

有人說了,姜維為什麼不盡忠而死呢?原來他有自己的打算,姜維計劃策反鍾會,然後藉助鍾會的力量復立蜀國,最後殺掉鍾會,擁立劉禪再次登基。

就在姜維縝密策劃下,鍾會果然上當準備造反,姜維的計劃馬上就要實現,高興之餘他給後主劉禪寫了這封密信:其中有這樣幾句話【“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意思是說,陛下你忍耐幾天,只要我造反成功了,你還接著坐你的皇帝。


▲姜維和諸葛亮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就在造反前夜不慎走漏了消息,鍾會和姜維被監軍衛瓘帶領的魏國軍隊亂刀砍死,講實話姜維就是一個悲劇英雄。

所幸在姜維死後82年,這封密信被發現面世,最終洗去了蒙在他身上的不白之冤。


秉燭讀春秋


姜維,先為魏將,後在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時,因各種原因而不得不投降於諸葛亮。之後,姜維一直受到諸葛亮重用。諸葛亮逝世於五丈原後,姜維成為了當時蜀漢將領中最為出彩的一位。而後,掌握軍權的姜維,前後展開了九次北伐,但最終還是未能夙願,甚至因為生前的一些舉動,還被灌上罵名。直到密信曝光時,姜維才得以平反。而恆溫看到密信,感嘆諸葛亮終於可以瞑目的原因,如下。

其一,諸葛亮生前賞識和重用姜維,有名義上的“師徒”情分。

在建興六年(228年0,諸葛亮為了把蜀漢的內部矛盾轉移,實施了北伐計劃,兵出祁山。而姜維,當時就是天水郡的參軍,在第一戰線上。因為諸葛亮所率領的蜀漢軍隊,氣勢如虹,使得周邊的郡縣都望風而降。

在這種情況下,姜維就遭受了太守馬遵等魏國官員的排斥。

<strong>

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姜維只好投降於諸葛亮。諸葛亮看到姜維的才能後,十分歡喜,並有了讓他傳承衣缽的心思。因此,姜維被諸葛亮帶在身邊,每逢遇到戰事,姜維都會在諸葛亮的身旁聽從指導。

甚至,諸葛亮還把自己以前整理和學習過的一些書籍都贈送給了姜維,嚴格要求姜維把它們看完,學完。而姜維也不負所托,軍事才能一路增進。到諸葛亮逝世時,姜維已經被提拔到衛將軍的頭銜了。


因此,在兩人這種亦師亦友的關係下,姜維的一舉一動都會帶上諸葛亮的影子。在蜀漢被鄧艾和鍾會所覆滅時,姜維就假投降於鍾會,想忍辱負重而找機會為劉禪復國。但是,因為當時所知道這件事情的,就只有劉禪,以及姜維身邊的幾個人。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手握軍權的姜維投降,就會被不知情的人謾罵,連帶著,把諸葛亮的“識人不明”也罵上了。

其二,諸葛亮的夙願就是“光復漢室”,不負所托。

諸葛亮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自加入劉備集團後,就為了“光復漢室”這個理想而不停的奔波。而為了實現這個理想,諸葛亮的重要一步,就是“北伐”。

在諸葛亮前後五次的北伐中,有佔據上風的,也有被打壓的。而最後,勞累成疾的諸葛亮,也逝世在五丈原。而當時,諸葛亮最理想的軍事接班人,就是姜維。但是,姜維接手後,卻被費禕等人限制了發揮。

直到費禕被刺殺死,姜維才真正的獨攬軍事大權,有了權力自由。之後,姜維恪守諸葛亮的遺言,不斷地訓練和發展士兵,才展開前後九次北伐。但是,所謂十次成功不抵一次失敗。姜維的所有努力,在姜維假投降之後都付之東流。

不知情的人士,一直對著姜維謾罵,認為他辜負了諸葛亮的重用,認為他有負於蜀漢的栽培。長期下來,使得諸葛亮這位生前被人敬重的丞相也蒙上了羞恥布。直到密信的揭發,才平反過來。人們也終於知道姜維的用心良苦,也知道了姜維自始自終沒有忘記諸葛亮的夙願。

