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20年前的瓶裝啤酒都是640毫升,現在都少了,有580毫升,有550毫升的,為什麼?

遇上你是我的緣60592321


據資料顯示全球71%的啤酒灌裝在玻璃啤酒瓶中,而中國也是世界上玻璃啤酒瓶使用比例較高的國家,佔全球玻璃啤酒瓶的55%,每年已超過500億個,中國產啤酒原來大部分是640毫升,後來漸漸出現500毫升,330毫升的啤酒瓶,這是為什麼呢?

除了常見的易拉罐和高阻隔PET瓶,綠色啤酒瓶成為啤酒包裝的主流,大家都知道啤酒行業競爭激烈,降價促銷是難免的事情,要是想降低1毛錢,摳啤酒本身的生產成本費勁,廠家只能從啤酒液體裝瓶量下手了,500毫升啤酒瓶名正言順出現了,500毫升要比640毫升少了不少呢。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廠家是不是賺了更多,等大家都習慣了500毫升啤酒的價格,就會忘記640毫升啤酒。” 也有的市民表示可以理解。“酒瓶的設計和更新確實需要適應潮流。像國內不少大啤酒的包裝方法在國外已是被淘汰的,這種包裝的落後就是國產啤酒與進口啤酒的差距。” ,還有消費者認為“雖然標價上沒變化,但消費者用同樣的價格所購買的商品量減少了,這明明白白屬於價格變相調整。”

專家指出640毫升啤酒瓶容易炸裂,330毫升和500毫升啤酒瓶的小瓶可以減少爆瓶危險,同時也能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另外有些人認為大瓶裝啤酒打開之後口感不一樣,我反正認為啥包裝都要看看價格吧,現在同一個品牌有很多型號的啤酒,1000毫升、750毫升、500毫升、330毫升,要是750毫升PET瓶啤酒比330毫升只貴了一倍,我會算計一下買750毫升的啤酒。


也有些朋友認為,640毫升啤酒一次喝2瓶喝不下去,一瓶還不夠,要是500毫升兩瓶正好,神邏輯。

關於啤酒的顏色和材質,現在流行高阻隔PET瓶,比起玻璃瓶更加結實,價格可能比玻璃瓶貴一點,但是不容易炸裂傷人,出門帶著這樣啤酒瓶安全放心,目前PET瓶在韓國啤酒市場中已經佔到總量的17%。啤酒不像其他酒類,酒本身嬌貴,既怕冷又怕熱,還不能有蛋白質沉澱,保鮮要求條件高。啤酒瓶主要有棕色和綠色的區別。與綠色酒瓶相比,棕色啤酒瓶更能有效阻擋紫外線,各種棕色酒瓶裝啤酒更受歡迎。


等大家習慣了500毫升啤酒,廠家推出750毫升啤酒,價格漲了一倍,


遼瀋美食


20年前啤酒都是640ml,現在是580ml或者是550ml的,為什麼?

當然是為了賺錢了,為了利潤。

記得在20多年前,一家啤酒廠家工作人員找到一個廣告公司,要求給啤酒設計啤酒瓶外包裝,其實他們的外包裝剛剛換過不久,廣告公司設計就問廠家人員為什麼,廠家回答是換標我就可以上報加價啊,那個時候制定價格還沒有放開,需要有關部門審批。

別小看100ml的差別,你知道一個啤酒廠一天的產量嗎?華潤雪花啤酒秦皇島公司2018年預算產量12萬千升,一天就是328千升,按550ml灌裝約是596300瓶。按640ml灌裝約是512500瓶。一天相差約83800瓶,一年相差300多萬瓶啊。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吧!



