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这些“东胜制造”了解一下

70年波澜壮阔

70年风雨兼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

如歌岁月见证了东胜产业发展从无到有

从有到强的历史巨变

从一穷二白到位列“全国百强县”

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

地方产业从零起步、戮力跨越

如今

这里已经成为

产业集聚的高地

投资发展的沃土

弹奏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全国规模最大的动物观赏景区、68平方公里的装备制造工业园区,三次产业实景图耀眼迷人;

充满张力的园区布局、紧张有序的项目现场,转型发展的步伐清晰可辨;

人头攒动的景区中、繁忙的生产线旁,张张笑脸传递着高质量发展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单一到多元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早上8点半,静谧的鄂尔多斯野生动物园里,清风微拂、莺语鸟鸣,一切都在苏醒当中。

饲养员杨牡丹换好工装,踏入大熊猫圈舍,打扫房间、为粪便称重、检查清洗竹笋、过道消毒、吊喂苹果,忙碌的一天开始了。她忙里忙外、脚不沾地,亲切地呼唤着的大熊猫姐妹花的小名儿,“巧儿”“喜儿”,“看到她们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一天不见还挺想念的。”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这些“东胜制造”了解一下


这是31岁的杨牡丹在鄂尔多斯野生动物园工作的第七个年头。2012年7月,鄂尔多斯野生动物园正式开园,杨牡丹就是入职的首批员工。七年来,从管理饲料室到喂养丹顶鹤、天鹅,再到成为大熊猫的“妈妈”,不知不觉中,原本靠四处打零工为生的杨牡丹已经真真正正地“安定”下来了。

“在动物园的7年,我亲身感受到了动物园的巨大变化。不仅我的岗位在变,我的工资也在变化,从刚开始的2400元到现在稳定的4000多元,我相信动物园未来发展会越来越好。”

——饲养员 杨牡丹

杨牡丹的心声折射出年轻的鄂尔多斯野生动物园走过的不平凡道路。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这些“东胜制造”了解一下


从入不敷出到转制改企、扭亏为盈,从年入游客30万到内蒙古第一个单年次游客数量破百万的景区,2018年游客量突破200万,目前,鄂尔多斯野生动物园依然保持着每年约25%的游客增长量,迅猛的后起之秀将经营多年的“老景区”抛在了身后。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这些“东胜制造”了解一下


这里,拥有我国西北地区第一对大熊猫,有让西北人民圆了“看海”梦的大型海洋馆,有全国独一份的“狼文化”主题动物展示,有占地12平方公里、全国规模最大的动物观赏区域……鄂尔多斯野生动物园早已成为内蒙古乃至我国西北地区一张旅游新名片、一个旅游新地标。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这些“东胜制造”了解一下


如斯骄人成绩,既有政策的乘风好力,也映照出地区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的美丽景象。

70载沧桑变奏,从农业为主,变成第二产业独大,再到服务业占比超过半壁江山,东胜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占比较高,工业和服务业相对薄弱,偏居西北一隅的东胜尤为严峻。东胜地处鄂尔多斯高原最高点,土质贫瘠、十年九旱。

靠天吃饭的农民收入微薄,工业和服务业规模小、效益低,东胜经济发展步履缓慢。据统计数据记载,1962年时,东胜地区生产总值仅有675万元。

改革开放后,一批民营企业沐浴春风,壮大崛起,拉开了地区大踏步发展的新篇章,地区生产总值持续走高,第二产业主导性地位凸显,1991年时,三次产业比重为5.7:69.6:24.7;至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终于突破百亿大关,当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6亿元。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这些“东胜制造”了解一下


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胜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景区,王府井百货、沃尔玛、居然之家、大润发、万达广场等全球知名商贸品牌纷纷入驻,服务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效应日益突出,三次产业协同共振,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呈现出结构更优、效益更好、质量更高的喜人态势。2018年,东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2:33.3:66.5。

从“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现在比较稳固的“三二一”结构,东胜演绎出一段跨越沧桑岁月的产业结构“变奏曲”。

由零到强 转型发展步履铿锵

当杨牡丹乐此不疲地重复着每日饲养工作时,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里,从事了12年风电事业的湖南株洲人李智勇第一次踏足内蒙西部的土地。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这些“东胜制造”了解一下


从东胜城区出发,向南行驶9公里,这里有一个庞大的工业园区。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鄂尔多斯生产基地就落地在此。风电装备产业作为中车集团新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的兆瓦级风力发电机在国内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这些“东胜制造”了解一下


今年5月19日,带着繁重的筹建任务,李智勇来到了东胜,开启了自己“696”的工作模式。此时,距离中车的首次考察仅仅过去不足3个月,而在2个月后,鄂尔多斯生产基地的第一台风机主机就实现了下线发运,整个生产物流工作全部打通,标志着厂房具备了批量生产的能力。

“今年预计下半年会生产200多台套的产品,产值可以达到15至20亿元。明年预计会生产600多台套产品,产值实现40到50个亿。在未来,鄂尔多斯生产基地将成为我们公司一个主要的北方生产基地,辐射内蒙、陕西、山西、宁夏等风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

——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鄂尔多斯生产基地负责人 李智勇

发展的征程中,改革的足音铿锵有力。

“十一五”初期,作为自治区旗县区经济排头兵的东胜,面对全市轰轰烈烈的大煤炭、大煤电的工业发展热潮,区委、政府审时度势、着眼长远,在自治区较早的提出了转型发展的思路,下决心规划建设非煤产业基地。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如今,带着使命而生的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已经成为东胜新兴产业的桥头堡,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居全市工业园区前列,是东胜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装备制造占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1%。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这些“东胜制造”了解一下


2011年12月31日,奇瑞鄂尔多斯工厂总装车间,在此生产的首台奇瑞威麟X5下线;2013年11月21日,中国首条、世界第二条5.5代AMOLED生产线在京东方鄂尔多斯分公司点亮投产;2019年7月12日,中车集团鄂尔多斯生产基地第一台风电主机完成发运;一个个大项目上马,一个个产品远销海内外,将“东胜制造”这个名词,深深刻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书卷中。

目前,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已经形成汽车装备制造、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产品制造、节能环保和新材料五大主导产业,累计引进项目109个,协议总投资额达到2600多亿元。

“我们既有像京东方、奇瑞、中车这样的行业领军企业,同时也有像隆通碳纤维、南京白云、久科环保等这样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同时我们也高度重视项目储备,围绕主导产业,目前已储备项目近100多个,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地党工委副书记 焦晶

新兴产业蓄力勃兴,传统产业升级步履不停:

在鄂尔多斯现代羊绒工业园,占据全国1/3羊绒产品份额的鄂尔多斯羊绒集团蝶变革新,全流程生产工艺的绿色化提升和品牌营销战略的成功实施,让这个伴随改革开放而生的老民族品牌,焕然一新站在了国际时尚舞台的顶端;

瞄准传统优势产业,东胜立足煤、优化煤、延伸煤,实施煤炭行业综合竞争力提升三年行动,煤炭+互联网大数据平台项目上马,内蒙古煤炭电子交易中心自2013年上线以来,实现煤炭市场化交易6.4亿吨,电子专场业务范围覆盖原产地、中转地和消费地各战略性物流节点,服务包括神华集团、华能集团等数百家煤炭产运需企业,完全形成了内蒙古煤炭价格指数体系。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这些“东胜制造”了解一下


漫行东胜,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流密集的街道、人头攒动的景区和商场、繁忙运转的公铁运输线……经济活力迸射的欣欣美景随处可见、切身可感,高质量发展的动人协奏曲正在东胜大地强劲回响。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