可以說,姜維在政治上或許有些不足。但是,在軍事上,對於蜀漢,對於劉禪,甚至是對諸葛亮,姜維是可以拍著胸脯說,他對得起他們的。

<strong><strong>

韶華傾夢


公元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時蜀漢大將姜維,廖化率軍駐守劍閣抵禦鍾會大軍,然不想魏將鄧艾竟兵行險招,偷渡陰平,兵鋒直指成都。蜀主劉禪聞鄧艾兵至,最終放棄抵抗,開城投降,遠在劍閣的姜維聽聞劉禪降魏後痛心不已,然木已成舟,姜維無奈只得投降鍾會,然而也正是這一降,讓一代名將姜維揹負了頗具爭議的降將之名。姜維未能盡諸葛之志,不能以死報國,實有負諸葛所望!

直到姜維死後82年,隨著一封密信的現世,時人方知姜維乃真英雄,諸葛武侯在九泉之下可以瞑目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封密信中到底又寫了什麼呢?

知遇之恩

姜維本是曹魏邊地的一員小將,所幸諸葛亮慧眼識才,在姜維隨著邊城投降蜀漢後將他帶在身邊予以重用。不僅多次提拔他的官職,後來更是將自己畢生所學傾囊相授,將姜維視為自己的接班人。所謂“千里馬常有,然伯樂不常有”,可以毫無保留的說:是諸葛亮成就了姜維,若無諸葛,則無姜維。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一代賢相終究還是在興復漢室的道路上倒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留給後人無盡嘆惜!時諸葛亮臨終前告知姜維,要他終身效忠漢室,莫忘恢復漢室之志。然成都破城後,堅守劍閣的姜維並未戰至力竭,而是選擇了投降,難免受後人非議。

真相大白

公元263年,姜維降魏,自此揹負了降將之名!然次年姜維就死於兵難,以致姜維降魏的真相不為人知。直到姜維死後82年,這一真相才大白於人間。

公元347年初,東晉權臣桓溫平定巴蜀,在成都發現了一封密信,而這封密信正是當年姜維投降鍾會後寫給後主劉禪的,密信內容不過區區二十三字,卻彰顯了姜維的一片赤誠之心。《華陽國志》記載了這封密信的內容:

“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在密信中,姜維道出了他降魏只是權宜之計,希望劉禪能暫忍屈辱,來日姜維必圖復國之策。

故時人感慨,諸葛武侯有此傳人,可以瞑目了!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姜維

姜維最大的特點便是忠心,當然其能力也尤為出眾,曾經在和諸葛亮對陣的時候居然可以識破諸葛亮的計策,而當時的諸葛亮也是一驚,比起那個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作為繼承了諸葛亮遺志的姜維可以說是為諸葛亮爭氣了的,在諸葛亮死後,姜維還多次出兵北伐,其中戰績更是贏多輸少,但是無奈後主劉禪太過昏庸,根本沒有進取之心,而武將怎麼用心也不能違背主子的心願。



多次無功而返就不多說了,而且劉禪還聽信小人之言,姜維很多次明明可以再進一步,但是卻無緣無故被劉禪的聖旨召回,無奈聖旨不可違逆只能聽從。很多人都說姜維生錯了時代,的確,遇到這樣的後主神來幫他也沒有用,扶不起的阿斗,從姜維的才智上就很明顯的反應出來。

誤會

姜維這個人開始就說了最大的特點便是忠心,就算是面對扶不起的阿斗他也從來都沒有萌生一絲一毫的造反的想法,當時鍾會大軍進軍蜀國,姜維帶兵和鍾會在劍閣相持不下,此時的鄧艾萌生奇計,帶人翻山越嶺直搗蜀國的老巢,原本的鄧艾走的就是一步險棋,在路上就死傷無數,如果劉禪死不投降說不定蜀國真的很難滅亡,但是嚇尿的劉禪見鄧艾兵臨城下,直接投降了。



