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帝國主義”落入“過度擴張”的陷阱

從大約1870年開始,英國開始了新一輪殖民擴張,進入了歷史學家所說的帝國主義時期。這個時期是大英帝國擴張的最後階段,我們說大英帝國頂峰時期的面積是3500萬平方公里,那就是在這個階段達到的。

但是,你別看它的領土面積達到頂峰,這並不是大英帝國實力和地位的頂峰,而是已經開始進入衰落。另外,我還要告訴你,這個最後階段的領土擴張非但沒有給大英帝國增加力量,反而進一步增加了它的負擔,是它衰落的一個重要因素。

那領土擴張怎麼會反而造成帝國衰落呢?這就得回到上一講了。

上一講我們講到自由帝國主義,因為英國人意識到,大片佔領殖民地成本太高,所以不搞大搶殖民地了,改成強迫別人接受自由貿易。從海外擴張來說,這條新路行之有效,但是英國人沒有堅持下去,40年後又走上了大量搶佔殖民地的老路。

這個問題就很有意思了,既然原來大家已經認識到那條老路是不行的、有問題的,那為什麼又去走這條老路呢?我講完這背後的原因,你也就知道了,為什麼這最後一波領土擴張對英國來說一定是負面的。

好,我們現在就來看一下英國重新殖民擴張的幾個主要原因。

安全怪圈

第一個原因,叫安全怪圈。就是你擴張以後,地盤大了,但新鄰居也多了,這就增加了新的潛在衝突點。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有新的不安全感。那怎麼辦呢?最直接的辦法就是乾脆把新鄰居也吞併了,就是用進一步擴張來消除不安全感。但是這樣做了以後,又會有新的鄰居、新的邊界,又有新的不安全感。所以整個過程就再來一遍,最後成為一種怪圈。英國在北非的擴張就是這樣。

英國在北非主要是佔領埃及。為什麼佔埃及呢?因為埃及修了一條蘇伊士運河,我們都知道這條運河提供了從歐洲到印度洋的最近航線,是通向大英帝國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的一把鑰匙,所以英國一定要抓在自己手裡。

那結果呢?最後英國佔領了埃及。但佔領埃及以後英國放心了嗎?沒有。英國佔領埃及以後,又開始擔心別人把它趕出埃及。

埃及這個國家很有意思,如果去那裡的話,你注意從飛機上往下看,會發現其他地方几乎全是沙漠,只有尼羅河兩岸是綠色的。尼羅河絕對是整個埃及的生命線。如果有人跑到尼羅河上游,在那裡修大壩,那麼埃及國家的性命就被他們抓在手上。

那這種擔心是不是英國人神經過敏呢?也不全是,因為當時法國就有這種跑到尼羅河上游建水壩的設想。所以英國認為要保住埃及,一定要控制上游。最後英國出兵處於尼羅河上游的蘇丹,又把蘇丹佔領了。所以你看一下整個邏輯鏈條:為了保印度,所以要拿下蘇伊士運河;為了保住運河,所以要拿下埃及;為了保住埃及,所以要拿下蘇丹。這就是“安全怪圈”的這種驅動,讓英國不斷地去佔新的土地。

從眾心理

不只是“安全怪圈”,英國重新去佔領殖民地還有別的原因。比如說,在非洲東海岸和西海岸,因為比利時、法國、德國這些國家開始在這裡大量搶佔殖民地,英國就受不了了,覺得如果再不去搶,別人都要瓜分完了,所以也下手去搶。

這是什麼呢?說到底就是一種別人有、我也要有的從眾心理。這裡我還要再插一句,在這裡英國把一件已經不怎麼用的法寶又拿出來了,那就是特許狀。在這兩片地區搞殖民的兩個公司,英國尼日爾公司和東非公司,就像300年前的莫斯科公司、東印度公司那樣,被授予了特許狀。

所以你看,這完全走回到老路上了。

為了擴張而擴張

講到這裡,我已經說了英國重新殖民擴張的兩個原因。那還有沒有別的原因?當然還有,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那就是為了擴張而擴張。

