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风俗之剁莲子

剁莲子


鄂州风俗之剁莲子


在新图书馆图片室看到了这幅母女剁莲图。图片反映了老鄂城城关居民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生活写实,,中间的木墩子叫莲子墩,墩子上面挖了一个碗状凹坑,用来装壳莲(未加工的莲子叫壳莲,剁好的叫莲子米),两旁钉子上挂着装莲子米的铁盒子。剁莲子就是将莲子去壳的一种手工劳务,现在没有多少人知道了,在那个时代,自现在的南浦路以东,古城路以西,武昌大道以北,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哇哇学语的幼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几乎家家都在剁莲子。

老鄂城先后有两个莲子加工厂。一个在太平桥(安全局对面),一个在老食品公司院内(东城小学南面),谁先谁后就记不清了。莲子加工厂将收购的莲子经过适当的日晒夜露(以现在的说法就叫采日月之精华)后,就请人加工,剁成莲子米,附近的居民就是不二的人选了。莲子加工厂十分人性,从早到晚都可以去剁莲子,因为剁莲子的人大部分都是工余抽空去的。年龄也不受限制,有六七十岁的老奶奶,还有六七岁的男孩、女孩。只要保证肉莲的质量就行。还允许婴幼儿入内,幼儿在大人旁边玩,他们的玩具就是莲子壳,就像现在游乐场玩沙子一样,除了玩,他们还要照看旁边摇ko(/婴儿床)、咖(ga)椅中的弟、妹。这样的管理模式恐怕是空前绝后的吧。一段时间以后改革了,可以以居民小组为单位拿回家剁,这个时间不长,最后是直接以家庭为单位,剁莲子不出门了。我和我的弟、妹,中午放学一直剁到上学,晚上还可以剁晚点,那个时候没有家庭作业。最辛苦的是我们的母亲,白天要做事还要忙家务,晚上剁莲子到半夜。当然磨莲子刀是父亲工余的专利。

剁莲子很简单,好学。右手拿刀,左手大拇指和食指将莲子夹着,也有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个指头夹着,先剁掉一头的壳子,掉头以后再剁掉另一头,中间用莲子刀一刮,一粒莲子米就完工了,(莲子米不能有破皮)。不过也很辛苦,开始学的时候,经常剁到手了,剁上去了指头就去了一块皮,鲜血直流,没有人哭,用一块胶布包起来继续剁。熟练了以后只要不打瞌睡就不会躲手了。天天都躲莲子,时间久了,夹莲子的左手指头长时间与莲子摩擦,皮肤都磨掉了,鲜红的肉暴露在外面,揪心的疼,没办法,还是用胶布包起来继续剁莲子。再后来麻木了,小小指头都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说起来惭愧,当大哥的我从来没有一天剁的莲子超过了我的弟弟、妹妹们。尽管一斤莲子米的加工费只有几分钱,可当时起了大作用,(那时油条两分钱一根)老城区的居民几乎家家都是全员上阵。剁莲子成了老城区的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没有剁莲子我可能会是文盲,就是剁莲子,我的大弟、二弟还是辍学。那时读书不要钱,但是我们家需要赚钱的人。尽管我们每天剁莲子能赚钱,我们那个时候都没有用过钱,钱摸都很少摸,口袋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余的,只是衣服的装饰品。老街上卖糖葫芦的、敲糯米糖的、转糖菩萨的、爆米花的这些我们都不屑一顾(因为没有钱),偶尔看了一会,父亲就会笑着对我们说:又做吞can会(吞can会是老鄂城方言,指小孩看到好吃的东西忍不住流口水,又不让流出来而吞下去的动作)。现在只要孩子们看得到的就能吃到,再也没有吞can会一说了。

剁莲子不仅在经济上帮助了老城居民,还让我们顺利渡过了三年自然灾害,那时我和我的弟妹们竟然没有挨饿,当然不是吃莲子,莲子是不允许吃的,加工厂要回收,差称是要扣钱的。粮食不够吃,就吃莲子壳,莲子壳是垃圾,加工厂不回收。勤劳智慧的父母亲将莲子壳洗干净,用水浸泡后再用石磨磨成浆,再用棉布口袋装着吊起来,莲子壳浆里面的水分慢慢的就会透过布袋滤出来,滤干后就做成粑,我和我的弟妹们放学,就拿莲子壳粑当饭吃,上学拿莲子壳粑当零食。我们倒是没有挨饿,就是辛苦了我们的父母亲,为了我们能吃饱,不知道他们熬了多少夜,费了多少神。

剁莲子是我们老鄂城居民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可缺失的一段历史。感谢大师的作品,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