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死后82年,随着一封密信的现世,为何时人感慨诸葛亮终于可以瞑目了?

历史茶坊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姜维是蜀汉后期蜀国的大将,也是当时人才凋敝的蜀国唯一能够与魏国相抗衡的大将。在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了其继续北伐的遗志,在他一生中“九伐中原”,但结果也基本如诸葛亮一样,都是无功而返。

从客观来说,蜀国是当时国力最弱的一国,在灭亡之时人口也就94万多人,同时期的魏国有500多万人,吴国也有200多万人,以这样少的人口还维持着大约10万左右规模的军队,基本上已经是穷兵黩武的境地了。

蜀汉的灭亡还要从公元262年说起,当年姜维进行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北伐,在遭遇邓艾之后大败而归。实际上到了后期,邓艾就成了姜维的克星,基本每次遇到邓艾,姜维都会失败。

262年的那次失败之后,很快成都就流言四起,认为姜维无能,这个时候的姜维也知道不能回到成都了,一旦他回去,很可能会被朝中的反对势力给弄死。所以他上书刘禅,在沓中吞并,刘禅也接受了。

我们从地图中可以看到,沓中临近魏国,远离蜀国政治中心成都,一来可以避祸,二来也是一个屯兵的好地方,可以很好地防御来自魏国的进攻。

当姜维在沓中屯兵的时候,他也不忘国事,上书刘禅要注意几处险要的地段,要刘禅在那些地段分兵把守,但沉迷于声色之中的刘禅根本没当回事。

公元263年,魏国出动三路大军16万人进攻蜀国。一路是邓艾部,从临洮出发进攻沓中方向的姜维部;一路是诸葛绪,从临渭出发策应邓艾,从背后进攻姜维;一路由钟会领军,是进攻蜀国大军的统帅,从长安出发,进攻汉中。

很快魏军就拿下了汉中,而姜维此时正在沓中方向和邓艾对峙。发现情况不妙的姜维很快就调转部队,与汉中撤下来的部队集结在了剑阁,与钟会对峙。

而邓艾则带领一支奇兵,绕过了剑阁险道,翻山越岭直接出现在了成都平原。此时的刘禅才如梦初醒,连忙打来姜维的上书,发现只要按照姜维所说在险道上分兵把守,邓艾也是不可能会出现在成都平原上的。但为时已晚,不得已由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领军在绵竹大战邓艾大军,结果绵竹大战蜀军战败,诸葛瞻和诸葛尚父子双双战死。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刘禅选择了投降,至此蜀汉灭亡。

在剑阁收到投降消息的姜维仰天长叹,但他并没有放弃。当时的姜维已经59岁,看人看的非常地准,他根据自己的了解,认为魏军统帅钟会实际上是个野心极大的人,不会甘于人下。于是他选择向钟会投降。

姜维的计划就是诈降钟会,怂恿钟会反叛,然后乘乱恢复蜀国。那么这个计划可行么?可行。在姜维投降钟会之机,他写了封秘信给刘禅,内容如下: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这也证明了他的真实想法,诈降钟会,扰乱魏国,乘乱复国。这封密信是在姜维死后82年,公元347年恒温平定巴蜀在成都偶然发现的。

姜维刚投降钟会,就向钟会献策:除掉邓艾,控制住蜀国境内的全部魏军,然后和他率领的蜀军一同进攻长安,如果成功可以夺得天下,即便失败也可以退回成都封疆裂土,做个土皇帝。

姜维果然没有看错,钟会确实是个野心极大的人,他不会甘心居于人下,他是个一心只想当老大的人物。这个计划钟会会接受么?肯定会!为何?因为钟会这一生如果想当老大,也只有这次机会了,统帅了16万大军的兵团,但是还差一个因素,就是蜀中势力的支持,现在有姜维的大力支持,所以这个因素也成立了。

钟会当然会掂量这个计划的可行性了,蜀中的16万魏军再加上姜维带领的至少5万蜀军,一起有21万人之多,是当时三国最大的兵团,而且没有之一!

魏国500万左右的人口,军队人数最多50万人,除去他带的16万人,还剩下34万人左右,而这些部队中,有20万人要防守东吴,10万人左右要在全国各地驻防,还要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在长安地区的魏军也就5万人左右,顶多能凑上10万人。而他一旦实行了这个计划,能够进攻长安的部队可以达到20万人,当然是胜算极大的事情!