而當時的姜維得知自己的主子都已經投降了,蜀國的士兵更是毫無戰鬥力,於是姜維便選擇了投降鍾會,並且和鍾會結拜為兄弟,所以當時的世人就以為姜維和劉禪一樣貪生怕死,為了自保選擇了投降,甚至還有人說是姜維見鍾會有謀反魏國之心,想要一起謀反平分天下。

伯樂和千里馬

諸葛亮就像是姜維的伯樂,姜維的一身才華被諸葛亮所識並且收為自己的弟子,但是因為當年的姜維投降鍾會的事情,被世人所罵,直到姜維死後的82年,一封姜維寫給劉禪的信一覽無遺的表達了姜維的忠心。原文簡短但是精闢,如此說道:

願陛下人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意思很多人都可以直接看懂,當初的姜維並沒有責怪劉禪投降,並且表達希望陛下可以忍受屈辱,我的投降並不是為了自保,而是為了江山社稷。在發現這封信之後作為姜維恩師的諸葛亮世人也覺得可以瞑目了。



投降真正的原因

在開始已經說了世人對於姜維的誤會,認為姜維的死因是和鍾會謀反未遂,但是事實正是姜維給劉禪的信中所言,姜維為了最後一搏,不惜和鍾會結拜,其實姜維心中別提有多麼難受了,而這樣的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策反鍾會,但是並不是和鍾會平分天下,而是在利用鍾會打敗魏國,之後再殺死鍾會,然後興復漢室,這才是姜維的真正目的,但是結果並沒有隨人願,姜維見策反無望之後便自殺而死,還被人取膽,可以說很慘了。


史中醉


公元228年,諸葛亮發動第一次北伐,雖然因馬謖失街亭,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但諸葛亮卻在天水得到了一個姜維。在得到姜維後諸葛亮大喜,他在寫給蔣琬的書信中說道姜維是“有膽略的涼州上士”,值得培養。


姜維投蜀後,諸葛亮出征,姜維都跟隨左右,諸葛亮很看重他,兩人是亦師亦友的關係。諸葛亮死後,姜維跟著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鎮守邊境,多有戰功。蜀漢第三代班子費禕掌權後,姜維屢次想興兵北伐,想實現諸葛亮遺願,但都遭到費禕拒絕。

在費禕被刺殺後,姜維沒了制約,於是他在升為大將軍後,著手主持北伐大業,立志要完成諸葛亮遺願,不過北伐並沒有很大的進展。

公元263年,司馬昭正式展開了自己的伐蜀大業,在鍾會與姜維相持不下之時,魏將鄧艾率軍偷渡陰平,攻克綿竹,打到了成都城腳,蜀主劉禪最終選擇了投降。之後劉禪又命令姜維投降,姜維於是選擇了投降。投降之時,《三國志》用了八個字來突出姜維手下將士的表現即“將士鹹怒,拔刀砍石。”這可以看出姜維的將士當時也是很想一戰的。

陳壽寫的沒有注的《三國志》過於簡略,寫到姜維投降就沒了。雖然是後主劉禪讓投降的,但終究還是讓姜維帶上了降將的帽子。


公元347年,東晉桓溫率大軍平定了巴蜀的成漢政權,桓溫屬下孫盛找到了姜維曾寫給劉禪的一封密書,密書說道:“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意思說自己當時是詐降,要劉禪忍耐一下,他馬上就要光復蜀國了。

而桓溫當時看到這封密書則發出了感慨說諸葛亮可以瞑目了,桓溫的意思也就是說諸葛亮沒有看錯人,姜維一直都是心繫蜀漢,是他合格的“徒弟”。當時的輕易投降是另有打算,是想借假降來光復蜀漢。桓溫發現書信是公元347年,而姜維死於264年,差不多近82年。


姜維密書劉禪這個事蹟都記載在東晉史料《華陽國志》之中,《華陽國志》是記載古代西南地區的重要參考史料,它的作者常璩是曾是成漢散騎常侍,桓溫滅成漢後,他做了桓溫的參軍,隨至建康。他是當時事蹟的見證人之一,所以應該是比較靠譜的。《華陽國志》中的這件事後來也被納入《三國志》中當做原《三國志》的注,自此廣為人知。


