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為何罵漢末名臣楊彪:既貪生復好名,恬不知恥

清朝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在評價漢末名臣楊彪時說:“楊彪以漢三公不受魏爵,託於大義自持,則何不罵賊而死乎?觀其於光祿大夫之拜,賜几杖、施行馬,恬不知恥,十萬而受萬,尚得謂無垢全節耶?既貪生復好名,千秋以下正論難逃,終於進退無據而已。”


乾隆為何罵漢末名臣楊彪:既貪生復好名,恬不知恥


乾隆這話,是一句十分誅心的話。誅誰的心?誅那些自稱忠於前朝而又對新朝暗送秋波的人的心。乾隆說這話,實際上是在指桑罵槐。指的是漢末的名臣楊彪,罵的卻是那些拿著清朝的俸祿卻一直聲稱忠於明朝的遺老遺少們。

我們且不管乾隆說這話的意圖如何,單說乾隆罵楊彪罵“恬不知恥”、“既貪生復好名”是否合適?

楊彪,字文先,東漢弘農郡華陰縣人,出生名門。他的先祖楊喜在漢高祖時因功被封為赤泉侯,楊敞在漢昭帝時官至丞相,封安平侯,死後諡號“敬”,高祖父楊寶雖然隱居不仕,卻是當世大儒,曾祖父楊震在漢安帝時官至太尉,祖父楊秉在漢桓帝時官至太尉,父親楊賜在漢靈帝時歷任太尉、司空等職,封臨晉侯,死後贈驃騎將軍,諡號“文烈”。

在如此顯赫的家庭背景下,楊彪深受家學薰陶,與漢朝廷建立起了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繫。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東漢朝廷不存在,楊彪也就只能成為一枚小小的無處安身的浮萍。所以,楊彪必須忠於東漢朝廷,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


乾隆為何罵漢末名臣楊彪:既貪生復好名,恬不知恥


那麼,事實上楊彪是怎麼做的呢?

漢獻帝初平元年,董卓為了躲避諸侯討伐、加強對東漢朝廷的控制,召集大臣商議遷都。百官都默不作聲,唯有時任的司徒的楊彪提出異議說:“天下動之至易,安之甚難,惟明公慮焉!”引起董卓不滿,後來幸虧太尉黃琬、司空荀爽等人打圓場,楊彪才沒有被董卓的處死。董卓只是以災異為藉口,上奏皇帝,免除楊彪的職務。

如果事情只是發展到這一步,大家至少還能說楊彪為了維護東漢朝廷、不惜得罪權臣董卓,挺有骨氣的。問題是,在董卓殺了同樣反對遷都的城門校尉伍瓊、督軍校尉周毖後,楊彪大為驚懼,竟然又跑去向董卓謝罪,並委曲求全地當了由董卓掌控的東漢朝廷的光祿大夫。

在此,我們不得不提另外一件事。中平六年九月,董卓召集文武百官商議廢少帝立獻帝,群臣都十分惶恐,沒有人敢回答,只有尚書盧植提出異議。董卓大怒,準備殺盧植,經蔡邕、彭伯等求情,董卓這才停止動手,免去盧植的官職。而盧植也不願與董卓同朝為官,同流合汙,便逃到上谷郡去隱居。

兩相比較,楊彪委曲求全留在朝堂,對東漢或許比盧植更忠心一些,但他的氣節和做事的魄力,則遠不如盧植。


乾隆為何罵漢末名臣楊彪:既貪生復好名,恬不知恥


董卓死後,李傕、郭汜掌控朝局。郭汜與李傕不和,暗中計劃劫持漢獻帝去他的軍營。有人將部汜的計劃告訴李傕。李傕於是派侄子李暹率領數千名兵士包圍皇宮,搶先把漢獻帝弄到自己的軍營中。

當時,楊彪重新當了太尉,有心無力地對李暹說:“自古以來,帝王從沒住在臣民家中的,你們做事,怎麼能這樣呢!”李暹不理,強行帶走漢獻帝,楊彪也無可奈何。

郭汜沒搶到漢獻帝,就把楊彪及司空張喜、尚書王隆、光祿勳劉淵、衛尉士孫瑞、太僕韓融、大司農朱儁、將作大匠梁邵、屯騎校尉姜宣等一眾大臣都扣留在自己的軍營中作為人質。

值得一提的是,大臣們被郭汜扣留後,朱儁十分氣憤,發病而死,而身為太尉的楊彪,似乎也沒受到多大的影響。


乾隆為何罵漢末名臣楊彪:既貪生復好名,恬不知恥


楊彪與袁術是姻親,袁術僭號稱帝,曹操連帶著對楊彪也很厭惡,就讓人誣告楊彪圖謀罷黜皇帝,另立新君,有大逆不道之罪,將楊彪逮捕下獄。

荀彧、孔融等得知消息,積極設法營救。楊彪本人也看到東漢王室已經衰敗,政權控制在曹操手中,終於心灰意冷,便自稱腿腳痙攣,十幾年不走路,這才得以免禍。

但楊家並沒有就此真正離開朝堂,楊彪的兒子楊修後來就成為曹操的丞相府主簿。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殺楊修後,見到楊彪,問:“公何瘦之甚?”楊彪答曰:“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雖然心有不甘,卻仍然無可奈何兮。


乾隆為何罵漢末名臣楊彪:既貪生復好名,恬不知恥


黃初二年,魏文帝曹丕準備任命楊彪為太尉,楊彪推辭說:“我曾經做地漢朝的三公,遇到社會動盪,對漢朝不能有一尺一寸的幫助;如今再做魏的臣子,對國家選用人材來說,也不光彩。”曹丕這才沒有任用他。

同年十月,曹丕賜楊彪延年杖,可倚靠的小几,允許他穿布制的單衣、戴平常朝會用的皮弁冠上朝,任命他為光祿大夫,品級為中二千石;朝見時,班位僅次於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特許他在門前施用“行馬”,設置吏員和士卒,以示優待和尊崇。

楊彪最終沒有再推辭,這正是本文開頭所提到的,乾隆皇帝用來批判、嘲笑楊彪的地方。黃初六年,楊彪去世,享年八十四歲。


乾隆為何罵漢末名臣楊彪:既貪生復好名,恬不知恥


縱觀楊彪的一生,我們可以一言以蔽之,即他有忠於漢室之心,卻無為漢室而赴死之志。這既可能是他過於軟弱的性格使然,也可能是他的一種處世哲學。

王莽代漢後,強徵龔勝為太子師友、祭酒。龔勝拒不受命,對門人高暉等說:“吾受漢厚恩,無以報,今年老矣,旦暮入地,豈以一身事二姓哉!”於是絕食十四日而死。

因此,註釋《資治通鑑》的胡三省在比較龔勝與楊彪的前後行為後,也一針見血地指出:“楊彪有愧於龔勝多矣。”由此看來,乾隆罵楊彪“恬不知恥”、“既貪生復好名”似乎並無不當之處。

時下有些人,動不動就指責某個國家這不好、那不好,卻又賴在這個國家不離開,甚至還大言不慚地宣稱,他這是“愛之深、責之切”。我以為,這些人的言行,本質上與楊彪是一樣的,都是“恬不知恥”!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