钟会和姜维可以说一拍即合,姜维很快又献出了一策,除掉邓艾这个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截下了邓艾回复朝廷的信件,把给朝廷的上书改的极为傲慢,尤其是对司马昭,充满了鄙视之情。同时他们又上报魏国朝廷,说邓艾有反叛之心。魏国朝廷很快就下旨捉拿邓艾,于是他们拿着圣旨来到成都,拿下了邓艾,当然还没等邓艾被送到长安,在路上就除掉了邓艾。

此时钟会和姜维要做的就是准备谋反了,但是这需要时间,尤其是在蜀中的魏国将领,要逐步地换上钟会自己的亲信,把不服从钟会的一个一个地除掉。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司马昭察觉出了钟会的想法,就表示要到成都慰问钟会。钟会和姜维收到信函之后也知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于是就组织了成都的军官召开宴席,打算在宴席上宣布反叛的事情。由于计划仓促,当时成都的很多军官都对钟会的这个想法表示了反感,从而引发了兵变,在兵变中,钟会和姜维双双遇难。

虽然说姜维的复国计划没能成功,但是他在临死之前除掉了钟会和邓艾,也算是为蜀国报了仇了吧。


老威观史


姜维本是魏将,先是叛魏归蜀,后又叛蜀降魏,又唆使他人叛魏,导致身败名裂,为世人所不齿与痛恨。以上是千百年来对姜维的差评。

然而,在姜维死去82年后,一本密信的现世,给姜维正了名,平了反,昭了雪。

据《华阳国志》记载:姜维降魏后,给刘禅写了一封的密信:“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原来姜维是古代版的《无间道》,是为光复蜀汉的诈降,降是假,借钟会的刀,除邓艾,再除钟会是真。

据东晋孙盛在《晋阳秋》中交代:“盛以永和初从安西将军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欲伪服事锺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於今伤之。”

据《世语》记载,姜维被魏军刨开肚腑后“胆如斗大”。姜维之忠勇,自此天日昭昭、日月可鉴。



姜维死于264年,到永和初年345年,已将近82个春秋。孙盛本人虽然对姜维很反感,但还是良心公正的地帮姜维平了反。

诸葛亮泉下有知,终于可以心安了,因为他没有看错姜维!


小熙为人人



诸葛未亡犹是汉,姜维不死尚为刘。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姜维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平襄侯。姜维为了继承诸葛亮的遗志,曾率蜀军九伐中原,也算是一片赤诚了。263年,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邓艾偷渡阴平,刘禅不战而降。随后姜维也投降钟会,正是姜维投降,深受非议,认为姜维不忠。然而姜维死后82年,东晋桓温平定成汉政权,其部下孙盛却找到了姜维写给刘禅的书信,而这封信却证明了姜维的清白,这究竟是为何,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首先分析书信为何能证明姜维清白。邓艾兵临成都,刘禅投降后,即刻要求姜维放下武器投降,姜维也深感自责,有负诸葛亮重托,便向钟会投降。而八十二年后,孙盛在属地发现的姜维写给刘禅的书信,上面这样写道: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这大概意思是说,让刘禅投降后先忍辱负重,姜维自有办法重新振兴蜀国。这一句话充分表明,姜维是中心耿耿,即便是刘禅投降了,他对匡扶汉室依然不死心,由此可见,姜维的投降是别有用心,并非是真心投降钟会,而是想寻找机会再次复国。那么这封信是否属实,姜维又如何复国?以下做简要分析。


其次分析姜维信中为何所言属实。姜维所说的话是肺腑之言,而其对蜀汉也是一片赤诚,从他后来的所作所为就可以得出结论。演义中曾这样描述。姜维投降钟会并非真心,而是想借钟会之手复国。姜维也正是看出钟会和邓艾有间隙,二人都想争夺功劳,表面和谐其实勾心斗角。可以说姜维对邓艾也是恨之入骨,毕竟是邓艾灭掉了蜀国。姜维于是离间邓艾钟会,而邓艾灭蜀后,居功自傲,钟会也是坐立不安,他并不想让邓艾在蜀汉位高权重。


于是姜维便让钟会上书司马昭,谎称邓艾在蜀汉笼络人心,私自阔军,意图佣兵自立。司马昭虽不苟同,但他也深知,邓艾也是志向远大,很有可能成为司马家发展的障碍,于是就命卫灌前去收押姜维父子,回到洛阳后,邓艾父子刘备处决。邓艾死后,司马昭也对钟会起了疑心,亲自率军十五万驻扎长安,声称欢迎钟会凯旋,然而钟会也不是傻子,如果司马昭真的是为了欢迎自己的,又为何率大军前来?


