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家中出一个大学生还有多少荣耀感?

醉心创作


小七认为,不论到什么时候,家里出了大学生都很有荣耀感。

我有一双儿女,现在还很小,如果十多年后他们俩能考上大学,我肯定会觉得很开心,以他们为骄傲。

不过,今天除了谈荣耀之外,还有其它几个问题需要谈一谈。


1、哪些学校毕业的学生,可以称为大学生?

这几年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一句话叫做:现在的大学生,都已经烂大街了!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小七觉得非常诧异:现在全国平均本科上线率还不到40%,一本上线率还不到10%,大学生怎么会烂大街呢?

详细了解之后才发现,人们把大专生、高职生、甚至是通过函授拿到学历的人,通通称为大学生了。

什么是大学生?大学生必须指的是全日制本科生,是通过高考考上本科院校的学生。


2、大学生的荣耀在何处?

我知道现在有的人,特别是有些小钱的人(真正的有钱人,反而尤其重视教育),比较看不上高考考大学这条路子。他们的理由是:

  •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多了去了。
  • 大学毕业一个月不也就拿四五千块钱工资吗?

首先,小七要反驳一下这两个观点。

①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确实有,除了个别奇葩,绝大多数暂时没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只不过是还没有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而已。

假以时日,他们都能找到工作。

②大学一毕业一个月就能拿四五千块钱少吗?一个刚刚走出校园,22岁左右的年轻人,一个月的工资已经跟很多奋斗的十几二十年的人差不多了吧?

人家工资低,只是因为人家年轻,而已。

当然,这是就事论事,反驳还在读书无用论里执迷不悟的朋友,大学生真正荣耀的可不在这里。

大学生的荣耀在于:

①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是靠家长、人脉、金钱。

每一个考上本科大学的孩子,都经过了一番竭尽全力的奋斗,这种用努力实现梦想的精神,令人敬佩,也令他们自己终身受益。

②有了不断学习的习惯。

社会越进步,知识和技术的更新越快。很多人遇到自己不会的东西就会抱怨或者放弃。但是,这些从读书求学路上走出来的孩子,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升自己。

③有了选择生活方式的能力。

有的人出去找工作,是被工作挑选。有的人出去找工作,是挑选工作。

没有点资本,你凭什么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就是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这些能力从哪里来?从读书求学中来!

结束语

大学生的荣耀,在于他们刻苦求学的精神,不在于他们能挣多少钱。

我是小七,乐于与大家交流。衷心感谢大家的阅读、点赞、评论和转发。

小七说教育


小时候爷爷跟我讲过一个事情,那年是1989年,他说:最近啊,我们的书记整宿整宿的睡不着,他孩子在北大读书,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一点消息都没有。

那时候,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北大,也不知道有什么好担心的,不就是读个书嘛。我们在村里读,他可能在远一点吧,在县城??反正不明白,也不知道爷爷要跟我讲什么,只能把它当做故事听了。

等我到了高中,我才知道原来北大在那么远的地方,原来那学校还不错。等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看到了爷爷的眼泪,一生坚强的人落下了我这辈子唯一一次见到了他的泪珠。很快,他就查干了,给我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有肉吃)。


出仕,永远是中国人首选的出路

自汉代科举制度开始,出仕,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最好的出路。即使到了现在,依然如此,这是中国人骨子里认可的金科玉律。

我们村有一户人家特别受人尊重,因为他们家出过“举人”。虽然已经过去很久很久,他的后人再也没有名人出现,但就因为这块石扁:“举人故里”,让他们家的后代一直保持着优势。


大学生已普及的今天,你还激动吗?

