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辐射的危害不是“致癌”,是“变笨”

手机辐射的危害不是“致癌”,是“变笨”!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买彩票中奖的概率比闯红灯被撞的概率要大得多,但是买彩票的人都觉得说不定就是我呢,而闯红灯的人觉得怎么可能偏偏就是我呢?

提起这个是因为我们经常会遇到对于拍摄一张X线片充满极度恐惧的患者,大家会觉得X线辐射怎么会小呢,谁知道会出什么问题呢。但是,对于24小时在身边的手机辐射却视而不见,有人告诉我“出问题也是少数吧,大家不都用手机嘛”

手机辐射的危害不是“致癌”,是“变笨”

当然,大家没必要对于X线、CT等医学影像学检测技术所带来的辐射那么恐惧,也没必要对手机辐射杯弓蛇影,但是要了解手机确实存在的辐射性,以及想要减少手机辐射,我们能做点什么?

最初,手机使用的是模拟蜂窝通讯系统,其工作频率为450 MHz 和 900 MHz。 第二代为数字蜂窝通信系统,如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SM),其工作频率为 900 MHz 和 1 800 MHz。 第三代手机使用的是3G或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其工作频率为 1 900 MHz 或 2 100 MHz,目前广泛使用的4G频率为800 MHz或2600 MHz。

手机辐射的危害不是“致癌”,是“变笨”

手机辐射从本质上讲是电磁波,属于射频辐射(radio frequency radiation,RFR),为非电离辐射的一部分,不会产生电离作用,主要生物效应为热效应。手机使用时产生的射频电磁场 ( radiofrequencyelectromagnetic fields,RF-EMF) 对生物体的作用一般靠特异性电磁辐射吸收率(SAR) 来衡量,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规定的局部暴露限值是2 W/ kg。

手机辐射的危害不是“致癌”,是“变笨”

对于手机辐射最恐怖的传说是关于它的致癌性。关于这一点,没有过多讨论的必要,因为目前没有任何研究支持这个说法。生活中明确有致癌性的东西有很多,手机辐射目前还没有进入这个队伍。其中比较权威的研究,譬如INTERPHONE团队集结13个国家的16个研究中心,于2000 ~ 2004 年由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协调共同对手机使用和脑瘤风险的关系进行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于2010年发表,显示手机的使用和胶质瘤风险并无联系。此外,近几年 YOON教授在韩国,MOMOLI教授在加拿大,COUREAU教授在法国的类似研究也基本不支持手机的致癌性结论。遗憾的是,我们国内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系统的相关研究。

手机辐射的危害不是“致癌”,是“变笨”

其实,手机辐射最大的人体影响,是智力!

学术界,关于移动电话射频辐射对神经行为的影响的研究有很多。科学家、医学研究者不可能拿一个人去做实验,所以相关的基础研究都是针对大鼠的。但是,大鼠的研究意义也很大,因为它证实了手机辐射是能够产生生物学影响的。譬如,研究证实长期暴露于移动电话的射频辐射脉冲波可以对大鼠的长期空间认知和记忆产生损害。【不知道有没有朋友好奇大鼠的空间认知和记忆能力是怎么判断的呢,其实有很多办法,最基础的就是跑迷宫、找出口。变笨的大鼠找出口所需的时间会明显边长,有的就彻底迷路了,原地奔溃!】主要原因是射频辐射干扰大脑胆碱通道与空间认知相关的大脑化学胆碱酶。有一项来自于瑞典、挪威等欧洲国家的人群研究,发现使用数字电话和模拟移动电话的时间、使用次数与头痛、头晕、乏力、记忆力减弱等有密切的相关性。

手机辐射的危害不是“致癌”,是“变笨”

我们国内有一项研究来自山西医科大学,是关于手机辐射对大学生神经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结果是让人深思的:随使用移动电话次数的增加,青年大学生视觉记忆的能力在下降,说明移动电话的使用造成了神经行为功能测试方面短时记忆不良和神经行为功能方面操作速度及精确度的不良反应;而且使用移动电话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情绪紧张与愤怒。

手机辐射的危害不是“致癌”,是“变笨”

总而言之,长期使用手机是否会致癌,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是长期的手机辐射对神经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建议:如果您的工作需要长期依靠手机通话,那么准备一个耳机吧,尽量减少使用手机接听、拨打电话的频率,同时尽量使手机距离头部保持在2.5cm以上。

最后,还有一个小提醒:在用手机拨打电话时不要急于接听,待接通后数秒再通话,因为在电话接通的瞬间电磁波是最强的。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1.戴伏英.手机辐射对大学生神经行为的影响及影响因素分析[J].

2.罗健钊.手机辐射与胶质瘤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3.贾京花.手机微波辐射与偏头痛[J].

4.覃山苏.手机辐射分析与防护[J].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