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就不要做事,做事就不要做人,在體制內外是一樣的麼?

接著的話題。

那次我們說職場裡就兩句話:

你來這裡做什麼?

等你離開的時候,能得到點什麼?

你不要怪我現實,而是現實就是這樣。曾經職場裡流傳著一句話,叫做做人就不要做事,做事就不要做人。

這句話通常是老闆激勵管理層的,意思是告訴管理層,你的任務就是追求KPI,你的下屬就是追求業績,沒有業績,一切免談。

你不要來我這裡做人,做個老好人,那就失去我僱你做管理層的意義了。

換句說,一定要保持你的團隊的競爭力,不合適的,就辭退,有合適的要補充。人有時候一起工作久了會有感情,別人立功多了會有恩情,這一切都要服從於有利於團隊競爭力的大前提之下。

否則,人做好了,事沒做好,公司就沒有未來。

我想這段話很多人都耳熟能詳,尤其是做過管理的。但我們往往忽視了這句話的大背景。

這句話通常都出現在企業裡,尤其是私企,尤其是創業型企業。

換句話說,企業越大,它就越不成立,尤其是體制內,那就更不成立。

所以,做人還是做事,它是有背景條件的。這個背景條件我們從一個指標就能看出來。

比如離職率,私企裡的離職率,無論是員工主動離職,還是被裁員,每年在10%就算低的,高的公司會達到20%,甚至更高。

但是我們看一個數據,2011年的數據,全國有600多萬公務員,5年內累計辭退了4778名,平均每年只有萬分之一點六。

當然這個數據裡沒有包含主動離職的,我想主動離職的加進去會更多。

可是,在企業裡,尤其是私企,這個看天吃飯,看市場吃飯的環境下,你是無法想象每年辭退員工的比例只有萬分之幾的。

我們通常說,一次裁員1%這是正常的,末尾淘汰制,更何況企業裡有很多員工不是被裁,而是被勸退。

裁員是賠償人家N+幾的賠償金,N就是人家工作了幾年,而勸退,是不需要賠償這筆費用的。

私企很多時候為了節省成本,採用的方法是變相辭退,也就是派員工換個城市工作,他無法接受就只能主動離職,這樣就省去了賠償金。

那這兩個數字之間有什麼關係呢?關係大了去。

辭退率、離職率極其低,說明同事之間的關係是穩固的。

在體制內,你經常會發現一天同事,一輩子同事,就是說你們倆在這個單位裡,抬頭不見低頭見,可能要幹到65歲才能不見。

其實不見也難,有可能你們住一個家屬院,回頭退休了還得見。

所以你想知道什麼叫體制內,什麼叫體制外,很容易,如果你上司恨你恨的牙癢癢,也拿你沒招,這就說明你呆在體制內。

可是體制外呢?每家公司呆滿三年,每三年認識一波新同事,你已經算是比較穩定的那種員工了。

事實上,大部分私企也不喜歡五年以上的老員工,因為他們覺得這些人,在一個崗位上呆久了,不學習,駕輕就熟,已經變成了老油條。

當你和一個人是三十年,五十年的同事,你告訴我,做人不重要麼?

當你和一個人只是三年的同事,你告訴我,做人有那麼重要麼?

當你和一個人是三十年的同事,人做不好,事你也做不好的。

就算你為了一件事,強推,暫時贏了,如果他心裡不舒服,結下一個芥蒂,那麼今後呢?今後還有三十年在等你,你們之間還要合作很多很多事。

彼此不信任,彼此有芥蒂,是很難在今後漫長的合作中,把每件事都處理好的。

可私企裡呢?大不了換唄,換部門,換公司,這些不會是什麼問題。

除了人際關係的穩定性之外,體制內和體制外還有什麼不同呢?

最大的不同在於收入曲線不同。

把時光推到十幾年前,我和我太太同歲,她剛畢業的時候,做老師,年收入四萬,我剛畢業的時候,做碼農,年收入十萬出頭。

你注意我用的是年收入,因為體制內外的收入計量方式不一樣,統計月收入沒有任何意義。

我太太的月收入始終很低,但是公積金很高,補貼很高,年終獎很高,各種其它福利很高,所以她的年收入其實沒有月收入看起來那麼低。

那麼剛畢業的時候,我是她的三倍。很多年過去了,作為老師,她的年收入提高到了二十萬,同時期的碼農們大約賺多少呢?

