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中醫脈診介紹

蒙醫不同於中原中醫,尤其是脈診,不過脈診在蒙醫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分辨三元、寒熱、以及藏象變化氣血盛衰等均以脈象為主。

蒙醫脈診部位為腕關節掌面橈動脈搏動處,將這一段動脈分為 寸、甘、查各三部,橈骨莖突水平為寸,寸上為甘,甘上為查。診脈時食指在寸,中指在甘,無名指在查。指間隙麥粒大小。切脈時需要用不同指力仔細侯測,寸觸皮,甘按肉,查按骨。

寸、甘、查各三部分別診查不同臟腑的病症,且左右不同,左手寸部候肺、大腸,甘部候肝、膽,查部候右腎、膀胱,右手寸部候心、小腸,甘部候脾胃,查部候左腎女子胞。如果患者是女性,則左手寸部候心、小腸,右手寸部候肺、大腸,其它同上。

對脈象的特點可從脈位高低,脈搏頻率、節律、強弱、大小、勢態等方面來作為依據,正常脈象一呼一吸跳動4-5次,一分鐘70-8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往來均勻,節律一致。但這是相對的。由於人的體型、性別、年齡不同,以及機體體質內外環境的影響,可出現一些生理變動。

關於臨床常見病脈,歷代蒙醫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形成了一個較完整的體系,一般以十二種脈象為基礎,其中細分四十七種脈象,又歸納為寒熱兩類,作為臨床診斷的一個重要方面。例如 赫易病 脈象洪而中空,按之既絕,希日病之脈象細、數而有力,巴達幹病之脈象沉緩無力。此外還有絕脈,怪脈以及對脈象的論述等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