夏目歷史君


這個問題裡面存在兩個誤會,一個是諸葛亮是否認同姜維是自己的繼承人,一個是姜維是否為叛賊。許多人受《三國演義》影響,覺得姜維是“小諸葛”,自從諸葛亮死後,姜維就繼承了諸葛亮的衣缽,尤其是奇門遁甲、五行八卦、兵法戰陣等,然後率兵數次伐魏。其實事實情況不是這麼回事。

而姜維在蜀漢滅亡後,沒有選擇抵抗,而是服服帖帖的投降了鍾會,當起了鍾會的智囊,幫助鍾會進入蜀地,管理地方。大家都認為姜維是叛賊,其實事實情況也不是這麼回事。那麼事實真相是怎樣的呢?我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先說諸葛亮對姜維的態度,諸葛亮很器重姜維,但是還遠遠達不到以託後事的程度。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兵敗,唯一的收穫就是掠奪隴西三郡百姓和一員猛將姜維。然而當眾蜀中大臣以此相賀時,諸葛亮感嘆的說:姜維只是匹夫一個,丟失了對魏國無大礙。遷移隴西三郡百姓,遠遠不能彌補街亭之敗的損失。因此,最後諸葛亮誅殺了馬謖,請求自貶三級。

姜維,天水之匹夫耳,獲之則於魏何損?拔西縣千家,不補街亭所喪,以何為功,而蜀人相賀乎?戮謖以謝眾。

姜維歸順後,諸葛亮看他有膽識,有謀略,與投靠蜀軍的王平類似,於是對他委以重任,封他為奉義將軍,統領五千名虎步軍。既然這樣,能說明姜維很受諸葛亮器重嗎?不能。

當時諸葛亮唯一器重的軍事將領是魏延,稱魏延為左膀右臂,而諸葛亮的另一隻左膀右臂是楊儀,負責糧草供應。楊儀和魏延一文一武,是諸葛亮北伐的主要幫手。而姜維只是偏將軍而已,地位遠遠趕不上魏延,甚至連王平都趕不上。那麼後來為什麼姜維如此重要了呢?

諸葛亮死後,魏延和楊儀爭權,導致的後果很嚴重。魏延發動叛亂,最後被王平領軍所敗,身喪漢中。楊儀回去後又和蔣琬爭權,結果言語失當,導致自己被流放。流放途中仍然喋喋不休,誹謗朝廷,於是被劉禪定了死罪。

由此可見,諸葛亮死後,朝中大事其實是交給了蔣琬。關於諸葛亮身後大事的安排,劉禪曾經派尚書僕射李福詢問過病危的諸葛亮,諸葛亮的回答是:我死之後蔣琬執政,蔣琬之後是費禕。然後就沒有了,而事實情況基本是按照這個安排進行的,蔣琬之後是費禕,費禕之後是董允,董允之後是陳祗。那麼姜維呢?

姜維一直是以將軍的身份領軍,幾乎不參與朝政。只是在費禕時期,他和費禕共同錄尚書事,參與朝政。說是參與朝政,其實受到費禕限制,每次出兵,費禕給他的兵力都不超過一萬人。由此可見,姜維還是不得勢的。所以說,諸葛亮的繼承人不是姜維,大家不要搞錯了。

再說姜維叛變的事情,當時鄧艾偷襲陰平,經江油、涪縣直抵綿竹,最後在綿竹打敗前來阻擊的諸葛瞻,成功迫降成都,蜀漢滅亡。蜀漢滅亡後,姜維收到劉禪聖旨,讓其就地投降。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姜維手握重兵,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姜維可以選擇投降,也可以選擇繼續抵抗。然而最後的結果是姜維選擇了投降,不但投降了,還和鍾會打成一片,成為了鍾會的智囊。難道姜維真的叛變了嗎?姜維為什麼會選擇投降呢?

