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对孔丘、宋襄公有何认识?

宋宗胜


孔夫子与宋襄公其实是有共同点的,孔子一心要恢复周礼,周游列国十余载,四处碰壁。而宋襄公却用行动维持着旧式贵族的种种教条,最后自己兵败身死,为后世留下了“宋襄之仁”这个颇具讽刺意义的成语。他们的共同点在于违背了历史的大潮流,说的直白点就是开历史的倒车。让我们走进历史,仔细的分析孔夫子与宋襄公这两位古代的名人。

一,宋襄公与孔夫子的渊缘。

孔夫子与宋襄公其实是同宗同源的,他们二人身上流着的都是殷商的血统。西周取代商朝后,把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分封在宋国,以保持殷商的血脉祭祀。因为是前朝王室的血统,代表着殷商子姓的宋国与其他众多的西周宗亲姬姓诸侯相比,就一直都比较弱小。


宋襄公兹甫就是这个弱小诸侯国的第二十任君主。而孔子也是宋国王室的后代,他的远祖弗父何是宋国第七任君主宋厉公的哥哥,到了第六世祖先孔父嘉时,已经担任了宋国的司马一职。孔父嘉辅佐的正是宋国第十五代君主宋殇公,由于当时宋国的太宰华督贪图孔父嘉妻子的美色,便杀了孔父嘉。他的儿子避难逃到了鲁国,之后在鲁国传了五代就生出了孔丘。所以我们都说孔子是鲁国人。在《孔子家语》中记载宋襄公是孔子的直系祖先,但由于年代错乱,所以是不足为信的。宋襄公死于公元前637年,而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二人相距的时间一百年还不到。宋襄公在位的时候,孔子的祖先早已在鲁国繁衍了许多代,所以他们只是同宗同源的亲戚关系。这就是宋襄公与孔夫子的渊缘。

二,宋襄公与孔夫子思想的共同点。

宋襄公最让后世讥笑的就是他那蠢猪式的仁义思想,而孔夫子的学说中“仁义”也是其核心思想。在思想层面上,宋襄公与孔子其实是有想通的地方的。宋襄公在走向霸主的道路中,也是靠仁义二字为旗帜。春秋时代,第一任霸主是齐桓公,他很看好宋襄公这个小弟。因为这个名叫兹甫的年轻人颇有仁义之风,他是宋桓公的第二个儿子,但是由于是正妻所生,所以被立为太子。而兹甫却认为王位应该由哥哥目夷继承,他请求父亲改立庶出的哥哥为太子。目夷听说后,认为不可违背了立嫡的规矩,于是跑到卫国去了。兹甫的太子之位没能让出去,只得继位,这就是宋襄公。这件事也使得诸侯都认为宋襄公是一个仁义之君。

齐桓公便拜托宋襄公希望自己百年后他能照顾自己的太子公子昭。之后,齐桓公身死,他的儿子们争夺王位打的不可开交。太子昭逃到宋国请求帮助。宋襄公一听到齐国爆发了内乱,又想起已故的齐桓公对自己的嘱托,便率领几个小国的兵马带着公子昭杀到齐国。齐国由于五公子争位已经无力抵抗,居然让宋襄公赢了。于是公子昭继位,是为齐孝公。宋国以一个小国干出这么一件大事来,诸侯们更是感到惊讶。宋襄公的仁义之名就传遍天下了。他俨然以齐桓公霸主的继承者自居,认为仁义之师所向无敌。于是会盟天下诸侯,并派人告诉当时的楚成王,希望他也参加会盟。楚国便约定第二年在盂这个地方举行会盟。宋襄公事先规定参与会盟的诸侯不许带兵,以示真诚。到了第二年,楚国暗中带着军队来到盂参加会盟,宋襄公出发前,有人劝他说:“楚国狡诈,你应该带着军队前去以防万一。”宋襄公说:“不许带兵的规矩是我提出的,如果违反了那我不是不义之人么。”于是就独自去参加会盟了,果不其然被楚成王发兵活捉了。其实宋襄公的做法虽然迂腐,但确实符合孔子崇尚的信义精神的。


《论语· 为政》曾记载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就是说,一个君子,应当讲究信义,这样才能在天地间有所作为。宋襄公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他坚持不带兵前往最后被捉住了。

孔子说过,仁的意思就是克己复礼。这里的礼指的是周礼。人应当克制自己的欲望事事按照周礼的要求来行动,这就是仁的表现。而宋襄公恰巧就是克己复礼的典型代表,最终落得战败身死。

