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洛阳桥”,儿时记忆中的桥

在市区公交站等公交车时就下雨了,一路上大雨阵阵,也像随车而行似的,然而到了“洛阳三角牌”公交站下车,雨就渐少至停歇了,天公作美啊!现在是要去儿时就留下深刻印记的洛阳桥。经过蔡襄路时,有户人家在自家门口摆放着免费解暑凉茶,我喝了一杯、带走一杯,真是很及时,很解喝。虽然是大雨刚过的下午时段,天空阴阴沉沉的,而我此刻的心情很阳光!

泉州“洛阳桥”,儿时记忆中的桥

洛阳桥北桥头,蔡襄石雕像在左侧的广场上。

洛阳桥头竖立一尊高大的蔡襄石雕像,微笑着朝向前方,像是对自己当年主持建造的洛阳桥,还能如初使用感到欣慰。洛阳江连接着泉州湾入海口,“水阔五里,波涛滚滚”,往返靠渡船过江,遇上大风海潮,船翻人沉的事故时有发生,后有郡守蔡襄主持建造跨海石桥。“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祜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祜四年十二月年来讫功……靡金钱一千四百万……“,用六年零八个月时间,耗资一万四千多两银钱建成。蔡襄撰写的《万安桥记》中,虽没有记述建桥过程的日日夜夜,一定也决非如儿时在老家街坊听故事那么光怪陆离、神工神奇、轻而易举地就把桥建起来的。

泉州“洛阳桥”,儿时记忆中的桥

“月光菩萨塔”,还有雨后就在此游泳的人。

有句流行很广的现代俗语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其实在北宋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展现出了“基建狂魔”惊人的毅力和无穷的智慧!没有打桩机器,就沿着桥梁中轴线抛置大量石块,连结江底矮石埕作为桥基,然后在上面建桥墩——筏型基础,这种方法领先世界造桥技术近千年;没有水泥浆勾缝巩固桥基,便利用牡蛎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种蛎固基法”也成了把生物学用于桥梁工程的世界第一;没有现代的起重设备,就采用“浮运架梁法”,利用海朝涨落的高低位置,架设桥面大石板!厉害吧,我们中国人就是神!

泉州“洛阳桥”,儿时记忆中的桥

海内第一桥展示馆门匾上“海内第一桥”五字,是清道光时期郡守沈汝瀚书写,“西川甘雨”碑亭在左侧。

洛阳桥,是九百多年前建成的、我国第一的海港大石桥。目前古桥得到了充分有效的保护。“月光菩萨塔”上“月光菩萨,巳亥岁造”字样和东面梵文、南北两面的佛语字迹清晰;“西川甘雨”碑亭的祈雨碑刻寄寓美好和善良;"海内第一桥展示馆”内的桥梁石构件以及其他实物和图片,让人了解洛阳桥的历史;还有遍及古桥两边海中成片的红树林,既能保护古桥,又能改善海洋生态,还能美化环境……洛阳桥——万安桥——“万古安澜”!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