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釘秤守藝人:釘秤是個精細活兒,二十八道工序一道也不能少

陝北釘秤守藝人:釘秤是個精細活兒,二十八道工序一道也不能少

——呂世春訪談錄

作者丨李貴龍(書房記團隊作者)

制秤俗稱釘秤,是指製作傳統的木杆秤。

陝北釘秤守藝人:釘秤是個精細活兒,二十八道工序一道也不能少

在湖南長沙東郊曾發現了一座公元前700年前的楚國墓葬,出土了精製的秤桿、秤盤、秤錘、系秤盤的絲線和提繩等;陝西眉縣常興鎮堯上村的一座漢代墓葬中,發現了完整的木質桿秤,其製作時間約在公元前100年前。出土文物無聲地告訴我們,桿秤是人類發明的各種衡器中歷史最悠久的一種。

相傳桿秤是魯班發明的,他依據北斗七星加上南斗六星在秤桿上刻十三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時,添加了"福祿壽"三個星花,定16兩為一斤。20世紀50年代末,國家統一使用市秤,將每斤16兩改為10兩,方便使用與計算。

桿秤到底初創於何時,恐怕沒有人能說得清楚。有了桿秤就有了釘秤人,且釘秤成為一種專業的手工技藝,代代相傳,延續至今,這是歷史的真實。

陝北釘秤守藝人:釘秤是個精細活兒,二十八道工序一道也不能少

曾經,無論官府還是農家,或是商賈還是小販,大多使用桿秤。秤的需求量大,釘秤人的生意很火;釘秤又是一門極其考究技術的手藝,一杆秤要經過二十八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精雕細琢,一個小小的失誤便會影響到它的精準性,因此,號稱"百工之首"。

隨著磅秤、彈簧秤、電子秤的廣泛使用,桿秤的使用量越來越少了。因桿秤市場的逐漸消失,如今,釘秤人去世的去世,改行的改行,極少有人堅守著這門手藝。幾經尋訪,在街頭一個日雜貨攤前發現了呂世春,他是小城最後一個釘秤守藝人。

陝北釘秤守藝人:釘秤是個精細活兒,二十八道工序一道也不能少

近年來,釘秤已經很難維持生計了,有時候半月十天也賣不了一杆秤。無奈之下,他擺起了雜貨攤,洋芋刮刮、洋芋擦子、抿夾床子、洗鍋刷子、擀麵杖、菜刀、簸箕,以及火柴、粘鼠板、殺蟲劑等零零碎碎的生活日雜用品,擺得滿滿當當的。兩三杆戥秤、四五杆大秤、六七杆盤盤秤,被邊緣化、孤零零地掛在側旁的鐵架子上,釘秤手藝幾乎成了象徵意義上的擺設。

因為他對釘秤手藝的堅守,才有這篇訪談錄的存世。

呂世春口述

"正道"為訓的釘秤世家

首先,感謝有心人為民間傳統手工技藝立傳,也很高興接受訪談。

陝北釘秤守藝人:釘秤是個精細活兒,二十八道工序一道也不能少

我叫呂世春,今年七十歲了,綏德縣名州鎮東街社區人。祖籍山西省臨縣岐道鎮杜家嶺村。

我的釘秤手藝是祖上傳下來的。清朝同治年間,我的曾祖父才十一二歲,就跟著師傅學會了釘秤,師傅送給他一套釘秤的工具和一個工具箱,曾祖父就算出師了,行走鄉間,守在集市,靠釘秤手藝養家餬口。後來,曾祖父把釘秤手藝傳給了爺爺,爺爺又傳給了父親。抗日戰爭爆發後,日寇入侵山西,為了躲避戰亂,十九歲的父親便挑著工具,西渡黃河來到綏德,以釘秤為生。我初中還沒畢業,就跟著父親學習釘秤手藝,成為呂氏釘秤世家的第四代傳人。

陝北釘秤守藝人:釘秤是個精細活兒,二十八道工序一道也不能少

古話說"人心不公,留下戥秤。"意思是,秤是一種公平秩序的標準。因此,釘秤人的職業操守是誠信、公平正義。我這個工具箱已有150多年的歷史,由曾祖父的師傅始代代相傳,它見證了呂氏世家釘秤手藝代代相傳的過程,也見證了四代人耍手食藝的艱辛。工具箱上至今閃閃發光的"正道"兩個銅字,是我們家的祖訓。開始學釘秤的時候,父親就教導我,一定要走正道,不釘"虧心秤",做了虧心秤,近折本人,遠折後代。曾經有很多黑心商販想花大價錢,請我釘虧心秤,就是那種賣出的用八兩為一斤,買進的用斤二兩為一斤的秤,都被嚴詞拒絕了,看不慣那些奸商的醜惡嘴臉黑心腸!為了供三個孩子唸書,我忍痛賣掉了4孔窯洞,儘管生活如此窘迫,一輩子也沒釘過一杆虧心秤,從未掙過一分虧心錢!