宋襄公被楚成王抓住后,诸侯们又举行了会盟,在鲁国的调解下,楚国放宋襄公回国。回到宋国后,宋襄公还是认为自己就是霸主,但是郑国好像更认为楚成王才是霸主。于是他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援。楚成王发兵功宋,襄公在回师途中与楚军在泓水遭遇。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最具讽刺意味的一战,

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而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阵,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阵。”阵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 《史记~宋微子世家》

其时,宋襄公完全是遵照西周时期的作战方法来操作的,在西周时代,天下诸侯都以周天子为共主。诸侯们有了矛盾需要靠战争解决时,也属于内部矛盾。其作战方法更类似于今天的体育竞技,有着诸多的规矩。列如敌对军队必须等待对方摆好阵势才能进攻,战车只能与战车对打,还不准打驾车的人。步兵只能与步兵打,要是敌人投降就必须停止进攻,还得帮助救治对方的伤员。如果敌人逃跑,追击到一定的距离就不能接着追。

所以才会有那个著名的五十步笑百步的成语,意思就是战争规定跑五十步敌人就不追了,却偏偏有人要跑一百步。那么跑五十步的人当然有资格笑跑一百步的人了。而且参战人员必须是贵族才有资格,平民和奴隶是不允许参加战斗的。从国人敢怨恨宋襄公来看,这些参战人员必定都是贵族。

孔夫子一生追求的就是恢复周礼,改变当时礼崩乐坏的乱世局面。而宋襄公在泓水之战的表现无疑就是坚持周礼的表现。无奈的是,他所处的时代早已是崇尚诡诈之术的东周时期,克己复礼的宋襄公和孔夫子因为抱着复古的态度游走于东周乱世,所以一个战败,一个四处碰壁。这一点又是何其相似的结局呢?不知道孔子在临死前感慨“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的同时,有没有想起这位百年之前的宋襄公呢?

三,宋襄公与孔夫子残酷的一面。

孔夫子一生都在宣扬仁爱精神,其创立的儒家学说早已成为中国人精神的一部分。在传统概念中,孔夫子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和蔼老头形象。这其实是不符合真实的孔子形象的。史书上记载孔子身材高达,精通儒家六艺术。能骑马能射箭,在治理政务时,也不乏残酷的一面。孔子在鲁国讲学的时候,鲁国大夫少正卯也开班授课,其吸引力甚至使孔子的学生们都跑去听讲。后来孔子受到鲁君 的任用,担任大司寇,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少正卯杀了,并暴尸三日。有人问孔子为何要无缘无故的把少正卯杀了,孔子列出了五条罪状:

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 《史记~孔子世家》

少正卯这个人到底犯了什么错呢,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孔子认为他是小人中的奸雄,所以杀了他。从这一点来看,孔夫子在搞政治方面也有残酷的一面。

而死守仁义的宋襄公其实也干过并不符合仁义之道的事情,那就是用活人祭天。宋襄公帮助公子昭继位后,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便仿效齐桓公通知诸侯到曹南会盟,但是其他大国都懒得理他,只有几个小国的君主赶来参加会盟。鄫国的国君最开始也懒得去,后来怕宋国报复,还是最后一个到场了。宋襄公大为恼火,天下那么多诸侯就来了四个,还都是小国的君主。鄫国居然拖拖拉拉,很明显是不服呀。于是下令把鄫国君主直接杀了祭天。这件事请让那些本来认为宋襄公是仁义之君的诸侯们改变了态度。这哪里是仁义啊,分明就是野蛮之人啊。可见,宋襄公也并不是处处以仁义当先。他也有血腥残暴的时候。这一点又和孔夫子有相似的地方了。

总结:

综上所述,我认为宋襄公与孔夫子其实是很相似的人,他们都是当时的复古行动者,并且都有一定的残忍性质。只是孔夫子的学说之后有众多的弟子去传播改造,逐渐形成了影响中国最大的思想流派,也把孔子推上了大圣大贤的崇高地位。而宋襄公却在泓水之战中受伤,不久之后死去。在历史上留下了大大的笑话。其实放在当时的情况来看,宋襄公与孔夫子都是那个时代的失败者。一个固守教条战败而亡,一个克己复礼,周游列国却处处不得重用,最后伤心的死去。哎,也真是让人感慨啊。他们唯一的错就是自己坚持的那套和社会潮流不符合,失败也就是必然之事了。


