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臺:方寸之間顯乾坤

硯亦稱為研,漢族傳統手工藝品之一,硯與筆、墨、紙合稱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中國曆代的文化人對硯臺都無比珍愛,賞硯藏硯也是古代的一種時尚。硯臺隨著社會歷史的演變,濃縮了中國各個朝代文化、經濟乃至審美意識的各種信息。如今,硯臺完成了由實用品到藝術品的轉化,因而也造就了它獨特的收藏理財的價值。


硯臺:方寸之間顯乾坤


每個時代的藝術品,都有那個時代的痕跡,包括歷史、人文、文化。小小的一方硯臺,差不多也能濃縮一個大時代。“正所謂方寸之間,自有乾坤”。

硯臺起源


硯臺:方寸之間顯乾坤


若要深究硯臺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即當時人類打造工具的研磨器。硯臺又稱研,是一種研墨的工具,它是伴隨筆墨髮展起來的,最早出現的硯臺是石硯。由於漢代人發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於是硯臺開始發展起來,隨後出現了銅硯、陶硯、銀硯、木胎漆砂硯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硯的出現;唐代是硯臺的重要發展時期,出現了端石和歙石兩大硯材;明清時期制硯的材質更加豐富,出現了瓦硯、鐵硯、錫硯、玉硯、象牙硯、竹硯等。

收藏類別


硯臺:方寸之間顯乾坤


說起對硯臺的收藏,自古就有。縱觀中國歷史,書法家嗜硯、藏硯、編硯譜、著硯文者,代不乏人。其中特別著名者如唐代柳公權;宋代歐陽修、米芾、蘇東坡、陸游;清代朱彝尊、高鳳翰、紀昀等,他們的《論硯》、《硯譜》、《硯史》、《研評》、《硯錄》、《說硯》、《閱微草堂硯譜》等影響深遠。


硯臺:方寸之間顯乾坤


在文人藏者看來,硯既是實用器,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把硯作為一種收藏,作為一個研究對象,非博雅淹通者不能為之。眼力來自於實踐,學養決定硯識。硯者研也,拋開文字學上的“硯”、“研”相通,硯亦可稱為硯學,涉及材質、雕刻、美術、書法、民俗、文學、文化、歷史等諸方面,實難兼通。


硯臺:方寸之間顯乾坤


雖然“四大名硯”廣為人知,即端硯、歙硯、洮河硯、澄泥硯,但實際上,古代不同時期有不同名品,如唐宋之紅絲石硯,清之松花石硯,都被列為首品。宋代李之彥的《硯譜》就稱,“蘇易簡作《文房四譜》……譜中載四十餘品,以青州紅絲硯為第一,斧柯山端石為第二,龍尾石為第三,餘皆中下。”乾隆的《欽定西清硯譜》則把松花石硯“冠於硯譜之首,用以照耀萬古”。王士禎的《香祖筆記》亦認為,松花石硯“品當列洮河、龍尾、紅絲之上”。

硯貴在“名”


硯臺:方寸之間顯乾坤


隨著硯臺收藏價值的體現,名硯在拍賣市場中的地位也在逐步上升。硯臺拍賣為何如此受收藏者追捧,甚至有力壓其他經典文玩拍賣市場的價值。顯然,這樣的秘訣在於“名”上。硯臺的價值除了用料之外,便是它的“名”。那麼,何為名品硯臺,又有什麼標準?

硯臺:方寸之間顯乾坤


專業人士認為,中華名硯(包括古硯和新硯),一直受到“六名”的影響,行家亦以“名”的多少來論高低,評貴賤。“六名”,即名硯、名坑、名品、名師雕刻、名人題銘、名家收藏。一方硯上,其“名”數越多,就越珍貴。而能戴上“六名”硯之冠的硯臺鳳毛麟角,可算作最高檔次的硯了。

硯臺:方寸之間顯乾坤


古人有:“寧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一日不洗硯”的說法。《屠隆考·餘事》雲:“日用硯須日洗去其積墨敗水,則墨光瑩潤。若過一二日,則墨色差減。”看來從用墨的藝術效果來講,洗硯也是很必要的。關於洗硯的方法,前人總結甚多。《硯林拾遺》載:“有癖硯者,每晨輿面,水注木盆以蓮房浸良久,取出風乾,水氣滋漬,積久有光。忌柬紙拭,能傷硯鋒。”與此同時,硯臺的使用也很關鍵。專業人士指出,佳硯不可用劣墨,如松煙墨雜質較多,質地不純,用時易劃傷硯面。

精品硯臺欣賞:

硯臺:方寸之間顯乾坤


硯臺:方寸之間顯乾坤


硯臺:方寸之間顯乾坤


硯臺:方寸之間顯乾坤


硯臺:方寸之間顯乾坤


硯臺:方寸之間顯乾坤


硯臺:方寸之間顯乾坤


硯臺:方寸之間顯乾坤


硯臺:方寸之間顯乾坤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