姜维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告诫钟会:这是司马昭在怀疑你,主上怀疑臣下,臣下也会不久将死。钟会便询问姜维如何应对,姜维乘机让钟会在成都谋反,至少也可以像蜀汉一样称霸一方,钟会欣然答应。显而易见,姜维意图利用钟会复国,因为钟会不是姜维的对手,只有钟会带领二十万大军谋反,姜维才有机会复国。


再次姜维死于乱军之中,加上后人对他的评价,也能验证这封书信的真伪,姜维的清白。姜维策反钟会后,便召集随军官员商议谋反之事,但官员们因家眷都在洛阳,不愿谋反,钟会便商议将官员们全部杀掉。只可惜不幸走漏了消息,监军卫灌星夜率军杀到,钟会被射杀,而姜维也死于乱军之中。以姜维的聪明才智,他断然不会参与曹魏谋反之事,又何必牺牲自己的生命呢?显而易见,姜维是想匡扶蜀汉,只可惜功未成而身先死。


演义中第一百一十九回,毛宗岗对姜维所做之事,也有这样的评价:

姜维欲先杀诸魏将,然后杀钟会,而复立汉帝,其计不为不深,其心不为不苦……然而艾灭而卫灌不灭,则天下未可强也。

显而易见,毛对于姜维投降是持认可的态度,他更认可姜维是为了复国,并称赞姜维用心良苦,而82年后发现姜维写给刘禅的密信,也与史料中记载的姜维之行为不谋而合,由此足以证明两姜维的忠心,说明姜维的清白,因此世人才认为,姜维真正的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而诸葛亮也可以瞑目了。

你是如何看待姜维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姜维是谁?

姜维(202~264)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是蜀国军师诸葛亮唯一的接班人。

诸葛亮临死前把自己多年珍藏的兵书战策交给了他,把制造连弩的方法和图纸交给了他。嘱托他一定要好好辅佐后主刘禅,可以说他是诸葛亮最看重和寄托希望的人。

诸葛亮把振兴蜀国的重担交给了姜维,然而就在诸葛亮去世30年后,这个被诸葛亮看好的徒弟,蜀国的大将军姜维却投降了魏国。


▲姜维

一石激起千重浪,天下为之大哗,都说诸葛亮一生能掐会算看透人心,然而这次选接班人却看走了眼,事实真的如此吗?

就在姜维死去82年后,也就是公元346年,一封密信的现世揭开了姜维投降的事实真相,读了这封信后,人们对姜维有了新的认识,人们由衷的感叹,诸葛亮可以瞑目了。

这是一封怎样的密信呢?

咱们先看看姜维死后82年中历史的走向:蜀国灭亡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代魏立晋”,司马炎就是西晋的开国皇帝。

司马炎死后他的傻儿子司马司马衷继位,后来司马衷被丑皇后贾南风毒死。贾南风把持朝政,这样就引起了司马家族“八王”的不满,随之爆发了“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

十几年的内乱使西晋国势迅速衰败下来,北方的少数民族乘乱入侵中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胡乱华”。

最终西晋仅存在了52年就灭亡了。

司马家族的后人司马睿南渡在建康(南京)建立了东晋。司马睿就是东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绍继承了皇位。

姜维的密信就是在司马绍当政时发现的,时间在公元346年的秋天(刚好离姜维死去82年)。

话说这年秋天,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婿桓温进行了北伐,桓温是东晋权臣,官拜大将军、大司马。



桓温北伐指的是率军消灭占据在原蜀国成都的成汉政权。成汉政权是指西晋末年,由于“八王之乱”造成的群雄割据,当时益州蜀郡的巴氐族领袖李特率领难民起兵反晋,最后占领了四川成都称帝(即原蜀国的国都),国号为成汉。

桓温带领着东晋大军秣兵厉马,一鼓作气拿下了成都,李特投降,成汉政权随之灭亡。

就在打扫战场时,桓温的属下孙盛找到了姜维曾写给刘禅的一封密信。桓温看罢热泪盈眶,哽咽的说道,诸葛丞相可以瞑目了,姜维没有背叛蜀国。

原来在发现这封密信的82年前,姜维在前线和钟会正在死磕时(钟会是魏国名将,是三路灭蜀大军的主要将军),后主刘禅在投降派樵周等人的劝说下自缚而降。蜀国灭,刘禅同时命令姜维放下武器,就近投降钟会。


