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参加过祠堂祭祖?你知道真正的祭祖礼仪是怎样的吗?

按照宗法观念和制度,宗族祭祖是极其神圣严肃的活动,也是相当繁琐复杂的事情。它涉及被祭祖先偶像的形式,祭祀的类型与日期,祭器和祭品,祭告的内容等各个方面。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了解一下宋元以后的祠堂祭祖礼仪。

一、祭祖的类型与对象

祭祖的类型

时祭,按一年四季分,在每季的第二个月祭祀一次,每年四次。

春祭曰祠,春祠时摆放的供品不多,但祝词较长,因为春季开始播种,物品少,所以供奉比较简单。多念些祷词,请求祖先保佑,本年得个大丰收。

夏祭曰禴,也因禾谷尚未成熟,祭品不多。秋祭曰尝,将秋熟收获后的谷物、蔬果作祭品,请祖宗尝新。

冬祭曰烝,烝是众多、气盛的意思,冬烝表示一年收获了,祭品丰富。

古人将祭祀也称“烝尝”,便是以秋尝、冬烝指代的。

你有没有参加过祠堂祭祖?你知道真正的祭祖礼仪是怎样的吗?

祭祀是一项很古老的活动

四时祭祀的具体时间,可临时选择吉日,往往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日,官方不作具体规定。民间最重视清明和冬至两次祭祀。

清明时节,各宗族扫墓祭祖。在祖坟举行墓祭,先是全族祭奠始祖坟(多是始迁祖坟),然后各房支分头祭扫本房祖坟,也有的宗族在祖坟和祠堂两处都举行祭礼。

冬至祭祖在祠堂进行,要祭全族的始祖,是全族的大祭祀。

清明、冬至祭祀之外,许多家族还在岁时节日祭祖,如端午、中元、中秋、除夕、元旦、元宵等节。在这些节日的祭祀中,以元旦的规模盛大,合族进行,其他节日多由各房支或家庭举行。至于祖先的忌辰,各族的祭祀,除极个别的先祖,多是在分支祠堂或坟地进行。

以上是通常的惯例祭祀,还有特殊的祭祀。如子孙获得科举功名中举人、中进士,或者升官晋爵,或者娶妻生子,是非常荣耀和喜庆的事情,祠堂在身边的要去祠堂行礼,不在近前的,俟回乡的时候再去祠堂补祭,向祖先报告喜讯。

你有没有参加过祠堂祭祖?你知道真正的祭祖礼仪是怎样的吗?

宗族祠堂

祭祀对象

祠堂祭祀的对象,有始祖、始迁祖、先祖、四亲等,已然明确,如何在祠堂里将他们显示出来呢?这就要借用神主和画像

祭祀中使用祖先画像是后世的事,最早在先秦时的祭祀中,则是要找一个在世的人装扮成死去祖先的模样,坐于祭堂正中,代为接受祭祀,这个死者神灵的替身叫“”。

此“尸”当然是一具活尸。这种特定的祭祀称为“尸祭”。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扮“尸”的,扮“尸”的人须是死者的孙辈或臣下,儿子一般不能扮作父尸。

由于“尸”是故去祖先的化身,所以人们在祭祖时对“尸”极为虔诚。迎“尸”入室,主持祭尸仪式的“尸祝”,先要拜请“尸”安坐,然后再请孝子或孝孙亲自捧上祭品与祭酒由“尸”享用,并举行乐舞以娱“尸”。

“尸祝”充扮人与神的中介人,手持祭版,对“尸”诵上祈求福祉的祝词,并代为神灵传话。在整个尸祭过程中,“尸”安居鬼神之位,只是享受丰盛的祭品而无所事事,成语“尸位素餐”便是由此而来。

在“尸”享受祭品后,剩下的食物,称“馂余”,则依尊卑之次由众人分食,以示分享祖先赐予的福佑。

后世尸祭制不复实行,活尸由衣冠及画像等取代。

神主又称木主、神牌、木牌、牌位,它用木料制作,一般用上等材料做成木片,插在底座上,牌上写明已故祖先名讳(有爵职的亦要书写出来),平常放在布帛袋里,置于漆盒里贮存。

民间制作神主用料的讲究状况,要看家族的财力,如清代广东巨富叶氏家族,木主上的字是用黄金铸成,木版为茄楠木质地。

宗庙是展现祖宗容貌的场所。木主是祖先神灵的依托,而偶像或画像则是祖先形貌的留影,二者一神一形,一内一外,合为祖先神的整体,在祭祖时是并存的。

你有没有参加过祠堂祭祖?你知道真正的祭祖礼仪是怎样的吗?