今年国庆回家见到了我表姐他们一家,他孩子在读高中。他们家还没出过大学生,谈到学习的时候,从他们的言语和表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非常希望可以出一个大学生。“只要能考上大学,其它的都好说。”

虽然现在村里每年都有好多大学生,但对于每个家庭,亦或是个人,我觉得都是意义非凡,至少:这是对他自己最好的证明,也是对未来生活有了更多的希望


欢迎大家留言,讲述你考上大学时候的心情


朱文亮


一直以来,儿子是我心中的骄傲。我是浙江金华人,儿子于1998年出生,七岁上学,现年22岁,2013年考上本地县城市最好的高中,三年后顺利毕业并以超重点49分的成绩考入西南交通大学,如今读大四,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今年9月28日收到通知,保研电子科技大学终于尘埃落定,得知录取的消息,我的心情特别特别的激动。一切努力没有白费,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但愿儿子学业有成,万事顺意。


用户111444968596


如果在三十多年前,某户家庭如果家里能出一个大学生,这绝对会成为大多数家长吹嘘好多年的一件大喜事。我记得当初我们村有一位牛人考上我们省最好的大学,接到录取通知书之后,村村委会里为他放映电影庆贺,全村人聚集在戏台边看电影边讨论这位同学为村子争光的事情。但是到了现在,家中出了一个大学生还有没有荣耀感呢?

我觉得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家中的孩子考上了清华北大之类的顶尖985大学,作为家长同样会心花怒放,同样会一见到人就来上一句:“我家小鬼考上了xx大学,我太高兴了!”但是,如果家中的孩子只考个“新二本”(原本的民办三本大学),那么还会那么高兴吗?当然不会,因为家长还要耗尽“洪荒之力”为孩子的学费、生活费而继续劳碌奔波——该向亲戚借钱就厚着脸皮去借,该申请助学贷款就果断去办理相应的手续……

当然,如果农村地区的家庭考上了一所普通的大学,而这个家庭周边没有一个大学生,那么在这种“人无我有”情况下,家中出了一个公办二本的大学生,家长或多或少会有一种成就感和荣耀感;换一种情境,如果邻里乡亲的孩子都考上了985、211之类逼格比较高的大学,而你的孩子只是考个普通的公办二本,那么会不会有荣耀感呢?当然不会有,有的只是一种浓浓的挫败感而已。

在多年前,一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捧上了“铁饭碗”,无上荣耀和毕业后的高枕无忧萦绕在大学生周围;但是现在,你考上大学之后,如果不努力的话,一毕业就很可能马上失业,甚至在大学期间不好好努力连顺利拿到毕业证都难。而且,除了军校和一些逼格比较高的师范类院校,大部分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毕业之后都要为就业这件事而发愁,“铁饭碗”与如今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在如今很难画上等号。

现在的大学生还是传说中的“天子骄子”吗?好像“天子骄子”的特征并不是特别明显。不过话又说回来,和那些文盲和半文盲相比,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在就业方面还是拥有一定优势的,毕竟学历虽然不一定能决定一个人能达到什么样的巅峰,但却能决定一个人的下限。

对于老一辈的人而言,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所以一些家长宁愿自己再苦再累,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读书;就算孩子考上民办大学,也会咬紧牙关坚持让孩子上大学。他们图什么?他们这样做更多的不是“养儿防老”,不是为了得到孩子的多少回报,而是为了让孩子将来的路能够走得顺一些,轻松一些,仅此而已。

可怜天下父母心,如果你是大学生,你愿意善待自己逐渐老去的爹娘吗?欢迎留言。


微雨润苗


当今社会人才济济,只有考上一本以上的大学家里才感到荣耀,有些还会举办升学宴;考上二本、三本、大专并无多少荣耀感。因为同为大学三本、大专和一本的差别是很大的。

1、毕业就是失业。

现在考上普通二本和三本、大专毕业就是失业,需要参加考试才能进入事业编。我的一个学生二本毕业先后参加了5年招教考试都没考上,家里急得没有办法,找对象找个有正式工作的人家嫌她没工作,找个没正式工作的自己又不甘心。无奈最后在家里劝说下找了一个打工的,还好第六年参加招教时补录上了。想想她毕业这六年来父母得经受多大的心理煎熬啊。


2、高不成低不就。

普通二本、三本、专科毕业在找工作时并不占优势,但这些学校的大学生并不能很好的给自己定位。高薪的工作人家只招研究生、211、985的大学生,累的工作、环境不好工作、待遇不高的工作他们又看不上,高不成低不就,有些还变成了啃老族,让家长操不完的心。

3、知识没学到,却染了一身坏毛病。

在一些大专、三本学校里,由于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学习氛围不好,很多学生花钱大手大脚,抽烟、喝酒、打麻将无所不会。我村有一个上三本的大学生,每月向里要3000多元,家长嫌他花的太多说了他几句,人家索性和家长话都不说了,没钱了就发个短信,令家长很头疼。





