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情 奮鬥者】大醫之道:如果你走了,這兒就沒有蒙醫了

2013年,時任內蒙古自治區衛生廳的烏蘭廳長來到玉泉區中蒙醫醫院視察工作,語重心長的對他說:“如果你走了,這兒就沒有蒙醫了,希望你能留下來。”

他是誰?他就是玉泉區蒙醫承上啟下的傳承者,是大召寺、席力圖召等僧人信賴的坊間名醫,他就是玉泉區中蒙醫醫院50多歲的主治醫師——烏汗畢力格。正值民族醫藥發展機遇來臨,當時有著更廣闊天地去發展的畢力格大夫,放棄自治區級和外省市大醫院的邀請,毅然決然留在了玉泉區中蒙醫醫院。

玉泉區蒙醫在內蒙古一直有著較高的影響力和地位,其發展壯大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反而幾經周折,命途多舛,甚至幾乎一度斷了傳承,能夠延續發展至今,與無汗畢力格大夫有著難以割捨的因緣……


【愛國情 奮鬥者】大醫之道:如果你走了,這兒就沒有蒙醫了


畢力格父親嘎啦登帶隊學習實踐


緣起五當召,情定玉泉區

畢力格大夫的父親名叫嘎啦登,土左旗人。9歲出家,在土左旗朱爾溝村全化寺出家一年,又到喇嘛洞修行一年,之後就來到包頭五當召廟學習蒙醫學知識,直到全國解放後,新中國成立伊始,嘎啦登創建了五當召衛生院,擔任院長,憑藉高超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在當地極負盛名。

據悉,蒙醫和藏醫理論有著很多共通之處。嘎啦登院長在五當召修行期間,認真研習了多部藏文、蒙文的醫學典籍,一遇到不懂的問題便請教廟內高僧。50多年來,嘎啦登院長根據當地居民和牧民的生活習性,沿襲部分藏醫的醫療技術,將蒙醫和藏醫有機結合,綜合各方面情況改良後,總結醫治經驗,創新的利用藥效相同或接近的本土藥草,代替生長在高寒的青藏高原地區草藥,有針對性的寫下諸多心得和藥方,為後來當地蒙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更為畢力格大夫精湛的醫術提供了重要支撐。

【愛國情 奮鬥者】大醫之道:如果你走了,這兒就沒有蒙醫了


父親早年就診


畢力格大夫說:“我除了後天的學習進修之外,醫術主要基礎傳承於父親。他一生勤儉敬業,救死扶傷,深深感染了我們。大姐現在固陽縣醫院婦產科任主治醫師,二姐在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病理科任主治醫師。從小我就想著將父親的醫術傳承下去,將民族醫藥推向世界,讓其發揚光大,這不知不覺間已經成了我的使命。”這大抵就是畢力格大夫沒有因更好的發展機遇而離開玉泉區的原因吧。

【愛國情 奮鬥者】大醫之道:如果你走了,這兒就沒有蒙醫了


父親早年學習的藏文醫典


據畢力格大夫介紹,玉泉區的蒙醫發展和玉泉區的悠久歷史文化一脈相承,蒙醫原生大夫大都當過喇嘛,來自大召和席力圖召等廟宇。過去玉泉區沒有中蒙醫醫院,只有玉泉區向陽區醫院,蒙醫大夫主要以莎拉布老大夫為主。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呼市成立了蒙醫研究所後,將他們全部調到呼市中蒙醫研究所,玉泉區就再沒有蒙醫了。1991年,畢力格大夫畢業後來到玉泉區中蒙醫醫院,後來國家重視中蒙醫,玉泉區蒙醫醫院成立了蒙醫科,畢力格大夫在這裡一待就是近30年。先後在內蒙古國際蒙醫醫院烏蘭廳長的成立的五療科科室,呼和浩特市第一醫院,北京市西城區月壇社區醫院等地多次學習進修,2010年蒙醫全科醫師畢業,又於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呼市蒙醫醫院進修培訓一年。