劉哥美食


啤酒是人類最為古老的酒精飲料之一,與葡萄酒和黃酒並稱為“世界三大古酒”。雖然只在19世紀末才進入我國,但現如今也是比較受歡迎的酒類,直到現在啤酒已經是排在水和茶之外世界第三大消耗量的飲品。

現在的我算是一個啤酒愛好者吧,也喝過差不多有至少兩三百款國內外的啤酒了。雖然20年前我年紀還比較小,當時也只能是偶爾幫家裡大人去買啤酒而已,自己是沒有喝的份的,但是回想起來以前的啤酒跟現在確實有些區別,那麼這次我們就來解答一下這個關於啤酒的問題吧:

【感覺20年前的瓶裝啤酒都是640毫升,現在都少了,有580毫升,有550毫升的,為什麼?】

這個原因其實不難解答,主要就是歸根結底的“大原因”就是成本的問題。

相信很多朋友一看到這個題目,第一反應都能想到改小瓶的原因,覺得“無非就是為了降低成本唄。”,確實主要就是因為如此。畢竟瓶子小了酒就少了,每1瓶相對的成本就低一些了,也算是一種變相的漲價。其實“漲價”這個事情哪怕我作為一個啤酒消費者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20年前北京房價才3000一平米,啤酒漲點價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至少20年後的今天,每天消費幾瓶啤酒的壓力要比20年前小多了,雖然不管什麼商品漲價都不是消費者值得高興的事情,但是咱們也得講道理啊。

  • 不過拋去這個直接的降低成本(漲價)的原因之外,啤酒瓶改小還另有原因,比如降低啤酒爆瓶幾率。

一般來講啤酒爆瓶有很多因素,比如驟熱驟冷的溫度變化、酒瓶撞擊、二氧化碳含量過高等等,而事實上越大瓶的啤酒爆瓶的幾率就越高一些。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大瓶的酒液多,溫差變化的時候釋放的氣體也多,撞擊的時候力度也強一點。而且爆掉一瓶大的跟爆掉一瓶小的,哪個損失的多也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從降低爆瓶率的角度來說,玻璃瓶的啤酒改小容量也算是有點道理的。

  •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其實這個問題也與“酒”與“瓶”之間多年的糾葛有關。

啤酒生產廠是不會自己生產啤酒瓶的,所以酒廠與玻璃瓶廠之間就會有一種“相愛相殺”似得關係。為了降低爆瓶意外發生,參考自己的成本和利潤,啤酒廠一方希望可以像歐洲、日本那樣重點放在支持可回收瓶的使用,但是這就要求玻璃瓶的重容比達到0.9以上。而玻璃瓶廠一方希望參考美國式的標準,使用一次性的、輕量化、低重容比的新瓶生產。

簡單點說就是啤酒廠希望生產更厚實更重的可回收啤酒瓶,而玻璃瓶廠希望生產更輕薄的一次性啤酒瓶,所以這兩邊就這麼較上勁了。直到後來易拉罐、甚至PET等其他材質的罐裝開始出現,這兩邊發現好像再這麼糾結下去,一旦這些新材質的罐裝方式佔據了市場,那將是一個“雙輸”的局面。所以最終達成了相互妥協,一次性瓶和可回收瓶都被保留了下來了,舊瓶的使用以各項檢測指標為準,所以現在市面上各種容量、各種規格的啤酒瓶多少都能見得到,但出於安全起見以往那種非常大容量的玻璃瓶確實不多見了。

最後總結一下:

啤酒容量變小了,主要就是為了降低成本,其次也是降低爆瓶的幾率。其實相比較起啤酒容量變小這件事情,我更覺得難受的是現在的啤酒越來越寡淡,原料也開始使用大米、玉米之類的代替麥芽,對於這個問題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對於美食、健康飲食和美食趣聞軼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和贊支持一下,以後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關內容!