闰土看历史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王室后裔。

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一作微仲衍)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嫡系先祖。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自孔父嘉之后,其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

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从此孔氏在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为叔梁纥[叔梁为字,纥(he)为名],母亲是颜徵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人品出众,建立过两次战功,因曾单臂托住悬门让冲进城池的部队撤出而闻名。

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即孟皮。孟皮脚有毛病,依当时礼仪不宜继嗣,于是又与年轻女子颜徵在野合而生孔子。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子母子也不为叔梁纥的正妻施氏所容,孔母颜徵在只好携孔子及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徵在卒,他服了三年丧。

孔子十九岁时娶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丌官氏生子,鲁昭公曾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故给儿子取名为鲤(孔鲤),字伯鱼。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

宋襄公在五霸中的地位十分尴尬。秦有穆公,打的西方的戎狄部族望风逃窜,与南方的楚国也是不相上下,随时一副东出函谷关威慑天下的架势。齐有桓公,任用管仲为国相,对内严修吏治、改革法律,齐国国库充盈,国力强盛;对外会盟诸侯、尊王攘夷,成为天下霸主。而晋文公流浪半生、辗转列国,后来复国之后也是励精图治,图霸中原。而宋襄公的故事相比于以上几位便显得十分滑稽了。

宋国原是商朝遗族建立的国家,国都在商丘也就是商朝的国都。到了春秋时期,如果按等级来说宋国是春秋五霸中最高的,“公侯子伯男”,宋国是公国,而齐国和晋国都低它一等,他们是侯国。

秦国的爵位更低了,是个伯国。至于楚国的封号是他自己封的,周天子一开始看楚国不顺眼,还号召诸侯攻打过楚国。楚国一看好嘛,既然你们不带我我玩,我就跟自己玩,然后自己给自己封了王,这怕是最早版本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吧。

对于国君这个位子一开始宋襄公是拒绝的,他要把太子之位让给比自己贤明的哥哥目夷。可是作为一个地位崇高的公国,对嫡长子继承这样的规矩极为重视,因此当目夷听到这个消息后,他跑了,逃到了卫国去。一看哥哥都这样了,宋襄公没有办法,既然让不出去那只能自己硬着头皮上了。

宋襄公继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自己哥哥请了回来当国相,主管军政大权。在刚继位的这段时间里,宋襄公的表现其实可以称得上是五霸之一。与诸侯会盟于葵丘,并接受了齐国送来的质子公子昭。

而后来当齐国陷于内乱,齐桓公的儿子们打的不可开交,可怜一代雄主齐桓公活活饿死在了寝宫里,尸体停放了六十七天都没能下葬。

而此时的宋襄公也点燃了心中的野望,他号召诸侯派兵共同支持公子昭。可惜此时的宋国号召力太小,只有卫国、曹国这俩小国和鲁国的附属国邾国派了些兵马过来。此时宋襄公的心应该是痛的,可话已经放出去了,只好再一次硬着头皮上了。

可能宋襄公这辈子都没想到,就他率领的这四小国联军竟然在齐国屡战屡胜,一举杀死了与公子昭夺位子的无亏和竖刁。然后在齐国国都临淄迎接公子昭回国继任了国君。

其他诸侯一看,哎呦不错啊,这宋襄公是个人物,从此春秋的江湖上便多了宋襄公的传说。

可是宋襄公在这之后却膨胀了,以前只能跪在地上敬仰的大国齐国,现在竟然成了自己手上的玩物,这种屌丝逆袭的经历让宋襄公对其他大国也开始蔑视了。

齐桓公一死,天下霸主的地位空了下了,趁着其他大国还没反应过来,宋襄公决定效仿齐桓公会盟诸侯,自己也混个霸主当当。目夷劝谏道他,你用咱们这小宋国去会盟其他诸侯,你这是作死啊。可已经膨胀的襄公哪能听得进去呢,于是那年春天宋襄公扣押了滕国国君,又把跟随自己一起去齐国旅游的三个小弟叫上,“走,我们会盟去”。

这一次的会盟宋襄公还是很威风的,还命令邾文公把鄫国国君当做祭品押到郊外去祭祀了。

有了这两次的成功,此时的宋襄公越发的膨胀了,旁人稍微一吹他就感觉自己仿佛可以上天。两年后,宋国又开始号召诸侯会盟,这一次可不是带着自己的小弟自己嗨了,而是请来了齐国和楚国的国君。