▲姜维被杀

国家没了,姜维没办法投降了钟会,这就是人们后来传说姜维投降魏国的原因。

有人说了,姜维为什么不尽忠而死呢?原来他有自己的打算,姜维计划策反钟会,然后借助钟会的力量复立蜀国,最后杀掉钟会,拥立刘禅再次登基。

就在姜维缜密策划下,钟会果然上当准备造反,姜维的计划马上就要实现,高兴之余他给后主刘禅写了这封密信:其中有这样几句话【“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意思是说,陛下你忍耐几天,只要我造反成功了,你还接着坐你的皇帝。


▲姜维和诸葛亮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就在造反前夜不慎走漏了消息,钟会和姜维被监军卫瓘带领的魏国军队乱刀砍死,讲实话姜维就是一个悲剧英雄。

所幸在姜维死后82年,这封密信被发现面世,最终洗去了蒙在他身上的不白之冤。


秉烛读春秋


姜维,先为魏将,后在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时,因各种原因而不得不投降于诸葛亮。之后,姜维一直受到诸葛亮重用。诸葛亮逝世于五丈原后,姜维成为了当时蜀汉将领中最为出彩的一位。而后,掌握军权的姜维,前后展开了九次北伐,但最终还是未能夙愿,甚至因为生前的一些举动,还被灌上骂名。直到密信曝光时,姜维才得以平反。而恒温看到密信,感叹诸葛亮终于可以瞑目的原因,如下。

其一,诸葛亮生前赏识和重用姜维,有名义上的“师徒”情分。

在建兴六年(228年0,诸葛亮为了把蜀汉的内部矛盾转移,实施了北伐计划,兵出祁山。而姜维,当时就是天水郡的参军,在第一战线上。因为诸葛亮所率领的蜀汉军队,气势如虹,使得周边的郡县都望风而降。

在这种情况下,姜维就遭受了太守马遵等魏国官员的排斥。

<strong>

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姜维只好投降于诸葛亮。诸葛亮看到姜维的才能后,十分欢喜,并有了让他传承衣钵的心思。因此,姜维被诸葛亮带在身边,每逢遇到战事,姜维都会在诸葛亮的身旁听从指导。

甚至,诸葛亮还把自己以前整理和学习过的一些书籍都赠送给了姜维,严格要求姜维把它们看完,学完。而姜维也不负所托,军事才能一路增进。到诸葛亮逝世时,姜维已经被提拔到卫将军的头衔了。


因此,在两人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下,姜维的一举一动都会带上诸葛亮的影子。在蜀汉被邓艾和钟会所覆灭时,姜维就假投降于钟会,想忍辱负重而找机会为刘禅复国。但是,因为当时所知道这件事情的,就只有刘禅,以及姜维身边的几个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手握军权的姜维投降,就会被不知情的人谩骂,连带着,把诸葛亮的“识人不明”也骂上了。

其二,诸葛亮的夙愿就是“光复汉室”,不负所托。

诸葛亮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自加入刘备集团后,就为了“光复汉室”这个理想而不停的奔波。而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诸葛亮的重要一步,就是“北伐”。

在诸葛亮前后五次的北伐中,有占据上风的,也有被打压的。而最后,劳累成疾的诸葛亮,也逝世在五丈原。而当时,诸葛亮最理想的军事接班人,就是姜维。但是,姜维接手后,却被费祎等人限制了发挥。

直到费祎被刺杀死,姜维才真正的独揽军事大权,有了权力自由。之后,姜维恪守诸葛亮的遗言,不断地训练和发展士兵,才展开前后九次北伐。但是,所谓十次成功不抵一次失败。姜维的所有努力,在姜维假投降之后都付之东流。

不知情的人士,一直对着姜维谩骂,认为他辜负了诸葛亮的重用,认为他有负于蜀汉的栽培。长期下来,使得诸葛亮这位生前被人敬重的丞相也蒙上了羞耻布。直到密信的揭发,才平反过来。人们也终于知道姜维的用心良苦,也知道了姜维自始自终没有忘记诸葛亮的夙愿。

可以说,姜维在政治上或许有些不足。但是,在军事上,对于蜀汉,对于刘禅,甚至是对诸葛亮,姜维是可以拍着胸脯说,他对得起他们的。

<strong><strong>

韶华倾梦


公元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时蜀汉大将姜维,廖化率军驻守剑阁抵御钟会大军,然不想魏将邓艾竟兵行险招,偷渡阴平,兵锋直指成都。蜀主刘禅闻邓艾兵至,最终放弃抵抗,开城投降,远在剑阁的姜维听闻刘禅降魏后痛心不已,然木已成舟,姜维无奈只得投降钟会,然而也正是这一降,让一代名将姜维背负了颇具争议的降将之名。姜维未能尽诸葛之志,不能以死报国,实有负诸葛所望!

