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商業街今昔

自明朝起,原馬家溜口街、火神廟街、興業街等街道周圍就是有名的商業區。

商業街今昔

德州商業街今昔


德州商業街今昔


商業街

商業街是1946年7月命名的街道。它西頭是火車站,東頭與太平街相接。

這條街道始建於明朝,由原馬家溜口街、火神廟街、興業街等街道組成。 1966年改為反修一居, 1981年又恢復為商業街。

因運河而興

自明初德州由土城改建成磚城後,就形成了 “南富北窮、西貴東賤”和“德州城真是怪、要買東西到城外”的格局。而造成這種格局的主要原因是德州的戰略位置。

明初改建磚城的主要作用是防禦,即防禦北疆的少數民族入侵。明朝永樂五年(1407),朝廷增設德州左衛,兩衛以東西城門相通的街道(今建設街)劃分管轄範圍,正衛管北片,左衛管南片。而德州的州衙置於運河西部,城內居住的均是軍事衙門和軍隊,故 “事無大小,指揮鎮撫治之,州牧不與焉。”

永樂九年 (1411),知州何原移德州治於衛城內,州和衛才同城而治。正德五年(1510),因抵抗劉六、劉七起義軍,知州寧河讓百姓入住城內。自此,德州才開始了州衛同城而治、軍民同城而居的局面。之後隨著邊疆的安定,衛所地位的不斷消弱,城市的管理逐漸由州衙來承擔,衛城也逐漸變成了州城,一直延續至今。

古代德州城西駐有州衙,又瀕臨運河碼頭,故經濟發達。城裡不允許百姓居住,而運河漕運和民間航運又很發達,商家和百姓就沿著城池靠運河而居住。所以德州城南就形成了直通運河碼頭的三條街——現光明街、南營街通往鹽店口碼頭;太平街和馬家溜口街、火神廟街、興業街通往運河碼頭;繞城西南的黎明街、旭升街、金城街通運河碼頭。

根據運河碼頭的進化歷史看,元明時期,德州城西運河上的碼頭都屬原始型,即根據需要修建的簡易碼頭。運河裡南來北往的船隻滿載著各類物資,在這些簡易的碼頭上卸下來,再裝上德州的土特產運往全國各地。忙碌的航運必定會帶動各行各業的發展,各路商賈肯定會聚到這裡。所謂的 “南富”也名副其實了。

自古招牌林立

德州城南以這三條街為基礎,形成了三條南北向的路,即現在的自強路,馬市街和南門外及南關街的路。在這個東西長、南北短的區域裡囊括了各類市場,如:柴市、鍋市、米市、馬市、羊市、花市、棗市、線市、綢緞市等。而馬家溜口街、火神廟街、興業街附近也成了繁華的商業區。

早在明永樂九年,德州就呈現 “四六百貨倍於往時”和貨船 “聯檣密於指”的景象,這條街上光貨鋪就有10餘家;經營山珍海味、紅白糖、紙張、祭祀用品的雜貨鋪10餘家;飯鋪、文具店、鮮貨店、炒貨店等不計其數。道路兩旁店鋪緊鄰,各類招牌幌子比比皆是。

1919年,火車站落戶德州後,商業街更熱鬧非凡,成了最繁華的街道。

1937年10月,日寇侵佔德州後,為了掠奪德州的棉花和農產品,設了日冕、東棉、日信、伊藤、江商等八大洋行,專門收購棉花和農產品,還利用這條街上較大的棉花行代收。在棉花收購高峰期,德州火車站每天都有10餘個車皮的棉花運往日本和東北。

解放後的新生

1946年德州解放後,這條以商業為主的街道,被命名為商業街。據 1949年統計,商業街僅潤昌號、恆茂號等雜貨鋪就有45家。人民銀行、建設銀行、郵電所等均設在了這裡。 1950年4月,德州最早的百貨公司也誕生於此。 1958年6月,人民電影院也落戶商業街。

今天的商業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仍然川流不息;銀行、百貨商店、飯店等還是那麼興旺;昔日那條狹窄泥濘的小路,已經變成了寬闊整潔的道路。街兩旁那些矮小的板打門,全部變成了高樓大廈,布幌子也變成了閃爍的霓虹燈。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