這裡就要說到一個奇特的人物,名叫塞西爾·羅德斯。這個人是個商人,到南非以後白手起家,成為當時的鑽石大王。你可能聽說過一句廣告詞,叫“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做這個廣告的公司,就是羅德斯當年創立的。另外,現在全世界公認的最難申請的、最牛的獎學金之一,就是設在英國牛津大學的羅德獎學金。這項獎學金,也是這個塞西爾·羅德斯設立的。

不過讓羅德斯在歷史上真正出名的,還是他狂熱推動殖民擴張。狂熱到什麼程度呢?狂熱到有點病態。用他自己的話說,恨不得連在我們頭頂上閃爍的星星都要去吞併。他在南非掙了錢以後,可以說一門心思地擴大英國殖民地,英國在南非的殖民政府反而跟不上他的步伐。

他推動的最大一次擴張,就是佔領今天的贊比亞南部和津巴布韋這一大片地方,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叫羅得西亞。在英國政府看來,拿下羅得西亞已經不得了了。但羅德斯根本不滿足。他的目標大得多,是要把非洲最北部的埃及的開羅,和今天南非的開普敦這兩個地方連成一片,形成一條縱貫非洲南北的英國殖民地,叫“雙開計劃”。

英國後來和兩個白人統治的非洲小國開戰,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布爾戰爭,打了整整3年才勝利,可以說代價慘重。那為什麼打這樣一場得不償失的戰爭呢?根本原因就是英國要推進“雙開計劃”,但這兩個小國擋在路上了,所以必須吞併。

所以你看,這種擴張根本不是為了什麼具體的利益或者目標,擴張本身就是目標,是為擴張而擴張。

海洋帝國陸地化

說到這裡,英國重新殖民擴張的三種原因我都講完了。你回想一下,這三種原因裡面,沒有一樣是和利益有關的,也沒有誰說因為能給英國帶來更大利益才去搶殖民地的。所以這就是問題的關鍵,當你的行為不是以理性的利益判斷為出發點的時候,最後的結果往往是違背自己的利益。

對於大英帝國來說,這一輪重新搶佔殖民地就是完全的負作用。我且不說搶殖民地本身要花巨大成本,像前面說的布爾戰爭打了足足3年,光是管理這些搶到手的殖民地,英國都在大量賠錢。前面說到的那個拿了特許狀的英國東非公司,佔領了肯尼亞和烏干達後,一年的開支達到8萬英鎊,而掙回多少?只有35000英鎊,一半都不到。所以大英帝國的領土面積達到峰值3500萬平方公里以後,它當然會不堪重負了。

說到這裡,我要給你講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叫“ 海洋帝國的陸地化 ”。英國大牌歷史學家勞埃德寫過一本非常經典的書,書名就叫《大英帝國》。他說,大英帝國原來是個海洋帝國,它儘可能地不佔太多的內陸地區,而是通過控制海洋通道,把它的帝國串起來,這樣就建立了一個投入產出比很高的、很靈活的帝國模式。但到後來,英國不斷去搶佔內陸的殖民地,整個帝國變得越來越陸地化、越來越笨重,最後自己的重量都快把自己壓垮了。他說的這個“海洋帝國陸地化”的主要階段,就是我們這一講說的帝國主義時期。

我再往前說一步,如果我們跳出英國的歷史,可以發現英國的這個錯誤實際上是有普遍性的,那就是過度擴張。國際政治學裡面有個概念就叫做帝國的過度擴張。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一開始,擴張可以帶來新的土地和財富,但是這種擴張帶來的收益是遞減的,成本卻是遞增的,所以過了某一個臨界點,擴張帶來的收益就抵不上它的成本了。這時帝國就陷入過度擴張。

這種過度擴張是比較可怕的,因為就像我上面說的英國,它一定是偏離了正常的利益判斷,非理性的成分會越來越重,如果不能及時糾正的話,結果一定是慘重的。所以,一個國家也好、一個企業也好、甚至是個人,越是繁榮發展的時候,越是要小心過度擴張這樣的大陷阱。

講到這裡,和擴張有關的內容就全部講完了。這時,英國已經成為一個史無前例的龐大帝國。——徐棄鬱《英國簡史》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