直到姜维死后82年,随着一封密信的现世,时人方知姜维乃真英雄,诸葛武侯在九泉之下可以瞑目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封密信中到底又写了什么呢?

知遇之恩

姜维本是曹魏边地的一员小将,所幸诸葛亮慧眼识才,在姜维随着边城投降蜀汉后将他带在身边予以重用。不仅多次提拔他的官职,后来更是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将姜维视为自己的接班人。所谓“千里马常有,然伯乐不常有”,可以毫无保留的说:是诸葛亮成就了姜维,若无诸葛,则无姜维。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一代贤相终究还是在兴复汉室的道路上倒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留给后人无尽叹惜!时诸葛亮临终前告知姜维,要他终身效忠汉室,莫忘恢复汉室之志。然成都破城后,坚守剑阁的姜维并未战至力竭,而是选择了投降,难免受后人非议。

真相大白

公元263年,姜维降魏,自此背负了降将之名!然次年姜维就死于兵难,以致姜维降魏的真相不为人知。直到姜维死后82年,这一真相才大白于人间。

公元347年初,东晋权臣桓温平定巴蜀,在成都发现了一封密信,而这封密信正是当年姜维投降钟会后写给后主刘禅的,密信内容不过区区二十三字,却彰显了姜维的一片赤诚之心。《华阳国志》记载了这封密信的内容: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在密信中,姜维道出了他降魏只是权宜之计,希望刘禅能暂忍屈辱,来日姜维必图复国之策。

故时人感慨,诸葛武侯有此传人,可以瞑目了!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姜维

姜维最大的特点便是忠心,当然其能力也尤为出众,曾经在和诸葛亮对阵的时候居然可以识破诸葛亮的计策,而当时的诸葛亮也是一惊,比起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作为继承了诸葛亮遗志的姜维可以说是为诸葛亮争气了的,在诸葛亮死后,姜维还多次出兵北伐,其中战绩更是赢多输少,但是无奈后主刘禅太过昏庸,根本没有进取之心,而武将怎么用心也不能违背主子的心愿。



多次无功而返就不多说了,而且刘禅还听信小人之言,姜维很多次明明可以再进一步,但是却无缘无故被刘禅的圣旨召回,无奈圣旨不可违逆只能听从。很多人都说姜维生错了时代,的确,遇到这样的后主神来帮他也没有用,扶不起的阿斗,从姜维的才智上就很明显的反应出来。

误会

姜维这个人开始就说了最大的特点便是忠心,就算是面对扶不起的阿斗他也从来都没有萌生一丝一毫的造反的想法,当时钟会大军进军蜀国,姜维带兵和钟会在剑阁相持不下,此时的邓艾萌生奇计,带人翻山越岭直捣蜀国的老巢,原本的邓艾走的就是一步险棋,在路上就死伤无数,如果刘禅死不投降说不定蜀国真的很难灭亡,但是吓尿的刘禅见邓艾兵临城下,直接投降了。



而当时的姜维得知自己的主子都已经投降了,蜀国的士兵更是毫无战斗力,于是姜维便选择了投降钟会,并且和钟会结拜为兄弟,所以当时的世人就以为姜维和刘禅一样贪生怕死,为了自保选择了投降,甚至还有人说是姜维见钟会有谋反魏国之心,想要一起谋反平分天下。

伯乐和千里马

诸葛亮就像是姜维的伯乐,姜维的一身才华被诸葛亮所识并且收为自己的弟子,但是因为当年的姜维投降钟会的事情,被世人所骂,直到姜维死后的82年,一封姜维写给刘禅的信一览无遗的表达了姜维的忠心。原文简短但是精辟,如此说道:

愿陛下人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意思很多人都可以直接看懂,当初的姜维并没有责怪刘禅投降,并且表达希望陛下可以忍受屈辱,我的投降并不是为了自保,而是为了江山社稷。在发现这封信之后作为姜维恩师的诸葛亮世人也觉得可以瞑目了。



投降真正的原因

在开始已经说了世人对于姜维的误会,认为姜维的死因是和钟会谋反未遂,但是事实正是姜维给刘禅的信中所言,姜维为了最后一搏,不惜和钟会结拜,其实姜维心中别提有多么难受了,而这样的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策反钟会,但是并不是和钟会平分天下,而是在利用钟会打败魏国,之后再杀死钟会,然后兴复汉室,这才是姜维的真正目的,但是结果并没有随人愿,姜维见策反无望之后便自杀而死,还被人取胆,可以说很惨了。


