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癌症患者需要直面死亡,建立控制感

晚期癌症患者需要直面死亡,建立控制感

死亡焦慮可以簡單理解為對死亡的恐懼。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少年兒童,每個人都經歷過或輕或重的死亡焦慮。有點焦慮不是壞事,但如果焦慮非常嚴重,影響到工作、生活和身體健康,就是問題了。

癌症患者,特別是晚期癌症患者,常常會面對嚴重死亡焦慮的威脅,甚至癌症還沒有影響身體機能,死亡焦慮已經使人虛弱不堪了。

正是出於這個擔心,晚期癌症患者常常被隱瞞病情,有些直至死亡都不知道具體病情。甚至在彌留之際,病人還會得到安慰:“別擔心,很快就會好起來的!”

總的來說,這種隱瞞很難帶來好處,處於信息隔絕狀態的患者常常處於更大的焦慮當中。

對於晚期癌症患者來說,最佳的心理狀態應該是這樣的:知道自己罹患晚期癌症,知道治療的有效手段不多,知道自己生命有限,但是,能夠接受這種現實。也就是有能力面對、認知、接受

如果能夠達到這種心理狀態,無疑是最好的。他能夠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做出治療選擇,安排剩餘的時間,見想見的人,做想做的事,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人生長度重要,人生寬度更重要,比這二者更加重要的,是有始有終的人生圓滿。按照峰終定律,善終之美與人生頂峰同樣重要。

無論是否罹患癌症,每個人都會走到人生的終點,除了猝死,每個人都需要上述的那種最佳心態。

能夠擁有最佳心態無疑是幸福的,但是在我國很少能夠擁有這種幸福。

首先來說,擋在患者前面的,是親友們築起的堅固的圍牆。沒有患者親屬的同意,就沒有任何一個醫生敢於向患者真實地交代病情。

治與不治,如何治療,患者本人往往沒有發言權。如此重要的決定,患者竟然失去了參與決策的權力。

其次,確實有很多人無法面對近期內就要死亡的現實,由於缺乏死亡教育,他沒有能力來直面死亡。有時甚至可能自欺欺人地裝不知道。

信息獲取如此簡單的當下,完全隱瞞病情很難做到。多數情況下病人並非不知道,而是假裝不知道。

這種假裝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欺騙自己,另一種是欺騙親人,後者更常見。

於是常有這樣的狀況發生:親屬以為病人不知道,而病人為了讓親屬放心而假裝不知道。甚至可能雙方心照不宣,互不拆穿,因為雙方都無法面對,更不知道如何討論這個事情。

無論如何,這都會使人失去控制感,而控制感非常重要,這是心理健康的源泉。

清楚地理解病情,面對死亡,接納死亡,就會增加控制感。雖然無法控制時間的長度,但是可以控制時間如何度過。

具體方法有兩個,一個是制定未來計劃,另一個是書寫病程記錄。

未來計劃最好由病人親屬與病人一起完成,可以是三年計劃,也可以是五年計劃,不要糾結於是否能夠活到三五年後。這個計劃不僅包括治療和康復,還有孩子的婚禮、假期旅行、探親訪友、重遊故地,甚至還可以學習一項新的技能,投資一個公益項目。

這個計劃的目的是讓病人認識到,除了被動地應對癌症,還可以主動地規劃生活,生活還在繼續,還有很多值得期待和追求,很多東西還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除此之外,患者和家屬還可以寫一寫病程記錄,記錄一下做了什麼檢查,接受了什麼治療,而自己又有什麼主觀感覺。

自寫病程記錄,能讓問題暴露得更早,醫療干預更及時。更重要的是,這會改變患者的心態,使他們認為自己不是在被動接受治療,而是在主動參與,也是一種獲得掌控感的有效方式。

2018年美國腫瘤大會(ASCO)報道了一個臨床研究,一組正常治療,另一組,在正常治療的同時讓患者自己定期記錄主觀感受。結果是後一組中位生存期提高了5個月。生存期的獲益應該很大程度上來自病人的控制感,以及控制感帶來的心理健康。

無論是制定未來計劃,還是自寫病程記錄,都需要一個前提,病人對現狀有清晰正確的認知。

直面死亡,主動採取措施建立掌控感,剩餘的時間才能過的從容而有意義,才能有用秋葉一樣的靜美善終。

2019.09.15

晚期癌症患者需要直面死亡,建立控制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