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何骂汉末名臣杨彪:既贪生复好名,恬不知耻

清朝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在评价汉末名臣杨彪时说:“杨彪以汉三公不受魏爵,托于大义自持,则何不骂贼而死乎?观其于光禄大夫之拜,赐几杖、施行马,恬不知耻,十万而受万,尚得谓无垢全节耶?既贪生复好名,千秋以下正论难逃,终于进退无据而已。”


乾隆为何骂汉末名臣杨彪:既贪生复好名,恬不知耻


乾隆这话,是一句十分诛心的话。诛谁的心?诛那些自称忠于前朝而又对新朝暗送秋波的人的心。乾隆说这话,实际上是在指桑骂槐。指的是汉末的名臣杨彪,骂的却是那些拿着清朝的俸禄却一直声称忠于明朝的遗老遗少们。

我们且不管乾隆说这话的意图如何,单说乾隆骂杨彪骂“恬不知耻”、“既贪生复好名”是否合适?

杨彪,字文先,东汉弘农郡华阴县人,出生名门。他的先祖杨喜在汉高祖时因功被封为赤泉侯,杨敞在汉昭帝时官至丞相,封安平侯,死后谥号“敬”,高祖父杨宝虽然隐居不仕,却是当世大儒,曾祖父杨震在汉安帝时官至太尉,祖父杨秉在汉桓帝时官至太尉,父亲杨赐在汉灵帝时历任太尉、司空等职,封临晋侯,死后赠骠骑将军,谥号“文烈”。

在如此显赫的家庭背景下,杨彪深受家学熏陶,与汉朝廷建立起了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东汉朝廷不存在,杨彪也就只能成为一枚小小的无处安身的浮萍。所以,杨彪必须忠于东汉朝廷,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乾隆为何骂汉末名臣杨彪:既贪生复好名,恬不知耻


那么,事实上杨彪是怎么做的呢?

汉献帝初平元年,董卓为了躲避诸侯讨伐、加强对东汉朝廷的控制,召集大臣商议迁都。百官都默不作声,唯有时任的司徒的杨彪提出异议说:“天下动之至易,安之甚难,惟明公虑焉!”引起董卓不满,后来幸亏太尉黄琬、司空荀爽等人打圆场,杨彪才没有被董卓的处死。董卓只是以灾异为借口,上奏皇帝,免除杨彪的职务。

如果事情只是发展到这一步,大家至少还能说杨彪为了维护东汉朝廷、不惜得罪权臣董卓,挺有骨气的。问题是,在董卓杀了同样反对迁都的城门校尉伍琼、督军校尉周毖后,杨彪大为惊惧,竟然又跑去向董卓谢罪,并委曲求全地当了由董卓掌控的东汉朝廷的光禄大夫。

在此,我们不得不提另外一件事。中平六年九月,董卓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废少帝立献帝,群臣都十分惶恐,没有人敢回答,只有尚书卢植提出异议。董卓大怒,准备杀卢植,经蔡邕、彭伯等求情,董卓这才停止动手,免去卢植的官职。而卢植也不愿与董卓同朝为官,同流合污,便逃到上谷郡去隐居。

两相比较,杨彪委曲求全留在朝堂,对东汉或许比卢植更忠心一些,但他的气节和做事的魄力,则远不如卢植。


乾隆为何骂汉末名臣杨彪:既贪生复好名,恬不知耻


董卓死后,李傕、郭汜掌控朝局。郭汜与李傕不和,暗中计划劫持汉献帝去他的军营。有人将部汜的计划告诉李傕。李傕于是派侄子李暹率领数千名兵士包围皇宫,抢先把汉献帝弄到自己的军营中。

当时,杨彪重新当了太尉,有心无力地对李暹说:“自古以来,帝王从没住在臣民家中的,你们做事,怎么能这样呢!”李暹不理,强行带走汉献帝,杨彪也无可奈何。

郭汜没抢到汉献帝,就把杨彪及司空张喜、尚书王隆、光禄勋刘渊、卫尉士孙瑞、太仆韩融、大司农朱俊、将作大匠梁邵、屯骑校尉姜宣等一众大臣都扣留在自己的军营中作为人质。

值得一提的是,大臣们被郭汜扣留后,朱俊十分气愤,发病而死,而身为太尉的杨彪,似乎也没受到多大的影响。


乾隆为何骂汉末名臣杨彪:既贪生复好名,恬不知耻


杨彪与袁术是姻亲,袁术僭号称帝,曹操连带着对杨彪也很厌恶,就让人诬告杨彪图谋罢黜皇帝,另立新君,有大逆不道之罪,将杨彪逮捕下狱。

荀彧、孔融等得知消息,积极设法营救。杨彪本人也看到东汉王室已经衰败,政权控制在曹操手中,终于心灰意冷,便自称腿脚痉挛,十几年不走路,这才得以免祸。

但杨家并没有就此真正离开朝堂,杨彪的儿子杨修后来就成为曹操的丞相府主簿。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杀杨修后,见到杨彪,问:“公何瘦之甚?”杨彪答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虽然心有不甘,却仍然无可奈何兮。


乾隆为何骂汉末名臣杨彪:既贪生复好名,恬不知耻


黄初二年,魏文帝曹丕准备任命杨彪为太尉,杨彪推辞说:“我曾经做地汉朝的三公,遇到社会动荡,对汉朝不能有一尺一寸的帮助;如今再做魏的臣子,对国家选用人材来说,也不光彩。”曹丕这才没有任用他。

同年十月,曹丕赐杨彪延年杖,可倚靠的小几,允许他穿布制的单衣、戴平常朝会用的皮弁冠上朝,任命他为光禄大夫,品级为中二千石;朝见时,班位仅次于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特许他在门前施用“行马”,设置吏员和士卒,以示优待和尊崇。

杨彪最终没有再推辞,这正是本文开头所提到的,乾隆皇帝用来批判、嘲笑杨彪的地方。黄初六年,杨彪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乾隆为何骂汉末名臣杨彪:既贪生复好名,恬不知耻


纵观杨彪的一生,我们可以一言以蔽之,即他有忠于汉室之心,却无为汉室而赴死之志。这既可能是他过于软弱的性格使然,也可能是他的一种处世哲学。

王莽代汉后,强征龚胜为太子师友、祭酒。龚胜拒不受命,对门人高晖等说:“吾受汉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岂以一身事二姓哉!”于是绝食十四日而死。

因此,注释《资治通鉴》的胡三省在比较龚胜与杨彪的前后行为后,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杨彪有愧于龚胜多矣。”由此看来,乾隆骂杨彪“恬不知耻”、“既贪生复好名”似乎并无不当之处。

时下有些人,动不动就指责某个国家这不好、那不好,却又赖在这个国家不离开,甚至还大言不惭地宣称,他这是“爱之深、责之切”。我以为,这些人的言行,本质上与杨彪是一样的,都是“恬不知耻”!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