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奇帆:如果關稅歸零,中國會出現什麼情況?談及進口糖

有人擔心,“零關稅”就是國門大開,在外國商品衝擊下,中國的農業、工業和服務業都將萎縮。這種觀點在上世紀90年代申請加入WTO時非常普遍,當時的討論包括早加入好還是晚加入好。有人說越晚加入越好,這樣讓本國產業更強大一點之後再開放,就不會受到其他國家的衝擊。

當時上海和國家提過一個建議,基本邏輯是加入WTO進比不進好,早進比晚進好,並提出了一整套方案。事實證明,加入WTO以後,中國的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基本都沒有受到太多的衝擊,相反,出現了一批世界級企業。通過開放,我們得到了很多好處。

今天如果關稅歸零,中國會出現什麼情況?假如農產品關稅歸零,外國的農產品會不會對中國進行傾銷?進口農產品又便宜又好,最後會不會使得中國各種消費者不買中國農村的糧食,導致中國農業萎縮,最終威脅國家糧食安全?

對此,我們既要居安思危,也不能杞人憂天,要做具體的結構分析,才能對這個問題進行回答。

進口農產品從結構上大體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稻米。中國人的主食是大米。歐洲和美國不生產稻米,無法對中國進行傾銷。稻米主要由中國自己生產,其他亞洲地區也種植,但中國從其他亞洲國家購買稻米通常是因為其生產的稻米口感好,無須擔心安全問題。在稻米方面,零關稅不會帶來歐美傾銷衝擊,亞洲地區是利益共享,是互好,無須擔心安全問題。在稻米方面,零關稅不會帶來歐美傾銷衝擊,亞洲地區是利益共享,是互助互益的貿易行為,稻米層面不存在貿易風險問題。

第二,大豆飼料。目前我國大量進口大豆飼料。中國現在可耕用的地20億畝,其中一年要生產1.2萬億斤糧食,需要12億畝,一畝地一年產1000斤;蔬菜、瓜果等農產品大體上所需耕地是6億畝;僅剩2億畝土地可以用來種植飼料。以每人每年平均消耗肉類大約40公斤來計算,13億人需要5000萬噸,一噸肉要四噸飼料轉化,需要2億多噸飼料。還是按一畝地1000斤來算,需要4億畝到5億畝土地來種植,我國剩餘的2億畝土地不夠用。因此我國大豆進口量高達8000多萬噸。全世界能夠用來交易的大豆中,相當大的一部分被中國購買。也就是說,在沒有零關稅的時候,我們就買了一個天花板的量,零關稅情況下,大豆的進口充其量到1億噸。

第三,小麥、玉米、糖。這是我們既要進口調劑需求,又要適當控制以免大起大落受衝擊的品種。 北方人大多喜歡吃麵粉,南方人也吃饅頭,因此需要小麥;也需要玉米,既是飼料也可以人吃;還有糖,中國國內市場每噸糖5000元,在歐洲和美洲巴西等地,糖基本上每噸1500元人民幣,差價高達3000多元,如果這個領域開放程度增加,糖的進口量會上升,國內糖價會下降。總體來說,如果關稅降為零,會對小麥、玉米和糖等農產品生產帶來衝擊性變化。

不過,在這些領域,在FTA的實 施中可以按照“三零”原則的階段性和趨勢性原則,利用例外條款和配額限制等工具予以緩解衝擊。

總體而言,零關稅對中國農業有調劑補充的作用,有利有弊但利大於弊。

黃奇帆:如果關稅歸零,中國會出現什麼情況?談及進口糖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