【愛國情 奮鬥者】大醫之道:如果你走了,這兒就沒有蒙醫了


畢力格大夫學習的蒙文醫典


畢力格大夫在醫學研究領域沒有止於現狀,工作之餘仍不斷充電學習,鑽研中醫,提高蒙醫,使自己的職業技能不斷豐富、提升和拓展,成為玉泉區蒙醫醫院的學習楷模和標兵。

精醫有專,誠醫有愛

“我在飯店裡打工,靜脈曲張後就做不了了,站著都疼,更別說幹活了,只能在家躺著。畢力格大夫給我扎針,還放血(靜脈),前後調理一個來月,現在下地幹活都沒問題了。”身穿蒙古袍的偉花斷續著用不流利的漢語告訴記者。

【愛國情 奮鬥者】大醫之道:如果你走了,這兒就沒有蒙醫了


據瞭解,蒙古族傳統醫學,簡稱蒙醫,基本是用草藥、針灸、推拿、銅罐、放血等療法治病,同中醫學一樣,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政部門承認的一種醫學方法。在治療小兒消化不良、腸繫膜淋巴結腫大,支氣管炎、肺炎、關節病、胃病、老年病、鼻炎以及社會焦慮引起的失眠症等有獨到的效用。

【愛國情 奮鬥者】大醫之道:如果你走了,這兒就沒有蒙醫了


八十多歲的紀秀珍說:“我年紀大了,毛病多,五六年來,有個小病大症就來這裡。畢力格大夫給開的藥量剛好,吃上就有好轉。我們老頭子也說,以後就來這裡看,哪也不去。”

原來,周邊各盟市、旗縣,如錫林郭勒盟、四子王旗的牧民,乃至新疆、蒙古國等各地的維吾爾族、蒙族、滿族等各民族患者都有慕名前來就診,均獲得不錯的療效。

玉泉區中蒙醫醫院醫務科副主任王芙蓉說:“畢力格大夫性格內斂,工作沉穩踏實,生活寬容大度,勤鑽研愛學習。尤其蒙古族患者對他特別認可,大都是慕名前來。但凡醫院有義診、急救活動,他都會主動請纓。”

【愛國情 奮鬥者】大醫之道:如果你走了,這兒就沒有蒙醫了


玉泉區中蒙醫醫院在達賴莊村有周期性對口幫扶活動, 村內有部分村民由於日常飲食習慣不太好,高血壓、高血糖、心臟病和失眠症患者比較多,不便去醫院就診,且多為貧困群眾。畢力格大夫作為醫院黨員代表主動去幫扶救助,為老人義診送藥,還在過節時親自登門送去米、面、油等慰問物品。同時也對救治過的病人回訪探望,查看恢復情況,提醒糾正病患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

【愛國情 奮鬥者】大醫之道:如果你走了,這兒就沒有蒙醫了


畢力格大夫介紹,過去內蒙的很多中蒙醫醫院都面臨改制,烏蘭廳長為了恢復民族醫藥,取消中蒙醫合併,讓各相關單位成立自己的蒙醫科室。蒙醫科室成立之前,沒有藥,沒有人,他就自己找草藥自己幹。

【愛國情 奮鬥者】大醫之道:如果你走了,這兒就沒有蒙醫了


發展民族醫藥事業,有利於更好地減少日益增多的醫源性、藥源性疾病和難以解決的新的醫學問題,減輕醫療費用負擔,更好地滿足各民族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日趨多元化的醫療保健服務需求。《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若干意見》指出:“把民族醫藥納入大文化範疇中。”蒙醫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蒙醫傳承是一種文化軟實力建設和我國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揚。正如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隴原千里之行中強調,“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源。”

畢力格大夫說:“我們的責任是系統整合傳統療法,使之發揚光大,並獲得新生機和活力。”數十年來,以畢力格大夫為代表的玉泉區廣大醫師和醫務工作者不負使命,牢記重託,爭做健康中國、健康內蒙古建設的堅定推動者,人民群眾健康的忠誠守護者,全面深化醫改的自覺踐行者和醫學科技創新的不懈開拓者。用精湛的醫術、高尚的情操、優質的服務,書寫出無愧於醫者的精彩篇章,奮力推動內蒙古自治區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以優異成績迎接新中國成立70週年。(泉媒體記者:崔峻峰 雲曉宇 實習記者:張曉)

複審:黃金星

終審:楊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