工具箱內不僅僅是釘秤工具

釘秤是個精細活兒,要釘一杆精準的秤,首先要有得心應手的工具。主要有刨圓秤桿的刨子,鑽繩眼、刀子眼的鑽子,鑽秤星眼的鑽子,切割黃銅絲的帶細齒的割刀,劃分並標出刻度的大小步弓,火爐、用與打製秤刀、秤鉤子的鐵錘、火爐子,錘制秤盤用的鉗子、手錘和鐵剪子,鐵板凳則是工作臺。

陝北釘秤守藝人:釘秤是個精細活兒,二十八道工序一道也不能少

備齊了釘秤的工具,還要準備些釘磁盆盆磁碗碗、修鎖子、磨剪子、戧刀子、配眼鏡的工具,必備的配件和材料。因為,光靠單一的釘秤手藝掙不了多少錢,再捎帶幾樣小手藝,就多了幾道掙錢的門路。

釘秤是個良心活兒,要釘一杆好秤,用好料是關鍵。秤桿,我都用硬度高、木質細膩、不易彎曲,山西產的上等栒子木或南方產的檀木製作。秤錘是山西中陽、汶水生產的標準秤錘。白鐵皮、黃銅皮和黃銅絲等配件,則是浙江永康生產的優質材料。釘了幾十年秤,從來沒使用過一點兒劣質材料,以次充好。

二十八道工序一道也不能少

可以這麼說,釘秤是一門高級手工技藝。做一名好的釘秤人,還要熟練掌握木匠、鐵匠、壺皮匠(今叫鈑金)三種工匠的技能,刨制秤桿,打製秤刀、秤鉤,錘制秤盤,這些活兒都得自己做,並要做到極致。

陝北釘秤守藝人:釘秤是個精細活兒,二十八道工序一道也不能少

釘一杆秤需要二十八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一絲不苟,一點也不能馬虎。我擇其主要說說。

秤桿,是秤的脊樑骨,秤刀、秤鉤、秤盤、秤砣、提繫繩紐和秤星都附著其上,所以,不僅要選上等材質,還要精心加工。木材必須經過三年晾曬,只有乾透了,做成的秤桿才不會變形。秤桿的長度沒有特別要求,全根據原料和客戶要求來製作。經過解料、刨圓,成頭粗尾細的毛坯;用砂紙將秤桿毛坯磨光,打黃蠟後用玻璃珠串打磨拋光,直至秤桿表面光滑閃亮;在秤桿兩頭包上銅皮,既有加固作用,更是一種裝飾。

秤桿做好了,在粗頭一面,用粗鑽子鑽出裝秤盤(秤鉤)和提繫繩紐的孔,並將秤盤(秤鉤)和提繫繩紐安裝好。爾後,是確定定盤星。秤桿上的第一顆星叫做定盤星,其位置是提起提繫繩紐,秤錘與秤盤的重力使秤桿成水平時秤錘的懸點。定盤星位置的確定絲毫不能差,它是決定一杆秤精準與否的基礎。

陝北釘秤守藝人:釘秤是個精細活兒,二十八道工序一道也不能少

若做刀子秤,將秤盤(秤鉤)和提繫繩紐的繩和紐,換成為外刀紐與刀承或內刀紐與刀承結構的秤刀。安秤刀必須堅守一個準字,要像打槍瞄準一樣,將秤盤和兩個提系的秤刀軸,成三點一線,安得週週正正。若不周正,影響秤的靈敏度。

確定好定盤星的位置,根據所需秤的大小,如二十斤、五十斤、一百斤等等,用大步弓以一斤、五斤或十斤為一星,刻劃出相應的數個大刻度,再用小步弓把大刻度間平均分成小刻度。每刻劃一下都要小心翼翼,精工細作,毫釐必究,不能出絲毫的差錯。劃畢,用小鑽子在標好的刻度上鑽眼,鑽出的眼要不偏不倚保持在一條直線上。

接下來是釘秤星。秤星的材質顏色必須為白色或是黃色,不可用黑色,表示用秤做生意的人,心地要善良,不能昧良心,清清白白,不能做黑心的生意人。

秤星一般是用銅絲鑲嵌進每個刻度的鑽眼內形成的。銅絲鑲嵌進鑽眼內,用割刀將銅絲割斷,拍一下,緊緊地嵌進每個鑽眼裡。為了清晰地分辨兩、斤、五斤、十斤等位置,分別以一顆或三顆、五顆星嵌於相應的刻度處,以示不同。

陝北釘秤守藝人:釘秤是個精細活兒,二十八道工序一道也不能少

總之,釘秤是個精細活兒。要沉得下心慢慢地做,二十八道工序每一道都要求精益求精。更主要的是守住做人的底線,守住手藝人的良心,春夏秋冬年復一年,始終要把公道二字,牢牢釘在秤桿上,牢牢釘在人心上。

延伸閱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