史中醉


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虽然因马谡失街亭,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诸葛亮却在天水得到了一个姜维。在得到姜维后诸葛亮大喜,他在写给蒋琬的书信中说道姜维是“有胆略的凉州上士”,值得培养。


姜维投蜀后,诸葛亮出征,姜维都跟随左右,诸葛亮很看重他,两人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诸葛亮死后,姜维跟着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镇守边境,多有战功。蜀汉第三代班子费祎掌权后,姜维屡次想兴兵北伐,想实现诸葛亮遗愿,但都遭到费祎拒绝。

在费祎被刺杀后,姜维没了制约,于是他在升为大将军后,着手主持北伐大业,立志要完成诸葛亮遗愿,不过北伐并没有很大的进展。

公元263年,司马昭正式展开了自己的伐蜀大业,在钟会与姜维相持不下之时,魏将邓艾率军偷渡阴平,攻克绵竹,打到了成都城脚,蜀主刘禅最终选择了投降。之后刘禅又命令姜维投降,姜维于是选择了投降。投降之时,《三国志》用了八个字来突出姜维手下将士的表现即“将士咸怒,拔刀砍石。”这可以看出姜维的将士当时也是很想一战的。

陈寿写的没有注的《三国志》过于简略,写到姜维投降就没了。虽然是后主刘禅让投降的,但终究还是让姜维带上了降将的帽子。


公元347年,东晋桓温率大军平定了巴蜀的成汉政权,桓温属下孙盛找到了姜维曾写给刘禅的一封密书,密书说道:“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意思说自己当时是诈降,要刘禅忍耐一下,他马上就要光复蜀国了。

而桓温当时看到这封密书则发出了感慨说诸葛亮可以瞑目了,桓温的意思也就是说诸葛亮没有看错人,姜维一直都是心系蜀汉,是他合格的“徒弟”。当时的轻易投降是另有打算,是想借假降来光复蜀汉。桓温发现书信是公元347年,而姜维死于264年,差不多近82年。


姜维密书刘禅这个事迹都记载在东晋史料《华阳国志》之中,《华阳国志》是记载古代西南地区的重要参考史料,它的作者常璩是曾是成汉散骑常侍,桓温灭成汉后,他做了桓温的参军,随至建康。他是当时事迹的见证人之一,所以应该是比较靠谱的。《华阳国志》中的这件事后来也被纳入《三国志》中当做原《三国志》的注,自此广为人知。


夏目历史君


这个问题里面存在两个误会,一个是诸葛亮是否认同姜维是自己的继承人,一个是姜维是否为叛贼。许多人受《三国演义》影响,觉得姜维是“小诸葛”,自从诸葛亮死后,姜维就继承了诸葛亮的衣钵,尤其是奇门遁甲、五行八卦、兵法战阵等,然后率兵数次伐魏。其实事实情况不是这么回事。

而姜维在蜀汉灭亡后,没有选择抵抗,而是服服帖帖的投降了钟会,当起了钟会的智囊,帮助钟会进入蜀地,管理地方。大家都认为姜维是叛贼,其实事实情况也不是这么回事。那么事实真相是怎样的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先说诸葛亮对姜维的态度,诸葛亮很器重姜维,但是还远远达不到以托后事的程度。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兵败,唯一的收获就是掠夺陇西三郡百姓和一员猛将姜维。然而当众蜀中大臣以此相贺时,诸葛亮感叹的说:姜维只是匹夫一个,丢失了对魏国无大碍。迁移陇西三郡百姓,远远不能弥补街亭之败的损失。因此,最后诸葛亮诛杀了马谡,请求自贬三级。

姜维,天水之匹夫耳,获之则於魏何损?拔西县千家,不补街亭所丧,以何为功,而蜀人相贺乎?戮谡以谢众。

姜维归顺后,诸葛亮看他有胆识,有谋略,与投靠蜀军的王平类似,于是对他委以重任,封他为奉义将军,统领五千名虎步军。既然这样,能说明姜维很受诸葛亮器重吗?不能。

当时诸葛亮唯一器重的军事将领是魏延,称魏延为左膀右臂,而诸葛亮的另一只左膀右臂是杨仪,负责粮草供应。杨仪和魏延一文一武,是诸葛亮北伐的主要帮手。而姜维只是偏将军而已,地位远远赶不上魏延,甚至连王平都赶不上。那么后来为什么姜维如此重要了呢?