神位牌

二、祭祖的过程与牲享

祠堂祭祖,要上供品,因家族的社会地位不同,官方对此也有相应的规定。

就品官家庙祭祖的供品来看,一般说来,二品以上官员可用羊、猪各一,五品以上用羊一只,五品以下用猪一头,都要肢解四体,煮熟后上祭。

民间祭祖,实际上也用羊、猪,没有经济条件的宗族,不能宰牲的,可根据自身实际能力上供品,除羊猪外,供品还有粮食及其制品、时鲜菜果,并上有酒茶。

当然,祭品的丰盛与否,也要看祭祖的时节,如前所述,春夏祭祀简单一些,而秋冬祭祖则要丰盛些。

祠堂祭祖是宗族的一件大事,要搞好祭祀,除定时备好供品之外,还要有祭祀程序和相应的管理人员。

你有没有参加过祠堂祭祖?你知道真正的祭祖礼仪是怎样的吗?

贡品

在人口众多的大族中,主祭与管事人员的分工很细致,有的分为主祭人、分祭人、司赞、司祝、司爵、司筵、纠仪等执事人员,分别管理祭事、主持、司仪、读祝词及管祭器、祭品、纠察纪律等事。

祭祀在这些执事人员主持下分项进行。大致程序是:

主祭人向祖宗神主、遗像行礼;

族长离开享堂迎接供品;

初献,在供案上摆筷子、匙勺、放了酱醋的碟子;

宣读祝词;

焚烧明器纸帛;

奏乐;

族人拜祖;

二献,上羹饭肉;

三献,上饼饵菜蔬;

二献、三献之间都有礼拜;

撤去供品;

族人会餐。

主祭人一般是有实权的族长,有的宗族则用宗子主持仪式。后世“宗子”一般是指那些辈分最尊长的族人,与先前宗法制的情况不一样。族人拜祖时,依辈分排出昭穆班次,一一进行。

祭品的备办、祭器的洗濯、供品的传递等诸多事项,全由子弟、媳妇操作,不得使用仆人,用以表现出子孙祭祖的虔诚态度。

祭祖仪式过后,宗族还要举行族人的相拜礼,这尤其是在合族大祭之后。族人向宗子、族长礼拜,然后小辈拜长辈,同辈之中年幼的向年长的礼拜。

宗祠以隆重的礼仪,表示尊重祖先,因为辈分是祖先传下来的,辈分越高的人,与祖先的血脉越近。同时,这也是教育族人懂得尊卑长幼的道理,以便遵守祭礼和祠堂的其他规矩。尽管有些辈分高的人家既穷,在族中也无势力,但在祭祖的日子里则仍受到人们相当的尊重。

你有没有参加过祠堂祭祖?你知道真正的祭祖礼仪是怎样的吗?

辈分越高的人,与祖先的血脉越近

三、食馂余与娱神

祭祖和族人相拜之后,有的宗族还要举行族众会餐及演戏娱神活动。

祭祖供品撤下来以后,由子孙分吃,叫做“食馂余”或“饷馂余”。馂是指剩余的食物,也就是老祖宗吃剩下的,由子孙接着吃,好接受祖宗的赐福。

祖宗的神灵是不会真的享用供品的,但人们认为,祭过祖的供品,含着祖宗的赐福,因此食馂余也是图个吉利。当然,吃有吃的方法,多数宗族是按辈分、年龄分出桌次入席,以便吃饭时长幼有序,秩然有伦。

有的宗族像置放故去的祖宗牌位一样,论尊、长、功、爵、德,将参加会餐的族人分出等第,安排坐席,以教育子弟尊老、尚学、求仕,以便日后自己能光宗耀祖。

有的宗族,在族人食馂余会餐之后,还要举办神人同乐的戏剧活动。

对祖先的祭祀本来是紧张、肃穆的事情,而戏剧则是轻松、娱乐之事,二者似乎很难扯在一起,但实际上它们并不矛盾。

祭后戏剧活动与族人食馂余一样,是吸引族人参加祭祖、联络感情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为了让祖先神得到享乐,不但有丰盛的祭品,还有欢娱的戏剧舞乐。

你有没有参加过祠堂祭祖?你知道真正的祭祖礼仪是怎样的吗?