4、家长刚供完学生又面临给孩子买房结婚的压力。

那些上三本、大专的学生很多毕业后花钱大手大脚,挣的钱还不够自己花。父母刚供完学生,又不得不为其买房接媳妇,弄的父母压力很大。


总之,上大专、三本、二本虽然也是上大学但它并不能给父母带来多少荣耀,反而让父母更操心,只有考上一本以上的大学才能使父母扬眉吐气。


教育黄金眼


有什么荣耀感?我一对子女都已大学毕业。儿子上了11年大学,获理科博士学位,在一所一本大学任教。他经历了23年求学之路,欠下的债务今年才还清。他刚参加工作,没有住房,省城消费又高,生活很节俭。

孩子们大了,各奔东西,没能力照顾父母。父母们为供孩子们上学吃了一辈子苦,家里穷得叮当响。仅有的半间瓦房已近倒塌,政府为了我们的安全,让我们在一处公房中居住。住房问题成了我们的心病,整日愁得睡不着觉。这就是大多数民师们共同的处境。当了一辈子民师,教出了别人家的孩子,也教出了自己的孩子,却教穷了自己。我们已经60多岁了,唯一的理想是:啥时候能有自己的住房,也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享受一下祖国的温暖。


用户231891529656寒雪


二十年前,当我看了高考分数,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本家一个长辈,他问我考了多少分。我说了以后,他说:我们这里也出一个大学生了。



我是那些年我们那附近出的第一个大学生,那种荣耀感,可能只有我的父母能感受到吧。

我还记得我去报到那天,要坐火车,很早出门,我给附近的几个邻居都打了招呼,他们都表示很高兴我能出去上学。

妈妈把我和爸爸送到车站,路上遇到了认识的人,爸爸妈妈很骄傲地说我要去上学了,他们的脚步似乎也很轻快。

后来,爸爸被当做培养出了大学生的标兵,有的人家里遇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来咨询他。

其实,就像爸爸以前说的那样,我的学习他从来没操心过。或许是因为他没有想到,我能真正地考出去。



他所做的,就是筹够我上学的费用,看一下我的期末成绩,好像就没有其他的了。也许,他默默关注我平时的学习状态,只是没有让我知道。

十年后,这种荣耀感再次出现在爸爸身上,是我弟弟考上大学的时候。就此,他的两个孩子都上了大学,是他留给大家的印象,口碑传了出去。

我考出去以后,我们村里后来考出去五个大学生,其中有一对双胞胎姐妹。



现在,村里的学生越来越少了,因为70后都在县城买房子了,他们的孩子有的考上了有的很早就打工了,我也无从知晓。

而当我在外面的世界待得越久,越发现,爸爸妈妈那么辛苦地把我们供出来,在那个年代,真的是一件很光荣的事。


英语老师Minnie


物以稀为贵,放在20年前,那时谁家里出个大学生真是让人羡慕不已。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不断扩招,能进入普高的孩子,只要想学,绝大多数都能上大学,只不过大学分档次罢了。

我记得23年前,我从部队考上军校时,在老家十里八乡还真引起一阵轰动呢。因为那时偶尔有谁家出个大学生大家都特别羡慕,但从来没有听说过考上军校的。待我假期探家时,不管走到哪,一身军装在身,乡亲们都主动围上来和我聊天说话。这要是放在我没考上之前,是绝不会看到这样情景,因为没有人去关注一个和别人没什么两样的人。

今年暑假我带妻回老家探亲,晚辈中有一个考上大学的,在报志愿时遇到困难,就去找我求教。尽管我们回去有十多天了,还没有听说晚辈有哪个考上大学的,眼前突然冒出一个要上大学的孩子,倒是让我惊讶于现在家里出个大学生真没有多少荣誉感了。我和妻聊到这个话题,她说确实如此,在她的老家里现在也这样,大家都不感到稀奇了。

