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浅析女主走向不归路的几大原因及现实思考

前言:小小的

房思琪在金碧辉煌的人生里,她的脸和她可以想象的将来一样漂亮。补习班国文名师李国华是同一栋高级住宅的邻居,崇拜文学的小房思琪同样崇拜饱读诗书的李老师。

但事实上,“饱读诗书”的李国华尽心竭力购置的书架、四处搜罗的小说仅仅是他“兽行”的助演道具,当他徘徊于黑板之前,踱步的沉思掩饰着他的狩猎计划。在他的侵犯下,思琪挣扎走过青春的伊甸园,并在山中发疯,最后被送入精神病院。

这本小说出版没多久,便火热畅销。许多读者并不敢认真仔细看这本书,因为这是一个令人沉重的不忍读下去的故事。

那我今天就来分析分析,女主房思琪为什么会从一个普通青春期女生一步步沦落到精神失常以及房思琪们要如何做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向。在我看来,房思琪变疯的因素可以从外在和内在两个大方面来分析。在文章第三部分,我会来分析像房思琪这样的人们如果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需要做到哪些行动。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浅析女主走向不归路的几大原因及现实思考

01、浅析房思琪精神失常的外在因素:老师长期的侵犯,父母的不理解,朋友的不关心,身边人对求救的漠视导致她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首先,先来说说老师长期的侵犯,让房思琪饱受折磨,活在阴影之中。

房思琪是一个热爱文学的少女,因此她崇拜着文学老师——李国华。可李国华仗着房思琪对文学的喜欢,在整个青春期对她进行长期的侵犯。

房思琪在遭到侵犯后,陷入震惊、痛苦和不解时,李国华又用文学安抚思琪,并使她相信,这就是老师对她的爱。思琪面对老师的侵犯与凌虐,能够说服自己活下去的理由,是把这种罪行理解为“爱”。

文学,一个神圣的字眼,却作为李国华粉饰自己的“借口”,以此来接近对文学热爱的房思琪们。李国华招摇撞骗从未失手的自信来源于女生的自尊心,这款来自他者的“护身符”也是他屡试不爽的秘籍。在他的信条里,奸污崇拜自己的女生,是让她们离不开他最快的途径。

在我看来,李国华这种老师,披着“老师”的外皮,行着“侵犯”的事实。这让我想到韩国电影《素媛》。我不能想象,在面对如此信任的老师的侵犯的时候,房思琪是多么的恐惧和害怕。在她看来,这种行为让她羞耻以及震惊。而这种贯穿整个青春期的行为,我认为,是让她走向精神失常之路的重要因素。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浅析女主走向不归路的几大原因及现实思考

其次,父母的不理解,让房思琪决定再也不敞开心扉;

房思琪没求救过吗?不是的,她曾向父母暗示过。当她偷偷暗示父母李国华的所作所为,父母却相信为人师表的外人。

还记得,书中有这么一段:思琪对妈妈说:“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妈妈诧异地看着她,回答道:“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思琪一时间明白了,在这个故事中父母将永远缺席,他们旷课了,却自以为是还没开学。

当她已经进入一种病态的爱,但她在摇摆不定的时候,装作不经意的和母亲提起,学校里的一个女同学和老师在一起了。妈妈说“这么小年纪就这么骚?”这一刻,除了决定以后不再敞开心扉外,房思琪的最后一丝希望也被父母夺去了。

鲁迅曾说过:

将来的命运,早在现在决定,故父母的缺点,便是孩子灭亡的伏线,生命的危机。

在我看来,房思琪的父母似乎也代表着绝大多数的“中国家长”们。他们相信老师一定是好的,当自己的孩子和老师发生冲突时,错误的一定是自己的孩子。而这一个观点,让房思琪感受到父母对她的不信任。在她看来,父母是最可靠最信任的人,当这种信任崩塌的时候,当她的求救被忽视的时候,她再也没办法去信任任何人了。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浅析女主走向不归路的几大原因及现实思考

最后,朋友的不关心,让房思琪彻底失去希望。

和她亲如双胞胎的刘怡婷,在房思琪被侵犯的第五年彻底疯了后,她想起,五年前思琪说:“我和老师在一起了”,她当时还骂她:“你好恶心,你怎么可以破坏老师的家庭。”

说好的亲如双胞胎呢?房思琪应该曾是对刘怡婷抱有希望的吧。正如很多青春期的女孩子们并不相信父母,却相信朋友的观念。房思琪以为,刘怡婷应该会帮她,至少会相信她。可她迎来的却是好友的“你好恶心。”这背后,带来的是好友的鄙夷以及不信任。

小小的房思琪能怎么办呢?父母、好友都不信任她,反而信任那个欺负她的老师。我认为,思琪的希望已经一次次的被夺去。她不想精神失常。她求救过,可是,没有人愿意帮助她……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浅析女主走向不归路的几大原因及现实思考

02、浅析房思琪变疯的内在因素:自身的懦弱和自卑、对“爱情”的错误认识让她“爱”上老师,加快她精神失常的脚步

除去老师长期的侵犯,亲朋好友的不信任,还有这些内部因素让房思琪加快精神失常。

首先,是她自身的懦弱和自卑,导致她不敢反抗老师。

在被李国华侵犯后,她因为懦弱和自卑,并不敢对别人说:老师侵犯了她。李国华利用了小思琪的的羞耻心以及那“可笑”的自尊心,一次又一次的欺负着这个少女。

有的人会说,为什么她要去赴约呢?她完全可以不去见老师。但如果老师用“我来帮助你补习”“这是为了你的学习成绩”这些借口,谁会去相信一个普通少女呢?