祭后戏剧活动与族人食馂余一样,是吸引族人参加祭祖、联络感情的一种手段

四、祭祖的资格

有资格来参加宗族祖先祭祀活动的,当然要与祖先有着血缘上的关系。一般说族中16岁以上成年男子都可以而且也必须参加祭祀,这是他的义务,也是他的权利。

说义务,因为作为祖先的子孙,必须出席祭仪,不得无故迟到、早退和缺席,违者要受到处罚。

说权利,因为能参加祭祀,表明他是宗族的一员,可以受到祖先神灵的赐福和宗族的保护及救济。而那些犯了严重错误,被开除出宗的宗族成员则失去这种权利,不能再参与祠堂祭祖活动。

不少宗族规定,对不孝不悌、奸淫赌盗以及从事胥隶、优戏、屠户等当时认为是贱业的子弟,一概剥夺祭祀资格,不许进入祠堂,以免玷污了祖宗和宗族的名声。有些宗族还不允许异姓过继的螟蛉子参加祠祭,以防紊乱祖先的血脉。

妇女也参与祠堂祭祀。明朝政府规定的品官家庙礼仪,主妇要和主祭者一起率领祭祀人到祠堂,主祭打开置放男性祖先神主的箱子,主妇则开启女性祖先的箱子,将它们按秩序摆好。祭拜时,主祭人与男性成员站在东面,主妇与女性成员立在西面(《明史·礼志》)。

清朝也有类似的规定,品官家庙祭祀时,主妇要率众妇为祖先整治供品,在祭仪实行三献的过程中,主妇带领诸妇传递供品,每献一次,都要叩头礼拜(《清史稿·礼志》)。当然,宗祠是男性血缘关系的组织,以男子为主角,在祭祀过程中,女性是作为男子的配偶、附属的角色出现的,所以宗祠里有很多歧视妇女的做法。食馂余会餐,妇女是没有份儿的。

你有没有参加过祠堂祭祖?你知道真正的祭祖礼仪是怎样的吗?

祭祖大典

五、结语:宗族为什么如此重视祭祖?

宗族为什么如此重视和实施祭祖仪礼?小编认为有以下几点:

其一,祠祭是祖先崇拜观念的体现,起着凝聚宗族的作用。

宋代以后,重“一本”、尊始祖成了族人精神的寄托和团结的旗帜,落实到祭祀上,不仅要祭奠五服以内的四亲,更要祭祀远祖、始祖。

开展祭始祖活动,显然一家一户不能进行,需要有个团体来组织,也就是在“尊祖”与“收族”之间要有个中间环节,来实现两方面的联系,这就要靠宗族、祠堂。

古人又讲“尊祖敬宗收族”,敬宗连着尊祖、收族两个方面。宋以后由于受重“一本”的尊祖观念的影响,再讲敬宗,已不是原有上古的崇敬大宗、服从大宗的意思了,而是说族人应该尊重宗族,遵从宗族的体现者祠堂及其管理者族长,由于族长和祠堂组织祭祖、编纂族谱、开办宗族义学、处理族内外事务纠纷,把族人置于祠堂族长管理之下,团聚了族众,从而也使祠堂成为宗族性民众社会群体的代称。

你有没有参加过祠堂祭祖?你知道真正的祭祖礼仪是怎样的吗?

祠堂婚宴

其二,祠堂祭祖体现了近古的宗法思想。

宋以后不再有严格意义上的大小宗观念,推崇“一本”意识,族人都有祭始祖的权利,宗族主持人族长的产生取决于辈分、年龄、品德、功名、财力诸因素,与大小宗房支关系不大。

其三,祠堂祭祖体现了封建等级制,是政治等级制与宗法制又一种结合形式。

上古大小宗制本身包含了等级精神,宗法制又同分封制结合,宗法精神与等级精神互相渗透,使宗法制更具等级含义。

近古祠堂祭祖,由于同分封制已没有联系,又重“一本”观念,大小宗房支间没有必然的尊卑关系,因而世俗等级精神在宗族中没有必然出现的条件。

但是人们又在宗祠祭祖活动中讲究德、爵、功,违背血缘秩序增设祖宗牌位,食馂余会餐中也以功名在族人中论尊卑。在祭祀中引进世俗的等级精神和制度,在祖先神灵中分等级,又在世俗现世中搞等级。这种世俗等级是宗族内部因政治地位、财产状况不一而分为不同社会等第关系的反映,也是封建时代等级制度在宗族社会中的反映。

换句话说,上古的宗族等级观念由大小宗法观念和分封等级观念结合而成,近古的宗族等级观念则是由宗法尊卑观念与贫富观念结合而成。

你有没有参加过祠堂祭祖?你知道真正的祭祖礼仪是怎样的吗?

祠堂祭祖体现了封建等级制,是政治等级制与宗法制又一种结合形式

更多精彩请点击“关注”,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敬请留言,必定认真回复!

文中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