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四大古匾之“咸林中学”校匾

“咸林中学”校匾

作者 刘合心

咸林中学位于华县老县城之西北隅,东西座向,校门面向东开(今校门己改为西开),原校门是一座五开间歇山顶带廊的砖木结构建筑。修建时间约在民国二十年(1931)左右。学校的大门口南北原有明代青石蹲狮一对,高约两米,可惜在“文革”中被毁。


华州四大古匾之“咸林中学”校匾

华县“咸林中学”东门

1919年2月,杨松轩、刘经轩、顾熠山、郑云章、张思波、张晋臣、刘巨川、郭耀斋、潘广臣、白瑞生等十余人,在华县教育会高等小学的基础上,创办中学,始定校名“私立咸林中学”。同年四月八日,学校正式开学。首任校长薛辑五。


“咸林中学”何以“咸林”命名呢?一是建校的这块地方,原来树木较多;二是“咸”者,都也,皆也,王羲之《兰亭集序》有:“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林”,指盛貌,《诗・小雅・宾之出筵》:“百礼既至,有王有林”:朱熹集传:“壬,大;林,盛也”。故学校初定名“咸林”之意,即寄期望咸林中学能像树林一样茂密昌盛,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咸林中学初创时期,陕西共产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魏野畴先生在咸林中学任历史教员;1923年,咸林中学建立的“励志社”,在陕西独树一帜,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当时的咸林中学教师,大多都是从大学毕业的学生,如魏野畴、王复生、蔡颂臣、严少儒、訾吟甘等,“五四”运动的积极分子,为学生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精神文化。


咸林中学开设的课程有:国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美术、劳作、音乐、体育等课;另外还增设“社会科学概念”、“社会进化史”、“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文字学”、“薄记”、“注音字母”等课。在学校管理上,实行“工读生”和“通读生”制,并推行学费“减、免、贷”的办法,奖励优秀学生和家庭贫寒学生上学。咸林中学的学生,解放前,多来自西安以东各县和晋、豫、甘等省,故当时有“陕东学府”之誉。


咸林中学自1919年创办至今,一百多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社会各界培养了大批的有用人才。


咸林中学东大门门额上,原悬挂着一块“咸林中学”木匾,白地黑字,字的边沿凹刻,匾长244厘米,宽87厘米。该匾为1947年时任校长的白伯旅先生所题写。


华州四大古匾之“咸林中学”校匾

华县“咸林中学”木匾

“咸林中学”四个行楷大字,有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书体风骨,古朴端庄,苍劲有力,结构布局严谨,风格清逸俊秀。该木匾历经七十多年的风雨侵蚀,斑剥淋漓,现已收藏在咸林中学资料室保存。


白伯旅(1900——1957),渭南市华州区莲花寺白家河村人,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工书善对,文坛艺苑,夙负盛名,是渭南市华州区书法四大家之一,曾先后任咸林中学的教务主任、校长、董事长等职。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任华县人民政府工商科长、副县长等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