要看行業。

比如阿里的P7,就是一個熟練的老碼農,等同於高級教師吧,大概6,70萬一年。你看,和老師比,仍然保持了3倍。

可不是阿里的員工呢,比如行業不怎麼好,公司前景也不怎麼好的企業,也許只有30萬一年,你看,比例縮小到了1.5倍。

有人會說,1.5倍也挺好呀,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首先工作時間就不一樣,一個老師一年有三個月是不工作的,這已經減去了1/4的工作時間,而且如果你不是班主任,正常情況下,下班後,雙休日,都是不工作的。

可是一個碼農,他全年是做滿12個月的,正常情況下,8小時之外,要加班2小時,正常情況下,每個月,都會有幾個週六要加班。

所以從工作時間上看,你的收入低於對方的兩倍,你已經是不划算的。

這只是當下哦,你要放眼未來。

體制內它也是會加薪的,比如老師,從4萬到20萬,雖然很緩慢,整整十多年,可是畢竟它跟著社會的平均收入在往前走。

這個增幅配合幾乎沒有辭退率,兩件事放在一起看,就意味著,你基本上都會做到60歲退休,然後領取退休金。

可是呢,有哪個碼農可以做到60歲?這不現實吧。事實上,沒有兩把刷子,做到40歲都不容易。

那40歲之後呢?是轉型產品?售前?銷售?或者行業?比如去開滴滴?

任何轉型都是不容易的,因為你看到了,這些轉型始終都是在私企的範圍內轉。

一個40歲的人,人家不要你做碼農,難道一定會要你做售前麼?別忘了,你是零經驗的40歲。

所以,40歲的體制外的人想要保持3倍於體制內的收入去轉型,是困難的,甚至保持平級,就是1:1於體制內的收入比例去轉型都是困難的。

一個老師一開始也許只有碼農的1/3,可是等到40歲,老師開始進入他職業生涯的高收入區間,他可以代課,可以辦培訓班,收入漸漸會多起來,就算不如同資歷的碼農,但終究不至於比不過滴滴司機。

所以,我只是在拿碼農打個比方,因為我就是碼農出身的,事實上,私企裡任何40歲以後的,都不好混,哪怕是高管。

互聯網行業30歲做到副總很正常,40歲,那叫做行業老兵,因為在老闆眼裡,讓你每天在天上飛都吃不消,他也會嫌你老。

如果我們把收入曲線畫出來,你會發現體制內,是一條緩慢上升的曲線,跟著社會平均收入慢慢走,一直走,到退休後,持平,一直平。

而私企呢,40歲之前是大幅上升,然後掉頭向下。

你注意,我只描述了退休前,你別忘記,人的生理壽命是遠遠大於職業壽命的。

退休後呢?體制內外退休金的巨大差別有無數文章分析過,我們就不贅述了。

事實上,體制外的退休金也是你繳納的比例越高,年限越長,將來才有更多。

做了人際關係與收入曲線的對比,我想告訴你什麼?

我想告訴你策略不同。

假如你一畢業,根本考不進體制內,那這個策略就無所謂。要知道體制內要求也很多的,名校,無盡的考試,寫論文等等等等,它也不是想進就進。

但假如你一畢業,體制內,體制外隨你去,此時此刻,我這篇文章就很有參考意義。

你要想清楚,體制內,唯一的價值就是熬,你跑進去幹個三五年,覺得不舒服,再出來,其實你是白耽誤了三五年。

因為它的價值就是熬,熬到退休你就達到目的了,之前所有的努力,熬不到退休,都是白瞎。

如果你放棄了這條路,選擇了體制外,就像我一畢業的時候的選擇,那有一件事,你千萬千萬要清楚。

你的目的可不是奔著三倍於人家的工資去的,如果這點蠅頭小利把你蒙了,你那就蒙大了。

我前面對比過,暫時的高收入,一點意義都沒有,就一生來看,你那個三倍於人家的收入其實還不如人家呢,何況你要付出那麼多的額外工作時間。

所以,要知道,當你選擇體制外的第一天,你的目的絕不是眼前的一點小錢,而是必須在退休前讓自己財務安全。

否則,你就根本不該走這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