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茲人以扁為美,陝北“睡板腦”的習俗從何而來呢?

陝北的“板腦”從何而來?

郭峰(書房記特約作者)

龜茲人以扁為美,陝北“睡板腦”的習俗從何而來呢?

陝北人有一習俗,可以稱其為惡習,“睡板腦”。

何為“板腦”?

就是扁平的後腦勺,陝北人視扁平的後腦勺為美,誰長個“板腦”,眾人就認為他長得好,能娶個漂亮媳婦。

於是讓初生的嬰兒頭枕黑豆布袋,枕硬物,更極端的枕木板,通過外力使後腦勺扁平。到兩三歲,小孩後腦勺扁平了,“板腦”成功了,父母、爺爺奶奶很高興,有成就感,就像培養了個名牌大學生一樣,喜滋滋地抱出去,炫耀。鄰里就讚歎,“嘖嘖”有聲,說“可睡好了,腦板蔡蔡價,好親小子。”

如果父母疏於管理,沒實現“板腦”效果,鄰里就可惜,背地裡說是個“卜榔腦”“橫(xuā)腦”,是個“橫(xuā)腦脖臍兒”。關中無此習俗,陝北人就鄙視,稱關中人為“卜榔腦”

這對嬰兒來說,這無疑是酷刑,是一種折磨,還損傷智商,典型的腦袋讓門擠了。問題是這一陋俗在農村至今長興不衰,讓人痛心。

龜茲人以扁為美,陝北“睡板腦”的習俗從何而來呢?

腦袋讓門擠了

“睡板腦”的習俗從何而來呢?

從龜茲人來。

唐僧在《大唐西域記》裡說,龜茲有一種非常特殊的風俗,“其俗生子以木押頭,欲其匾也。”就是說,龜茲人以扁為美,為了這份美,他們不惜用木板壓迫小孩子稚嫩的小腦袋。

大家知道,唐僧到西天取經,路過西域,他的這段話是可信的。

龜茲人以扁為美,陝北“睡板腦”的習俗從何而來呢?

龜茲是印歐人種,也就是白種人,原來生活在新疆阿克蘇、輪臺一帶,今天的南疆地區。西漢時(前135前後),一部分龜茲人內附,被中央政府安置在陝北米脂、榆林一帶。榆林城北10裡,牛家梁鄉有個古城灘村,就是古龜茲城。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帝原水(今榆溪河)西北出龜茲縣,東南流。”

《辭海》這麼解釋“龜茲”:“古縣名。漢置,以處龜茲降人得名。治今陝西榆林市北。”

龜茲人以扁為美,陝北“睡板腦”的習俗從何而來呢?

“媽媽,別給我睡板腦了,很疼,還損壞智商。”

龜茲人能歌善舞,本來生活在新疆那遙遠的地方,他們的內附,給陝北人帶來秧歌、嗩吶,增加了陝北人的藝術細胞。當然信天游肯定也有他們的貢獻。

米脂綏德嗩吶有名,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也是龜茲人的功勞。

很多人認識有個誤區,說陝北嗩吶好,認為是陝北人吹的嗩吶好,動聽;說陝北剪紙好,認為是陝北人剪的生動,形象。這是不對的。

陝北嗩吶好,是陝北人創作了許多嗩吶曲牌,如《得勝回營》《大擺隊》《祭靈》等,這樣的曲牌有成百上千個,獨此一家,別處沒有。

比如《哀樂》。1942年延安魯藝的安波、張魯等人到米脂採風,走到常石畔,正碰上吹手常峁兒埋人,吹《珍珠倒捲簾》。《珍珠倒捲簾》是白事上用的埋人調,非常悲傷,他們把常峁兒吹的這個曲子記錄下來,稍加改編,就成了今天的《哀樂》,是悼念故去領導首長的專用樂曲。

龜茲人以扁為美,陝北“睡板腦”的習俗從何而來呢?

再比如陝北剪紙,有《抓髻娃娃》《魚鑽蓮》《蛇踏兔》等形象,這是陝北人創作的,表現了生殖崇拜、性崇拜,非常原始,別處沒有,這叫好。王六說:“剪個天安門,剪個解放軍,剪得再像,比照片還像,也不能叫好。”

以此類推,陝北說書、陝北秧歌、陝北信天游、陝北鼓點等,都一樣,原創。

陝北嗩吶是龜茲人帶來的,從事嗩吶職業的吹鼓手,老一輩兒人叫他們“鬼茲茲”,其實就是“龜茲”,是地位低下的人。

龜茲人以扁為美,陝北“睡板腦”的習俗從何而來呢?

說明:上圖這個“抓髻娃娃”,手抓著“雞”。“雞”是什麼?是男性生殖器,老郭在《清明時節話子推》裡說過。雞嘴裡還叼根蛇,“蛇”是什麼?還是男性生殖器,老郭在《伏羲原來是根蛇》裡說過。這都是非常原始的,是原始社會進入父系社會階段的意象。

說明:這個“抓髻娃娃”,一手抓雞,一手抓兔。“雞”,代表男性,“兔”,代表女姓。月亮裡有玉兔,和常娥在一起,月亮是“陰”,女性。這和陝北剪紙“蛇踏兔”的喻意是一樣的。

龜茲人以扁為美,陝北“睡板腦”的習俗從何而來呢?

再注意下面,腹部是個“蓮花”,多籽的形象。“蓮花”下面是隻“青蛙”或“蟾蜍”,能甩很多籽,也是多子的形象。青蛙代表“母親”,老郭在《女媧,原來是隻青蛙》裡說過。青蛙四周是眾多的蝌蚪,也代表多子。

以上這些都是很古老的,是原始社會的崇拜,一代代傳到現在。

這個文章很重要!懇請轉發,讓更多人看到。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