啞巴美食家


為了掙錢,企業都下功夫降低成本,不惜使用加價減量,原料以次充好,過度包裝等手段。如今物美價廉的產品都不生產了,因為原材料價格上漲,工人工資要漲,交了各項保險稅收,加上廣告促銷活動費,產品利潤空間沒有了。企業的虧損,商品的調價最終都從消費者身上找回來。

簡單的感冒,過去吃一兩片包好,現在吃幾盒都不管用了,還多花不少錢……


手機用戶張和新


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身邊有很多東西都發生了變化。認真一點就能發現,其實不僅是裝啤酒的量變少了,不少我們小時候常吃的食物量也是變少了。會出現這樣的原因,歸根結底就是3點造成的結果。 第一,成本的增高。其實按理來說,在這樣一個好的時代裡,什麼東西都不缺了,那麼東西的售價應該降低才對。但事實上,由於現在大家的生活都變好了,都有了富餘的錢,所以各種物價其實是在不斷的上漲。這就導致造酒的成本也因此而變高了,那麼為了節約成本,為了賣出去後能賺到更多的錢,所以一瓶酒的量也就變低了。


第二,利潤的變低。在以前大家賺錢有限的年代,能解決溫飽都是很不錯的了,哪還有多餘的閒錢能夠買酒。所以那個時候,酒屬於一種高消費的物品,因為買的人少,那肯定就要一次多賺一點錢,這樣才能多賺一點利潤。但是發展到了現在,酒已經不缺銷量了,而且還有很多酒品牌,這就意味著酒這個行業裡的競爭壓力也很大。這種情況下,酒就賣不起價格,只能低價來進行薄利多銷。酒的利潤變低了,那肯定要把量降低,這樣才能將利益最大化。做商人的人都是有頭腦的,他們肯定不願意吃太多的虧。
第三,量降低了之後,更適合一次性喝完。以前很多人買酒,都是為了招待客人,所以將酒的量定高一點,這樣就可以幾個人一起分享。但現在一瓶酒,往往都是一個人喝,這種量就適合一個人一瓶,而且還正好能一次喝完,這樣就降低了浪費的可能性。同時,量降低了之後,瓶子也就能做得更小,也會變得更堅固。我們都知道,越小的東西,越牢固的東西,往往就越不容易被打破。酒量降低了,瓶子變小了,拿著也安全一點,在運輸的過程中,也不會容易出問題。所以從安全性這個方面考慮的話,降低量也算是比較合理的一個舉動。
綜上來說,如今的商人從一瓶酒身上賺到的錢遠沒有以前那麼多,考慮到成本和利潤問題,再考慮到運輸安全問題,這才導致了酒的量被降低了。再說了,喝酒傷身,一瓶酒量少一點,那麼喝進去的酒也會少一點,從而還能控制酒量攝入,對身體也有一點點的好處。


合肥美食達人


變相漲價啊!啤酒本來利潤就薄,當然一些地方價格高,幾年前我那邊啤酒大戰,28元一箱(24瓶裝),中獎率還8-12瓶左右,那次大戰以後,本土啤酒基本消失,企業被收購市場上基本看不見了,很多外地在我那麼開飯店老闆也說,你們這邊啤酒確實便宜。他說自己五6線城市,同樣品牌啤酒價格比我這個還貴多了。。。


鑾泡心


怎麼盡往陰暗處考慮問題呢?!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瓶裝啤酒也可以喝出品位來,再搞那麼大的瓶子也不合適嘛!我記得很清楚,(三十年前我開過一陣酒吧),當街面上盛行大瓶啤酒,啤酒很大眾化時,酒吧裡的啤酒就是小瓶的居多。罐頭啤酒也就是那時開始由南往北流行起來的。這叫市場細分化。


牛小歪


記得八十年代洗衣粉一包500克,後來改成454克,再後來改成400克、350克,甚至是150,價格沒變,內容少了,還有藥品,原來是一瓶100粒,改成鋁板包裝,一盒內容連原來半瓶都不到,價格超原來的好幾瓶,大家習慣了,這裡是中國。


蜀道坦途


你先把錯字改了,毫升。


爺們38915596


減量不減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