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日本供應商供不了貨

「案例」日本供應商供不了貨

​摘自《供應鏈的三道防線:需求預測、庫存計劃、供應鏈執行》,劉寶紅、趙玲著。

有個跨境電商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但最近卻遇到了麻煩:供應商產能不足,一個關鍵元器件供不了貨,嚴重影響到該電商的業務。這個供應商是日本廠商。日本供應商一般比較保守,不見兔子不撒鷹——沒有業務承諾就不建產能、不備庫存。這不,需求落地了,兔子跳出草叢了,鷹卻來不及升空了。

剛開始,該電商認為問題是單一供應商,沒法形成“充分競爭”,所以日本供應商“有恃無恐”。作為應對措施,他們的本能反應是再找個供應商,卻發現“天下的烏鴉一般黑”,關鍵元器件的供應商個個都差不多,屬於所謂的“有能力,但也有脾氣”的戰略供應商[1]:這貨是專門給你備的,你要我確保供應,那好,你得給我預測啊,這預測就是業務承諾。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繩,該電商就給新的供應商提供預測,就未來供貨達成協議。而這些呢,正是當年他們不願意為日本供應商做的——這有點像美國的NBA:球隊戰績太差,管理層不能接受,就拿主教練開刀;但解僱主教練後,再僱個新教練,成績還是依舊,卻沒人再說什麼了。

對這個電商來說,問題的實質是拿競爭代替管理,沒有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比如分享預測,而是想借助“市場競爭”做空手套白狼的生意:我不給你預測,不履行我的管理責任,但我還是想拿到我的貨。大客戶的習慣是憑著胳膊粗拳頭大,讓供應商承擔所有的風險,但對於戰略供應商卻不管用——它們的胳膊也很粗,你不能光靠市場競爭,那是市場行為;你還得采取管理措施,即管理行為。對企業來說,競爭優勢沒法通過市場行為獲取,因為市場行為對大家都一樣;差異化的優勢要通過管理行為獲取。提供中長期預測,幫助供應商管理產能,就是一個典型的管理措施。

這些年,我們接觸過的本土企業成百上千,發現絕大多數企業分不清市場行為管理行為。就拿前幾年鬧得紛紛揚揚的鐵礦石來說,中國的需求量是全世界最大,但行業產能短缺時,還是拿不到貨,拿不到好價格。一個根本原因呢,就是中國鋼廠的供應商管理普遍粗放,習慣性地拿競爭代替管理——競爭是市場行為,供應商戰略不清晰,需求預測更談不上,對戰略供應商既沒控制也沒管理。比如日本鋼廠為了有效管控戰略供應商,與供應商簽訂長期供貨合同,甚至參與控股主要的供應商,這些都是管理行為。吃一塹,長一智,中國鋼廠學聰明瞭,也採取類似的措施,紛紛入股海外礦山,從“釣魚”到“養魚”,加強對上游資源的管控[2]。


[1]在這裡,“戰略供應商”定義為替代難度大,轉換成本高的供應商。通俗地講,供應商不跟你做生意會有損失,但你不跟供應商做生意就死了。更多戰略供應商管理,請參見《採購與供應鏈管理:一個實踐者的角度》(第2版),劉寶紅著,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年。

[2]《中國鋼企投資海外礦山 單打觀念需改變》,和訊新聞, http://news.hexun.com/2009-09-01/120908645.html,2009年9月1日。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