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争权,导致的后果很严重。魏延发动叛乱,最后被王平领军所败,身丧汉中。杨仪回去后又和蒋琬争权,结果言语失当,导致自己被流放。流放途中仍然喋喋不休,诽谤朝廷,于是被刘禅定了死罪。

由此可见,诸葛亮死后,朝中大事其实是交给了蒋琬。关于诸葛亮身后大事的安排,刘禅曾经派尚书仆射李福询问过病危的诸葛亮,诸葛亮的回答是:我死之后蒋琬执政,蒋琬之后是费祎。然后就没有了,而事实情况基本是按照这个安排进行的,蒋琬之后是费祎,费祎之后是董允,董允之后是陈祗。那么姜维呢?

姜维一直是以将军的身份领军,几乎不参与朝政。只是在费祎时期,他和费祎共同录尚书事,参与朝政。说是参与朝政,其实受到费祎限制,每次出兵,费祎给他的兵力都不超过一万人。由此可见,姜维还是不得势的。所以说,诸葛亮的继承人不是姜维,大家不要搞错了。

再说姜维叛变的事情,当时邓艾偷袭阴平,经江油、涪县直抵绵竹,最后在绵竹打败前来阻击的诸葛瞻,成功迫降成都,蜀汉灭亡。蜀汉灭亡后,姜维收到刘禅圣旨,让其就地投降。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姜维手握重兵,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姜维可以选择投降,也可以选择继续抵抗。然而最后的结果是姜维选择了投降,不但投降了,还和钟会打成一片,成为了钟会的智囊。难道姜维真的叛变了吗?姜维为什么会选择投降呢?

其实当时的情况不允许姜维有别的选择,皇帝刘禅已经投降,身后的成都已经被魏军所占领。而面前的剑门关有将近二十万的魏军在攻关,如果不投降,不出七日,蜀军就会腹背受敌,到时候迎接蜀军的只会是全军覆没。逃又逃不了,蜀地是个绝地,出去和进来都只有一条路,因此,姜维只有投降。那么姜维为什么和钟会关系那么好呢?

原来,经过观察姜维发现,魏军其实并不是铁板一块,他们内部有矛盾。什么矛盾呢?钟会是当时伐蜀的总指挥,也是主力,但是却被姜维阻击于剑门关,寸步难行。而偏师邓艾却偷袭成都成功,立了大功。邓艾不但立了大功,还在蜀地以皇帝的名义大肆封赏和招揽人心,这让钟会心里很不爽。到底谁是主角,谁是配角?于是姜维开始酝酿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企图反败为胜。姜维差一点就成功了。

邓艾的越轨行动被钟会借题发挥,钟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善于模仿别人的笔迹),他篡改邓艾写给司马昭的信件,使字里行间的语气变得骄横跋扈。于是,身在洛阳的司马昭怀疑邓艾谋反,令监军卫瓘擒拿邓艾,送到洛阳治罪。

邓艾被擒拿后,钟会成为蜀中唯一的老大,于是姜维开始策反钟会。姜维对钟会说:淮南叛乱的时候,多亏你算无遗策,使司马昭顺利的平定了叛乱。如今,你又领军攻破了蜀汉,居功至伟,名扬天下。士兵都知道你的功劳,司马昭畏惧你的谋略,你还能顺利返回魏国吗?钟会沉默了,沉默就代表认同。

于是,从此以后,钟会视姜维为心腹,有事总是找他商量。钟会惧怕司马昭诛杀,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他计划派姜维出兵斜谷,占据长安,然后自己亲领主力和姜维会师长安,继而水陆并进,东进出关,直取洛阳。很可惜,司马昭在决定逮捕邓艾那一刻起,他已经预判到钟会也不可靠。

司马昭派贾充率领一万骑兵进驻汉中,驻扎在乐城,自己又亲领十万主力镇守长安。这样的话,钟会就变成了第二个刘禅,成为瓮中之鳖。钟会看势头不对,于是抓紧时间发动叛乱。他以郭太后的名义宣布叛变,然而军中没有多少人支持。没有办法,钟会将牙门将以上的将领都关了起来,企图另选人马来统领这只军队。

谁知道,那些被关起来的将领听说钟会要活埋了他们,于是纷纷逃出,率领旧部围攻钟会。钟会和姜维仓促迎战,被乱军所杀。直至死亡,大家都不明白,姜维为什么要这么做。

后来,公元347年晋朝权臣朱温攻破成都,他的手下发现一封信,信中这样写:原陛下(刘禅)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原来,当年姜维投降完全是权益之计。在蜀军没有胜算的情况下,姜维试图通过打入敌军内部,分化和制造敌人矛盾来达到制衡敌军的目的,其胆量不可为不大。

魏军杀死姜维后,残忍的刨开他的肚腹,发现姜维胆如斗大。怪不得姜维敢于刀尖上跳舞,感情是天生胆大的主呀!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姜维投敌后,之所以和钟会走的很近,完全是为了趁机制造敌人矛盾,企图复国蜀汉。可惜的是,姜维和钟会加起来也没有司马昭心眼多,最后还是被司马昭算计,两人死于叛乱之中。而姜维秘密写给刘禅的信解开了姜维投敌的真相,但是跟诸葛亮瞑目不瞑目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姜维不是诸葛亮的衣钵传人呀!你觉得呢?