在那五年的时光里,房思琪的父母、好友,都充当着帮老师实行侵犯的“助攻”。在我看来,一个青春期的少女,失去了身边亲人好友的信任,而且他们还间接的帮助老师。这让思琪更加的懦弱和胆小,只能一次又一次的把自己送上门。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浅析女主走向不归路的几大原因及现实思考

其次,是房思琪对“爱情”的错误认识让她“爱”上老师。

在房思琪被侵犯后,她觉得自己爱老师,爱老师的谈吐、爱老师的幽默、爱老师的文学素养,她以为这就是爱,其实13岁的她不知道那只是崇拜,仅此而已。

甚至后面老师强迫她,她挣扎,她否定,她一次次的想要拒绝,可是就是拒绝不了内心的自己,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肮脏的女孩,可是又忍不住问老师是否爱自己。后来,思琪对老师的爱演变了一种病态而又畸形的爱,思琪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处于这样的境地中,而且在这样的境地中生活了五年。

意识到这些的思琪很痛苦,她只能相信自己和老师的一切都是爱,她用两个人的两情相悦来麻痹自己,来缓解痛苦,来安慰自己,只有那样才不会觉得自己是肮脏的。

在我看来,一个青春期少女遇到这种令人恐惧的事情,但因为没人教导。她只能听信老师的话。她相信这是老师对她的爱,即使那是老师为了侵犯她而随口说的甜言蜜语。思琪的这件事情让我想到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我认为,一个美好的少女因为社会对性观念的缺乏和疏忽,而让思琪拥有了错误的三观,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令人可悲又可叹的事情。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浅析女主走向不归路的几大原因及现实思考

03、浅析房思琪的生命走向以及房思琪们给我们带来的现实意义与思考

房思琪在书中疯了,而这本书的作者在书出版后自杀了。

书中的第一页有这么一句话:改编自真人真事。而这个真人,就是作者林奕含。

书中的房思琪,现实中的林奕含,不是个例。而“房思琪”这个名词代表的是一群人。那么,“房思琪”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向吗?

当然可以。

我们可以从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以及自身因素这三个角度来分析。

① 家庭因素:相信自己的孩子

故事中房思琪的父母因为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让房思琪一次次的被老师侵犯。可是,我真的很想问,为什么父母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反而要相信一个外人呢?

我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但我知道,如果小说里思琪的父母相信孩子说的话,那么思琪的结局就会改变。同样的,如果现实中,“房思琪”们的父母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孩子的靠山,那么结局是不是会不一样,像李国华这样的老师们是不是就会减少。

在孩子眼中看来,父母就是他们的靠山,所以,请不要让孩子失去希望,退无可退。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浅析女主走向不归路的几大原因及现实思考

② 社会因素:减少舆论暴力,客观看待事情

这本书的后记,蔡宜文曾写过这么一句话:

任何关于性的暴力,都是整个社会一起完成的。

书中的郭晓奇在被李国华侵犯后一时想不开,于是在网上发帖控诉老师的罪行。可是,面对这件事,大家的反应却是家人和网友对她的二次伤害。什么时候,当我们受到欺负,却依然要对施暴者说对不起呢?

这个社会有着对女性或者性的一种歧视,在女生受到欺负的情况下,被嘲笑,受到网络暴力的永远都是女生。在我看来,减少舆论暴力,是让“房思琪”们避免受到二次伤害的重要因素。

③ 自身因素:为自己发声,举报李国华这种施暴者

还记得这本书出版的2017年,台资社曾报道:房思琪并不是个例。事实上,仅是2017年就有8100多个案例。而其中80%都是未成年少女。

8100这个数字刺痛着我的心。在我看来,林奕含把她自己的故事写下来,更多的是想做些什么,用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去鼓励“房思琪们”勇敢的站出来,去举报“李国华们”这种施暴者。因为,错的不是我们,而是他们。

跳出《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房思琪因为各种因素走向精神失常的道路,回到现实中的“房思琪们”在遇到被侵犯的事情后,我认为,不应该去逃避,而应该去正视整个事情。

在我看来,有那么多的“房思琪”是所有人的失误:父母的失误,挚友的失误,老师的失位,连道德和法律,底线也失位。而这种失误,是用一个女孩子的尸体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有多么罪恶。

很遗憾的是,作者自杀了,但李国华依然逍遥法外。那么,什么时候我们才能避免出现“房思琪”们的“失误”呢?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