这一次在两大强国面前,宋襄公提出了自己想要作霸主。齐国欠人家人情,虽然不情愿可也没提出异议。而楚国就不一样了,这个敢给自己封王的狠人对于霸主的地位也是势在必得,这一看宋国这么嚣张,那我就找个机会消消他的锐气。

于是在约定好的第二次会盟,之身而来的宋襄公被不讲道理的楚王直接给囚禁了起来,直到后来鲁僖公出面调停,楚国才放了人。

吃了大亏的宋襄公回国之后不久听过郑国竟然楚国称霸,顿时宋襄公忍不了了,发兵攻郑。目夷再次劝谏,可刚收到奇耻大辱的宋襄公怎么能甘心,孤注一掷攻打郑国。

而郑国立刻向楚国求救,楚国的军队没有去郑国反倒直接去攻打宋国,无奈之下宋襄公只能退兵,双方的军队在泓水两岸相遇了。

当宋襄公看见楚军的时候,估计他已经开始后悔了吧,自己的军队完全不是对面的对手。这时目夷劝宋襄公趁楚军渡河的时候“半渡而击”,而宋襄公却拒绝了这个正常人都会选择的决定,而是命令等楚国的军队完整的渡过河,布好军阵以后我们再发起攻击,这是仁义之战,君子之战。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宋军大败,宋襄公受伤。

而这个故事也成了宋襄公历史上的最大黑点,可我们再一次分析宋襄公的时候却可以明显的发现,宋襄公或许有些自大,但绝对不是一个蠢人。反而从他之前处理的事情来看,这个人对自己有清楚的认知,做事也很有决断。而带兵打过很多仗的宋襄公绝不会是一个迂腐仁义的人,可他为什么要在对阵楚军时留下遗笑万年的黑点呢?

我的分析是,当面对根本无法战胜的敌人时,与其狼狈一战,倒不如摆出自己的君子气质来,战争已经输了,那么面子是一定要争取的,而在那个年代,遵循军礼古训,讲求仁义之军就是当时最大的面子。





火星超人


#头条公开课繁星计划#孔丘就是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可谓家喻户晓;那宋襄公是谁了?史载其为宋国第二十任国君,“春秋五霸”之一。那么今天我将分开阐述我对孔丘和宋襄公的认识,仅代表个人观点。①孔丘,人称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祖籍宋国,他是掀起私人讲学第一人,弟子就有三千多人,其中贤徒72人,他也是最早提出“有教无类”的第一人,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他周游列国十三载,称其“旅游达人”也不为过;现代人常说三十不惑,人到了30岁就成熟了,其实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人生每个阶段的总结之一;“小康”的概念最早也是他提出的,孙中山“大同”的口号出处也是来自孔子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最高政治理想的主张;总而言之,孔丘是中国史上最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不为过。

②宋襄公,史上最讲“仁义”的君主,仁义之一全心全力助齐国平定内乱,仁义之二与楚国战不趁人之危,这个仁义我们尚且打个问号,为何助齐乃宋国弱小须借助大国提升本国威望,为何不偷袭楚国乃是不想听取目夷的正确主张;后世评价其好名无实,轻信窜谋,乃蠢猪似的仁义道德。


大道知行合一


孔丘、宋襄公都是维护周礼乐的人。

鲁国是周公的封地,是最重周礼的地方,孔子也是深受影响吧。后其颠沛一生就是为在日渐混乱的世界恢复周礼,其实是恢复周制。

什么是周礼呢?

宋襄公会回答:仁义。既使出兵作战也要仁义,要有礼数。楚军过河时绝不能趁人之危,一定要等到他们列队完毕再战。

这种仁义、礼乐过时了吗?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唐吉诃德吗?我举两个现代的例子。

一战时一个德军舰长非常了得,经常打得英国舰艇沉戟大西洋。但他只要看到敌方舰艇要沉没,马上派救生船去抢救被困敌军官兵,赢得敌己双方的好评。他去世时,很多敌军将领出席他的葬礼。

两伊战争中,每次伊朗欲攻击伊拉克某一城市,都事前通知对方具体的时间地点,让对方尽可能人员少受死伤;而伊拉克方面也是如此,预先通知敌方某地某段时间做好避险准备,他要报复性袭击。

从上面会看到宋襄公的影子,会明白孔丘的礼乐。大河奔腾,周而复始。谁又能说某一思想真的过时呢?




金甲战象


我对他俩的认识基本上都是普遍的那些,就不啰嗦了。


白露为霜65799235


不认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