其實當時的情況不允許姜維有別的選擇,皇帝劉禪已經投降,身後的成都已經被魏軍所佔領。而面前的劍門關有將近二十萬的魏軍在攻關,如果不投降,不出七日,蜀軍就會腹背受敵,到時候迎接蜀軍的只會是全軍覆沒。逃又逃不了,蜀地是個絕地,出去和進來都只有一條路,因此,姜維只有投降。那麼姜維為什麼和鍾會關係那麼好呢?

原來,經過觀察姜維發現,魏軍其實並不是鐵板一塊,他們內部有矛盾。什麼矛盾呢?鍾會是當時伐蜀的總指揮,也是主力,但是卻被姜維阻擊於劍門關,寸步難行。而偏師鄧艾卻偷襲成都成功,立了大功。鄧艾不但立了大功,還在蜀地以皇帝的名義大肆封賞和招攬人心,這讓鍾會心裡很不爽。到底誰是主角,誰是配角?於是姜維開始醞釀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企圖反敗為勝。姜維差一點就成功了。

鄧艾的越軌行動被鍾會借題發揮,鍾會發揮自己的特長(善於模仿別人的筆跡),他篡改鄧艾寫給司馬昭的信件,使字裡行間的語氣變得驕橫跋扈。於是,身在洛陽的司馬昭懷疑鄧艾謀反,令監軍衛瓘擒拿鄧艾,送到洛陽治罪。

鄧艾被擒拿後,鍾會成為蜀中唯一的老大,於是姜維開始策反鍾會。姜維對鍾會說:淮南叛亂的時候,多虧你算無遺策,使司馬昭順利的平定了叛亂。如今,你又領軍攻破了蜀漢,居功至偉,名揚天下。士兵都知道你的功勞,司馬昭畏懼你的謀略,你還能順利返回魏國嗎?鍾會沉默了,沉默就代表認同。

於是,從此以後,鍾會視姜維為心腹,有事總是找他商量。鍾會懼怕司馬昭誅殺,於是決定先下手為強。他計劃派姜維出兵斜谷,佔據長安,然後自己親領主力和姜維會師長安,繼而水陸並進,東進出關,直取洛陽。很可惜,司馬昭在決定逮捕鄧艾那一刻起,他已經預判到鍾會也不可靠。

司馬昭派賈充率領一萬騎兵進駐漢中,駐紮在樂城,自己又親領十萬主力鎮守長安。這樣的話,鍾會就變成了第二個劉禪,成為甕中之鱉。鍾會看勢頭不對,於是抓緊時間發動叛亂。他以郭太后的名義宣佈叛變,然而軍中沒有多少人支持。沒有辦法,鍾會將牙門將以上的將領都關了起來,企圖另選人馬來統領這隻軍隊。

誰知道,那些被關起來的將領聽說鍾會要活埋了他們,於是紛紛逃出,率領舊部圍攻鍾會。鍾會和姜維倉促迎戰,被亂軍所殺。直至死亡,大家都不明白,姜維為什麼要這麼做。

後來,公元347年晉朝權臣朱溫攻破成都,他的手下發現一封信,信中這樣寫:原陛下(劉禪)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原來,當年姜維投降完全是權益之計。在蜀軍沒有勝算的情況下,姜維試圖通過打入敵軍內部,分化和製造敵人矛盾來達到制衡敵軍的目的,其膽量不可為不大。

魏軍殺死姜維後,殘忍的刨開他的肚腹,發現姜維膽如斗大。怪不得姜維敢於刀尖上跳舞,感情是天生膽大的主呀!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姜維投敵後,之所以和鍾會走的很近,完全是為了趁機制造敵人矛盾,企圖復國蜀漢。可惜的是,姜維和鍾會加起來也沒有司馬昭心眼多,最後還是被司馬昭算計,兩人死於叛亂之中。而姜維秘密寫給劉禪的信解開了姜維投敵的真相,但是跟諸葛亮瞑目不瞑目似乎沒有什麼關係,因為姜維不是諸葛亮的衣缽傳人呀!你覺得呢?


每日趣評


為什麼諸葛亮終於可以瞑目?他有什麼遺憾的事情嗎?諸葛亮後半生致力於北伐,甚至死在了北伐的路上,難道說姜維死後82年蜀國北伐成功了?