每日趣评


为什么诸葛亮终于可以瞑目?他有什么遗憾的事情吗?诸葛亮后半生致力于北伐,甚至死在了北伐的路上,难道说姜维死后82年蜀国北伐成功了?

诸葛亮,可以说把他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蜀国。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后,诸葛亮就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心尽力地辅佐刘备,帮助刘备在乱世之中谋得一席之地。蜀国能够建立,离不开诸葛亮的贡献。

后来,刘备为了报兄弟之仇,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尽管刘备用尽全力,但他并没有把仇给报了,反倒把自己的命给搭进去。

白帝城托孤,他将一个伤痕累累的国家留给了刘禅和诸葛亮。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的遗愿,多次出兵北伐,力图恢复中原。

但由于种种原因,虽然多次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总的来说最终也没有收获多少。

看到这,想必有很多的读者认为本题所说的诸葛亮的遗憾是没能够北伐成功。实际上,诸葛亮北伐没成功、不能恢复中原,确实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但本题所说的诸葛亮能够瞑目的原因是和姜维有关。

当时,包括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姜维的印象都很不好,认为他是一个善变、反复无常的小人:他是魏国人,却背叛了魏国投降了蜀国;后来在魏国攻打蜀国的时候,又背叛了蜀国投降魏国;不仅如此,投降了魏国之后又拉拢别人一起反魏。

这样子背叛过来背叛过去,给人的感觉非常不好。中国人自古讲究“忠义”,像姜维这样子,完全可以说是不忠不义的典型代表。

姜维就这样给人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影响。直到他死后82年,随着一封密信的出现,才算给自己洗白了,也让诸葛亮瞑目了。

难得的人才,诸葛亮的接班人

蜀国可以说一直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人才问题。三国时代,蜀国的国力是最弱的。随着老一批的大将、谋士相继去世,蜀国的人才变得十分稀少。

诸葛亮看在眼里,慌在心里。

所以,他一方面积极物色人才;另一方面,军政方面的大事小事都要亲自过问,以防出错。他苦苦寻找着新的人才,直到遇见了姜维。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接触和观察,诸葛亮对姜维不仅放心而且满意,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培养。在诸葛亮的培养下,姜维在带兵打仗、谋篇布局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

诸葛亮死后,姜维在蜀汉开始显露自己的才能,带领着蜀国军队继续北伐,他的北伐情况和诸葛亮相比甚至好于诸葛亮的战绩。

乐不思蜀的刘禅

尽管姜维在前线打的累死不活的,但在后方,刘禅宠信宦官黄皓,整天饮酒作乐,对前线的战事一点都不关心。即使姜维告诉刘禅司马昭五路伐蜀的消息,刘禅一开始也没怎么在意。

得不到刘禅的支持,姜维只好靠自己。他据守剑阁,想要凭借天险阻挡钟会大军。但姜维顾得了东顾不了西,钟会虽然被挡住了,但邓艾却从阴平偷袭了成都,这直接导致了刘禅出城投降,蜀国灭亡。姜维刚开始还想要和魏军决一死战,但刘禅却下令让姜维投降。

无奈之下,姜维只好向钟会投降。向钟会投降之后,姜维和钟会结成了好朋友,并和钟会商量着起兵反魏。虽然他们计划想得不错,但最后由于走漏风声,他们俩都被杀害。

坏名声终究被洗白

由于姜维反反复复的几次“背叛”经历,使得后人对他一直评价很低,直到一封密信的出现,才让姜维得以洗白。

这封密信被发现的时间距离姜维去世已经82年了,当时处于东晋时期。密信是姜维给刘禅的,大意是:陛下你再委屈几日,我虽然投降但还希望恢复蜀国,我并非真的投降,只是在等待时机。

这简单的话语,却证明了姜维的一片忠心。他的心是向着蜀国的!即使蜀国灭亡,他也要努力尝试恢复。

正是因为这封信,才使得姜维被洗白,诸葛亮也被证明了没有看错人,九泉之下能够瞑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