家里出个大学生荣耀感为何会降低?前面其实已经说出答案了,就是大学生太多了,太常见了。如果说谁家孩子考上清华北大或许能让你眼前一亮,其他学校都感觉平淡无奇了。其实深层次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由于早已经停止指令性计划安排工作,大学毕业后都需要自己找工作,或者考研,或者出国,这就使那些没有找到好工作的大学生,成了很多家长的一种痛。

既然有痛,有失落感,心理落差就会慢慢漫延。一个两个无所谓,但是千八百个呢?那种蝴蝶效果可就不一样了。当家里出个大学生家长荣耀感下降,甚至最后都平淡无奇时,亦或者是好事,毕竟高学历已经逐渐普及,全民素质在提高。也亦不是好事,因为对于那些工作难找,上班后薪资不高,接受高等教育的荣耀感就缩水了。


寒石冷月


我是老年之光,今天我又和大家共同的就“当今社会,家中出了个大学生还有多少荣耀感”话题,和大家分享我个人的观点。望大家评论!

提起"大学生”在五六十年代不比寻常,记得我那小的时候,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了,可了不得了,是祖坟上冒青烟了,不知是祖宗那一辈子积了“阴德"了,是“文曲星”下凡,不仅是家祖,亲戚,高兴。就连村里,县里也很感动,祝贺。确实是家中的荣耀。那是一个时代现象,国家“人才”奇缺,才如此重视!

可是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彼彼皆是,考上“名牌”大学的还好,考不上“名牌”的不值钱。在任何社会,任何时候,需要的是“人才”,特别是在当今社会里,要的是高“文凭”,并不是“读书无用论”,只要你考上重点大学,还是光宗耀祖的。而没有考上重点大学的,或者没有上过“大学”的,就成蠢才了吗?不是的。在如今的社会里,无论是个人、各行各业,都需要的是“人才”。所谓“人才”,是“本事”,只要你有“本事"就能在社会上混的好,没技术可以再进修学习,创业,干好了同样出类拔萃。不比“名牌”大学生差。关键是你个人的路怎么走。马云,李嘉诚该上过大学吗?同样是“名人”吗?

人随时代,草随风。社会发展到那一步,都要跟上形势发展趋势,与时俱进,与时代变化而变化。考不上“名牌”,考一般的也很好,考不上大学,学好一技之长创业也有出路。大学生给末上过大学的打工彼彼皆是,关键是自己人生的选择。光宗耀祖,不光是大学生,只要有“本事”,同样也是“光宗耀祖”的。别灰心,个人努力吧?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希望你也会成为“状元"。最后祝“高考”学子们“金榜题名”。

谢谢你的关注,谢谢粉丝好友点赞评论,转发!





老年之光


文革前我国教育欠发达,上学是少数人的事,要层层考试选拔录取,录取率很低。记很1957年我初小毕业考高小,全乡18个村只录取了两个班100名学生。二年后1959年升入初中,全乡只收了一个班,我们四人被破格录取到县城初中。到1962年我初中毕业,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全县18万人只招一个高中班,那年全县初中毕业生将近1000人,只招了40名高中生,录取率为1/26。到了1965年高中毕业,全国只招收了16万大学生,我们班考了31人,创造了母校的历史之最。也就是说全县那年只考了31名大学生,我们村就我一人。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那时能考入大学当然是很荣耀的事。别人说起当然是夸赞和羡慕,特别是我们村的学校常拿我的上学表现鼓励学生学习。主要是父母亲人脸上也有光,心里美滋滋的吧。但那时生活困难,人们把上学当作可有可无的事,考上大学后则变成家里的负担。故荣耀只是一种暂时的自我感觉。 文革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大发展,大学录取由1957年的21万人增加到现在每年七八百万人,录取率70%左右。而且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80%以上的学生可上高中,所以大学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这样大部分学生都可以上大学了。所以考入大学变成很平常的事了。比如我的左邻右舍每年总有谁家子弟考入大学了,我们村每年起码有十几个考入大学,还有赴美留学的读博的也不是新鲜事了。



但是,现在已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重知识重教育已是人们的共识,所以家中出一个大学生不能不说是大喜事,常常要庆贺一番。虽然一般不会象过去那样受人关注,但荣耀感还是有的。我认为荣耀感主要是一种自我感觉,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考取大学这种荣耀感确实还是存在甚至要强于过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