諸葛亮,可以說把他的一切都奉獻給了蜀國。自從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後,諸葛亮就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盡心盡力地輔佐劉備,幫助劉備在亂世之中謀得一席之地。蜀國能夠建立,離不開諸葛亮的貢獻。

後來,劉備為了報兄弟之仇,傾全國之力攻打東吳。儘管劉備用盡全力,但他並沒有把仇給報了,反倒把自己的命給搭進去。

白帝城託孤,他將一個傷痕累累的國家留給了劉禪和諸葛亮。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了實現先帝的遺願,多次出兵北伐,力圖恢復中原。

但由於種種原因,雖然多次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總的來說最終也沒有收穫多少。

看到這,想必有很多的讀者認為本題所說的諸葛亮的遺憾是沒能夠北伐成功。實際上,諸葛亮北伐沒成功、不能恢復中原,確實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

但本題所說的諸葛亮能夠瞑目的原因是和姜維有關。

當時,包括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對姜維的印象都很不好,認為他是一個善變、反覆無常的小人:他是魏國人,卻背叛了魏國投降了蜀國;後來在魏國攻打蜀國的時候,又背叛了蜀國投降魏國;不僅如此,投降了魏國之後又拉攏別人一起反魏。

這樣子背叛過來背叛過去,給人的感覺非常不好。中國人自古講究“忠義”,像姜維這樣子,完全可以說是不忠不義的典型代表。

姜維就這樣給人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影響。直到他死後82年,隨著一封密信的出現,才算給自己洗白了,也讓諸葛亮瞑目了。

難得的人才,諸葛亮的接班人

蜀國可以說一直有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人才問題。三國時代,蜀國的國力是最弱的。隨著老一批的大將、謀士相繼去世,蜀國的人才變得十分稀少。

諸葛亮看在眼裡,慌在心裡。

所以,他一方面積極物色人才;另一方面,軍政方面的大事小事都要親自過問,以防出錯。他苦苦尋找著新的人才,直到遇見了姜維。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接觸和觀察,諸葛亮對姜維不僅放心而且滿意,並將其作為自己的繼承人培養。在諸葛亮的培養下,姜維在帶兵打仗、謀篇佈局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展。

諸葛亮死後,姜維在蜀漢開始顯露自己的才能,帶領著蜀國軍隊繼續北伐,他的北伐情況和諸葛亮相比甚至好於諸葛亮的戰績。

樂不思蜀的劉禪

儘管姜維在前線打的累死不活的,但在後方,劉禪寵信宦官黃皓,整天飲酒作樂,對前線的戰事一點都不關心。即使姜維告訴劉禪司馬昭五路伐蜀的消息,劉禪一開始也沒怎麼在意。

得不到劉禪的支持,姜維只好靠自己。他據守劍閣,想要憑藉天險阻擋鍾會大軍。但姜維顧得了東顧不了西,鍾會雖然被擋住了,但鄧艾卻從陰平偷襲了成都,這直接導致了劉禪出城投降,蜀國滅亡。姜維剛開始還想要和魏軍決一死戰,但劉禪卻下令讓姜維投降。

無奈之下,姜維只好向鍾會投降。向鍾會投降之後,姜維和鍾會結成了好朋友,並和鍾會商量著起兵反魏。雖然他們計劃想得不錯,但最後由於走漏風聲,他們倆都被殺害。

壞名聲終究被洗白

由於姜維反反覆覆的幾次“背叛”經歷,使得後人對他一直評價很低,直到一封密信的出現,才讓姜維得以洗白。

這封密信被發現的時間距離姜維去世已經82年了,當時處於東晉時期。密信是姜維給劉禪的,大意是:陛下你再委屈幾日,我雖然投降但還希望恢復蜀國,我並非真的投降,只是在等待時機。

這簡單的話語,卻證明了姜維的一片忠心。他的心是向著蜀國的!即使蜀國滅亡,他也要努力嘗試恢復。

正是因為這封信,才使得姜維被洗白,諸葛亮也被證明了沒有看錯人,九泉之下能夠瞑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